[美國] 因為愛你 :: 讓他們去惱

因為愛你 Carol

 

初視《因為愛你》是在看完原著《鹽的代價》之後沒多久,因為對小說中的故事走向仍處於印象鮮明的階段,所以在觀影過程不斷出神想到劇情的縮減、改編和種種文本上的連結而造成我無法盡情投入劇情,僅覺得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真是一名充滿人文素養和才情的導演(這話輪得到我來說嗎?),他為五零年代兩名女子的愛情創作出了一種不合時宜的距離美感,需要非常靜下心來才能完全體會那古典愛情中的淡淡韻味。

(好了,接下來我要把電影喚回《卡蘿》)

對,就是妳!

 

在台灣院線上映前,我幾乎用了一年去等待、期待這部片子的成果,也多虧有網路社群的交流,應該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對電影製作比對故事本身還要熟悉的體驗。因此也得知陶導是多摩雕琢細節的一位導演,劇中演員開的車子、三位主要女角的髮色都絕對計較,甚至連開場特芮絲打零工的百貨公司的樓梯和商場都是在不同建築物內拍攝,每一個小物件、每一抹色彩都讓畫面充滿戲在言外的意義,成就一部電影語言豐富而情感在暗處流動的作品。

電影除了結局的走向與原著一致以外,其他很多地方都被編劇極為用心地調整過,像是特芮絲、理查和丹尼三人的關係和職業,理查徹底變成一名淺薄的百貨樓管,雖然劇中讓他稍微與畫沾上邊,不過那乍看天真可愛的橋段(理查在樓下等特芮絲),在看過小說的人眼中應該會覺得這是個偷偷透露出對理查充滿貶意的改寫吧。 (理查在原著中是一名不求上進的畫家,電影劇情安排他的出場是站在孩子的塗鴉中還順便被特芮絲揶揄)

這三人身分上的調整除了讓電影節奏走得更快更明確以外,也讓特芮絲的覺醒來得更具說服力和自然。而在書中,特芮絲和卡蘿剛開始其實經歷了一段相當曖昧不明的試探期,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文句總讓我覺得這兩人的相戀是建立於某種晦澀不明的情結上(不想明說,但特芮絲的出身背景和心理側寫在書中算是比重滿重,感覺另有意圖),而非像電影中那樣純粹和自在。

但是卡蘿,不管在書裡或是在電影裡都一樣高深莫測的貴婦卡蘿,被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演來格外閃亮動人,她的脫俗在影像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引力,卻不似小說中那樣有稜有角具有攻擊性。我相信這是演員和導演琢磨再琢磨之下的成果,而演員本身感性知性和陽剛兼具的氣質,更讓卡蘿這個迷人的角色栩栩如生(尤其是她的聲音表現)。

如果說卡蘿這個角色是這部電影的天,那麼故事主述者特芮絲便是這整個故事的地,這個故事不僅是圍繞在卡蘿身邊的,更是特芮絲一次無法回頭的成長紀錄。演過不少怪奇角色的魯妮瑪拉,這次終於老實地演出一部純粹的愛情電影,她降齡演出二十歲出頭情竇初開的少女,把那少女心初綻的稚嫩與褪變後的穩重在120分鐘間轉換得不著痕跡,當然對得起所有頒給她的演技獎座,其中包括2015年的坎城后座,那是《卡蘿》的開端,這個偉大的故事當然也不會結束於《因為愛你》毫無斬獲的金像獎上。

 

得坦承,我自己也是看到第二遍才從理性、意識清楚的觀眾變成稍稍淪陷的戲迷(真的只是稍稍),陶德海恩斯給出來的是特A級的畫面和意識,對於習慣速讀的觀眾或許真的不好進入。尤其我是在讀完小說後不久便進戲院觀賞電影,腦海中的文本印象又造成我入戲上的重重干擾...。

一開始由旁觀者傑克(後來發現此君後來也出現在特芮絲、理查第一次和丹尼見面從酒吧出來的時候)意外闖入特芮絲和卡蘿的世界,這樣的呈現在初始時還真的叫人一頭霧水,但是多讀幾遍就能懂女人面皮下百轉千迴的思緒,而魯妮瑪拉在這裡演得真好,把那不確定的意志一股氣堅持下去了,而你知我知她的動搖卻只有觀眾能看見。

特芮絲的轉變是令整個故事變得真實立體的關鍵,很喜歡電影將她從原作中的舞台設計師改成了攝影師,這兩者都是我們印象中由男性主導的職業,但無論在哪一版的故事中,她都沒有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到業界人士的打壓,反而可以說是因為這段感情讓她獨立、讓她找到人生方向,使她最終成功並懂得「自己想要什麼,該拒絕什麼」。

在遇見卡蘿之前,她僅是個攝影愛好者,只拍風景、街景,缺乏與世界交手的自信,但遇到卡蘿之後,我們可以從她的牆上的照片看到開始有人的分量了,但那些都只是側拍和路人的背影,唯一捕捉到全貌的則是卡蘿的一瞬間的回眸(這裡可以看到陶導的細心,從原本牆上只有風景照到人物側拍,交代了特芮絲逐漸燃起的熱情,更別說最後那些直視卡蘿的私密攝影,簡直讓我想起《高檔貨》),而這一張照片也像是個分水嶺,分開了特芮絲之前及之後的人生。

《高檔貨》High Art, 1998 毒一般危險的電影

 

關於電影的《卡蘿》,實在有太多太多細節值得去反覆回味,無論是兩女初識便令人感到賀爾蒙橫流的百貨公司場景(特芮絲自陳是書呆子,對火車模型的興趣大過洋娃娃的特質立馬被卡蘿鎖定)、聖誕夜裡意外的殘局(帶出哈吉的暴躁惹人厭與卡蘿強悍的特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特芮絲被這一切攪亂的心思)、展現大齡女子瀟灑姿態的艾比,總是給予好友及時又不求回報的救援(顯見卡蘿與艾比已逝的舊情及不因此被影響的友情),或是促成一切好事卻又讓一切歸零的公路之旅。《卡蘿》對我來說並不只是另一部女同志電影,它雖然超越《斷背山》躍上了倫敦同志影展榜單上的第一名,但它要給觀眾的美景其實好大好大,並不限於LGBT族群。

或者說LGBT電影原本就不應該只限於服務LGBT族群:只要你願意相信這部電影所隱陳的價值,相信「因為真愛而親吻的價值...不應由任何其他人來論定」(這是原聲帶文案,順道一提,原聲帶收錄的劇照居然沒有丹尼!);相信美好的愛情和美好的電影一樣,需要不被評價的自由;如果你願意理解愛情之所以發生其實不為什麼(只因為愛你);如果你能從女人的心碎和殘忍中看出她們的犧牲,並欣賞她們處世的柔韌,那麼你就很適合這部有自己生命,和一點小小叛逆的電影。其他的,就讓他們去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