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 那些戰勝不了的事

1.jpg 《海邊的曼徹斯特》主角有著難以面對的悲傷往事,不過,全片雖包括不少令人心痛的段落,卻也充滿來自微小平凡處的幽默,平衡了全片調性。面對至親的死亡,其挫折與痛苦不一定是時間能治癒的,但即使無法恢復,也並非代表人生再也不會有意義、未來毫無希望。 13.jpg Lee(凱西艾佛列克)在波士頓擔任住宅雜工,有天接到醫院來電,告知其哥哥Joe(凱爾錢德勒)送醫急救中,待Lee趕到車程約一個半小時的曼徹斯特,Joe已經去世。Joe留下十六歲的兒子Patrick(Lucas Hedges),Lee在忙著處理喪事與照顧Patrick的過程中,回憶起與前妻(蜜雪兒威廉絲)組成的家庭發生的黑暗往事。 10.jpg 《海邊的曼徹斯特》使用現在與過去交互穿插剪接的方式,讓觀眾慢慢理解Lee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在電影一開始,Lee與哥哥Joe及姪子Patrick乘船出遊,那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三人都很開心自在,Lee對姪子的關懷與喜愛顯而易見,但鏡頭採旁觀角度,保持一段距離,彷彿不太真實,讓快樂情緒感覺遙遠。接著對照現在的Lee,冷眼以對身邊的人事物,毫無互動的能力,冷漠與麻木是他的最佳狀態,糟一點的話甚至會打人出氣。他居住的地方,狹窄而簡單,只有一個小小窗戶,將主角的自我孤立、放逐與囚禁,用場景表現出來。 6.jpg 這樣的起頭,馬上挑起觀眾的興趣──Lee到底發生什麼事情,讓他變成這樣?《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急著告訴觀眾,而是透過精巧規劃的剪接順序,將過去事件的呈現時機與資訊量,抓得恰到好處。此外,本片善於用氣氛與情緒說故事,例如電影前段在醫院的一幕,Lee周圍的人都有說不出的緊張情緒,如履薄冰,比一般通知家屬噩耗的情形更加不安與尷尬。 隨著觀眾更了解Lee,類似的情境頓時產生不同的感受。第一次看到Lee在酒吧發飆打人時,很難不這樣想:「天啊,這人真混蛋」,但第二次再看到Lee亂發脾氣與人衝突時,雖知這行為很混蛋,但卻很能同情、理解Lee的行為。 12.jpg 鋪陳了這些細節,再接到近片尾的一段激動對話,讓整部片成為獨特、難忘、深深打進人心的精彩佳作。對話的兩個人,他倆的關係已經被某件悲劇完全定義,難以面對彼此,幾乎無法對話。一方想要打破這個僵局,卻徒勞無功。整段對話沒有什麼能讓人引用的電影金句,只是兩個普通人的正常、自然、甚至帶著點重複及語無倫次的交談,卻那麼真實、痛楚。相信我,當你聽到其中一人說著"There's nothing there."時,你一定也會為他痛到快無法呼吸。 ***以下有雷*** 好萊塢有些電影,是親友生前做了某種安排,讓一開始很不情願的主角,終於發現好友或親戚比他還要了解自己,替他做了豐富他一生的聰明安排,就此幸福快樂,例如《命中注定多個你》。《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那種奇蹟式、不切實際的做作安排──主角沒能因為哥哥的安排,神奇地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是努力之後終於承認,「對不起,我戰勝不了」。 3.jpg 14.jpg 前面提到近片尾的激動對話,兩人講話時的情緒波動,以及攻防轉變,精彩到讓人目不轉睛。這段對話若放在其他片,可能會變成主角獲得最終救贖的關鍵溫馨談話,但《海邊的曼徹斯特》不想這樣做,它寧可讓一切盡可能接近真實,承認Lee的可怕回憶是很難克服的,那樣的悲劇何來救贖? 4.jpg 對話過程中,Lee築起的情感高牆,有那麼一刻裂了一塊,讓外人瞥見了那種痛有多麼深沉、無法復原。凱西艾佛列克的演技就是在這樣細膩低調之處令人佩服不已。目前他已拿下非常多的影評人獎,他飾演的Lee從當年擁有婚姻家庭時眼神中總帶著傻氣的模樣,在歷經至痛後成為行屍走肉般的存在,眼神只剩虛無,以及永遠擺脫不掉的喪志。他活著的每天,彷彿都只是想代替其他太過善良、不忍心責備他的人狠狠懲罰自己。這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不知道,決定權不在他手上,就如同冰凍的曼徹斯特冬日土壤無法讓逝者下葬,這不是人能決定的。身為脆弱的、渺小的、無助的人,面對人生至痛,我們都只能盡力度過,一天一點,踉蹌中前行。或許有天,冰會融,過去的一切也能終於安息。 15.jpg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