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he Fault in Our Stars

22  

 

「You gave me a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

『Okay.』

「Okay.」

 

23  

 

改編自同名作品,美國作家約翰格林John Green在2012年的作品,曾被時代雜誌譽為天才之作。

 

24  

 (John Green)

13  

 (Original Book)

 

 ▍先貼上電影原聲帶與大家分享,可以邊聽邊閱讀與討論  

   

 

《劇情簡介》

海瑟Hazal與奧古斯都Augutus兩人皆是癌症的病人,他們正值人生黃金歲月的起步階段,面對於這可怕的病症侵襲時,兩人各以不同的心情去面對這件事情。

 

有一天,他們兩人在癌症互助團體Suppor Group相遇,一眼就愛上了對方,並且迅速的墬入愛河,兩人被病症折磨的人,也逐漸的光彩了起來。

 

這段奇蹟帶給兩人有別以為的人生,他們開始有了不同的期待與希望,展開了一段令人感動、心碎與難以忘懷的戀愛旅程...。

 

19  

 

《電影討論》

這次電影的題材以疾病為故事主題,講述一對年輕戀人在疾病過程中如何的相遇、相愛,乃至於陪伴彼此到最後。

 

觀影前與觀影後都讓我想到2012年12月時達可塔芬妮的【愛正好Now Is Good】,兩部電影除了以癌症為相同題材外,故事都跳過了許多令人感到痛苦的抗癌治療過程,只用到了一部分海瑟小時候檢查治療時與幾幕畫面來帶到這件事情上,主要還是畫面用在重要的敘事面上。

 

兩部電影都用了相當舒服的色彩與方式來推演故事,把這份青春的愛情詮釋得清新、舒服,充滿著濃濃的愛戀。

【愛正好】Now Is Good 

 

10  

 

這兩人在人生的旅程上正如同兩顆搖搖欲墬的星星,正脆弱的懸掛在天上。

 

命運讓這兩顆星星在墬落的軌道中相遇、相戀,在過程中碰撞出許多生命的火花,創造出愛情的奇蹟,更把彼此的愛推升到更高的層次。

 

兩人攜手陪伴彼此走完最後的旅程,將愛賦予永恆。

 

如同【愛正好】裡面所說:「Now is good.」

現在即是永恆剎那即是永恆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愛情

 

9  

 

「有些無限大於另一些無限」- Peter Van Houten

 

愛情是生命中很強的調和劑,但彼此更清楚學會了「」之後,最難學會與做到的是「分離」。

 

如同海瑟自己也很清楚,她們繼續在一起只會讓彼此難過,她是顆「手榴彈」。

 

15  

 

然而古斯回說:「妳所有試圖與我斷了聯繫的努力都會失敗。」

 

即便我們清楚那些令人痛苦至極的不捨與心痛即將會在眼前出現,我們還是對於那「山雨欲來」的愛情難以招架。

 

他們

- 愛得瘋狂;

- 愛得動人;

- 愛得永恆;

- 愛得令人心碎。

 

電影最後古斯也自己說道:

『傷害在生命中是無可避免的,但至少你可以決定傷害你的人是誰。』

 

8  

 

兩人把「Okay」作為對彼此愛情與永恆的代名詞,相較於好友Isaac瘋狂與空洞的「Always」,兩人輕輕柔柔、充滿溫暖的囈語更讓人感受得到「永恆」。

 

Gus:「I guess "okay" is our "always".

 

每一刻都無不令人感到著迷與動容。

 

16  

 

真的很好看的一部愛情小品電影,平易近人的劇情與對白,其中的情感與意義卻又有著無限的想像與寓意,連我都要無可救藥地愛上這部片。

(少女心?)

 

細膩溫柔的每一幕,時時幽默與風趣,更重要的電影裡也從海瑟身上學到「堅強」,特別喜歡她在逛安妮法蘭克的博物館時,她堅持要爬到最上層的那一段。

 

她似乎把安妮想像成自己,看重生命與充滿正面能量,同時背後還有安妮的口白作為背景。

 

7  

 

最後,特別貼上這段最令人心碎的一段原聲帶,同時帶出整部電影的精隨與重要的主題。

 

整部片讓我哭得好慘嗚嗚...。

 

<No time>

 

 

*****

《電影知識時間》

 

「安妮法蘭克」

二次大戰時,德國屠殺猶太人事件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全名 安內莉斯-瑪莉-安妮-法蘭克(Annelies Marie "Anne" Frank), 1929/06/12 - 1945/03/9, 生於法蘭克福的德國籍猶太人

 

1999年入選「20世紀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一顆編號5535的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5535 AnneFrank」。

 

26  

 

安妮用她13歲時的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1942/6/12-1944/08/01的二戰時期的紀錄《安妮日記》,日記在後來被保存下來,在1952年二戰之後出版,多次改編為電影與戲劇。

 

《安妮日記》則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著名見證。

28  

(安妮日記1947年的初版書, The Secret Annex密室, from wiki)

29  

(1995年出版的最終版, from wiki)

 

安妮一家人在1933年遷居至荷蘭,那時候德國境內納粹黨執政,反猶太主義由此興起。

 

1942年時,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急速的擴張,那時候的荷蘭猶太人在阿姆斯特丹是受到許多迫害與限制的。

 

例如,當局會強迫猶太人必須要在公眾場合配戴「大衛之星」。

 

30  

(納粹統治時代的大衛之星)

 

安妮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演員,因為她非常的熱愛看電影,但當時候的荷蘭卻是禁止猶太人進入電影院

 

安妮法蘭克:「希望我能永遠保持這張照片中的樣子,這樣我便有機會到好萊塢去。」

(如下, 1942/10/10)

27  

 

1942年時,安妮一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殺,他們故意把房子弄得很凌亂,營造出他們已經離開此地。

 

但其實他們住在「後宅」,是大樓秘密增建的部分,通道被一個書架擋住作為掩飾,不易被發現。

 

31  

(電影中有提到的通道/場景)

 

安妮一家人在1944年8月4日被捕,被送入集中營中,告密者身分未明。

 

1945年3月,斑疹傷寒在集中營中肆虐,約有1萬7千人死亡,安妮估計約是在那時候也受到感染所死亡。

 

32  

(現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西教堂外的安妮紀念像)

33  

(紀念安妮法蘭克的紀念塗鴉牆)

 

安妮法蘭克紀念館於1960年5月3日開館,是由當年奧佩克塔公司的倉庫、辦公室與「後宅」所組成。

 

現在已成為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由1957年時創立的「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所管理。

 

35  

(安妮法蘭克博物館外)

34  

(博物館後面花園裡的安妮法蘭克之樹)

 

其他更詳細資料請閱: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9%E5%A6%AE%C2%B7%E5%BC%97%E8%98%AD%E5%85%8B

 

*****

《精靈基金會》

 

又稱作《許願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1980年時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成立,成立宗旨是為了幫助重病兒童圓夢,正面積極的鼓勵兒童們面對生命的考驗。

 

目前美國有62個分會,已遍佈全球47個國家,藉以幫助全球的重病兒能夠一圓其夢。

 

36  

 

官網: www.wish.org

 

*****

《這不是一根煙斗》

25  

 

這是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盧內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所著的一幅很著名的作品《這不是一根煙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1928-29)。

 

他是一名藝術家,更是一名哲學家,他堅持藝術是一項哲學行動,目的在追求心靈的自由

 

這幅畫是他在質疑語言是否會如文字所敘述的在我們腦中呈現,也就是必須要跳脫人們既往的生活所帶給自己的框架。

 

他認為畫作中的「內在」比「外在」重要許多,因此他試圖用「邏輯」與「理性」的方式來把文字加諸於我們的限制給打破。

 

這幅畫出現在電影中的時候我馬上想到以前看過的一本書《觀看的視界》,本書的一開頭就把馬格利特著名的《夢境之鑰》(The Key of Dream)放在第一章。

 

10577896_930162270332221_1262935879_n  

(所幸書還保存得好好的)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from Chpater 1.

 

例如說:

當我們看見「車子」或是談論到「車子」的時候時,如果沒有精確地描述加入,我們的腦中就會自行描繪出「車子」。

 

車子廠牌、內裝、顏色、設計或是左駕右駕,這些充滿了無限的排列組合,這個字詞讓我們把車子該有「輪廓」給影像化。

(像我就可能想到白色左駕的瑪莎拉蒂)(亂入)

 

這些的描繪與想像除了來自於自身駕駛過、想要或研究過的經驗外,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某些視覺景象。

 

38  

 

「這是種先於言語的觀看,這種永遠無法以言語完全闡述的觀看,並不是機械式的刺激反應。」

「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這個行為將我們看到的事物帶到我們可及之處,不必是伸手可及之處,接觸某樣事物就是與它產生關係。」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視線不斷搜尋、不斷移動、不斷在他的周圍抓住些什麼,不斷建構出當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象。」

                 - by 觀看的視界

 

這幅繪畫就是在談論這種存在於文字與觀看之間的鴻溝,不該被限制,然後被命名給制約住,然後觀者就會被導引至觀看的道路上。

 

當我們被一則聳動的文案或是標題所吸引時,背後的主題還會有原本的意義存在嗎?

 

這「不是」一根『煙斗』,這是正與反的辯證反思,就如同在《夢境之鑰》裡一般。

 

37  

(《夢境之鑰》, ex: 左上是一匹馬, 文字卻寫著一扇門)

 

馬格利特透過畫作來超越現實印象,藉此方法來探究自由的哲學,並非在否定我們所看到的「事實」,只是在用方法尋找「真實」。

 

電影中海瑟穿著這幅畫作的T-Shirt,讓自己與作家覺得自己像是書中「莊嚴的痛苦」中的安娜,藉以投射自己。

 

我想這是不是在訴說著在文字與想像之中的「無限可能」;或者是說著「內在的自由」已經遠遠的超越了「外在的痛苦」。

 

內心已被古斯填滿,在這有限的時間(框架)內創造了無限(可能),而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個「永恆」。

 

12  

 

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啦未必對,不知不覺的就自己也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脈絡,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會是如何?

 

電影知識補充到這邊,希望這幾樣補充有替大家稍微長知識,如果有遺漏的再跟我說說!

 

最後,有興趣閱讀《觀看的視界》的讀者在自行去書局尋找囉!

 

39  

 

*****

參考資料:

Yahoo, wiki, 原作, 觀看的視界.

*****

 

近期電影閱讀: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舞力假期】Walking on Sunshine 

 

加入臉書專頁追蹤最新消息?

(電影人蔘)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devie?ref=hl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