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殺機 (Serena;惡女心計;赛琳娜;爱情小夜曲;萨琳娜)--令人不寒而慄的嫉妒與猜疑之心--[心硯影評](20141214)
電影瞞天殺機電影預告12/31上映--YouTube
"瞞天殺機"(Serena)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惡女心計",
由布萊德利庫柏與珍妮佛勞倫斯在繼"派特的幸福劇本"之後,再次攜手演出,
尤其珍妮佛勞倫斯在劇中,成功的詮釋了主角瑟琳娜的內外心境,難得演繹使壞的角色,
更讓整部電影的觀賞價值大幅提升,喜歡珍妮佛的影迷們,相信會有著大飽眼福的新體驗.
先小評一下自己的觀後感,基本上,故事的架構大致完整,唯各個橋段之間的連結強度稍弱,
少了一點緊湊的連貫感,但因著女主角珍妮佛搶鏡而精湛的演技,
幾個銳利而令人發寒的眼神,讓觀影人融入著劇中的情節,不時的打著寒顫,
故從一部驚悚片的規格來看,整體上還是營造得相當成功.
故事描述1929年經濟大蕭條期間,伐木大亨潘柏頓與兒時曾有過家破人亡悲劇的瑟琳娜,
彼此一見鍾情,很快的就陷入了熱戀,並進而結婚,婚後,瑟琳娜成為了潘柏頓事業上的最佳夥伴.
當時,潘柏頓在事業上面臨著許多難題:
內有資金缺口有待解決;外則得面臨政府與保育團體欲將森林徵收為國家公園的壓力,
而這一些問題,在睿智的瑟琳娜參與獻策之後,都獲得了妥善的解決方式.
但隨著瑟琳娜攬權的情況日趨明顯,讓潘柏頓與昔日的工作夥伴一一決裂,
在心力交瘁之際,他昔日的女僕,帶著他的私生子,重新回到了森林生活,
頓時讓潘柏頓萌發著與生俱來的父愛,經常給予其母子經濟上的援助,
這看在無法生育的瑟琳娜眼中,強烈的嫉妒心油然而生;
因著童年悲慘的際遇,她害怕失去,害怕著女僕的兒子會就此將潘柏頓的心給牽走,
於是乎,她狠下殺機,非置女僕母子倆於死地不可,
甚至於最終,出現著"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的玉石俱焚心態,
連最親密的枕邊人,也成為了他嗜殺名單中的成員...
大家口中經常說著的"蛇蠍女",那種令人愛到發狂,卻也恨之入骨的女人,
在奧斯卡影后珍妮佛勞倫斯的詮釋下,活脫的出現在這部電影當中.
想感受一下蛇蠍女的男性同胞們,這部戲或許會是不錯的體驗.
本片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在於驚悚劇情本身,
反而是潘柏頓與保育團體之間,針對是否將伐木森林轉型為國家公園的一番論述:
保育團體:如果我們不停止伐木行為的話,這裡未來將變成一片沙漠...
潘柏頓:如果將森林做為國家公園,那大家的工作怎麼辦?居民都得養家活口...
保育團體:伐木場老闆好意思說"養家活口"?你們給的薪資,根本就是一種剝削,少得可憐...
潘柏頓:少得可憐?那是你們說的,你沒看到每次應徵工人,都大排長龍麼?
如果真的薪資待遇那麼差,那大家又怎麼會趨之若鶩呢?
恩...將這段激辯,套用在台灣的一些社會現象上,是不是也頗為相像呢?
首先,是一個"自我私利"在與"公共利益"相互衝突之間的抉擇,
人們泰半會根據自己眼前的利益做選擇,而忽視了政策本身可能帶給國家長期的整體助益,
一旦多數人沒有著超脫自我的視野,則許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
最終也就將在民主的多數原則下,出現窒礙難行的無疾而終.
加上當代個人人權主義的提升,以及對於國家行政暴力的厭惡,
權力消長之間,可見的未來,
類似的個人利益凌駕在國家總體發展之上的情況,只會一再的重新上演著,
這並不存在對錯的判準,端賴於個人怎麼樣去審視這樣的取捨罷了.
其次,在職場敘薪方面,泛人權派人士,總喜歡將薪資與基本生活水平掛勾,
故當薪資低於他們所認知的標準時,便將其視之為一種剝削.
但對於資方的老闆來說,他們敘薪的標準,則是在應徵的踴躍與否,
只要有一堆求職者趨之若鶩,哪怕是薪資給得再低,他們也會認為是合理的,
此乃立基在自由市場機制下的思維.
由此看來,究竟低薪的元兇在哪?
當然,除了老闆的無良著無庸議之外,
其實求職者們老是在做一些"破壞行情"的謀職,基本上也是一種"慣老闆"的幫兇,
在大家所認知的合理薪資之下,總會有人以削價競爭的模式來卡位,
讓老闆們了解到有著如此龐大的產業後備軍,從此高枕無憂...
或也正因為如此,當初馬克思在構思"共產黨宣言"之際,就已經明白的意識到:
要想徹底的消除工人階級的剝削,則國際共產組織就會是必要的,
因為只有將全世界的工人都集結起來,用共同的集體行動來拒絕相關的剝削,
才有可能真正的讓資本家們斷了投機的念頭.
(可惜阿...國際共黨的夢雖美,
但終究還是不敵Mancur Olsen筆下"集體行動的邏輯"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集體終究還是會因著個人自利而分崩離析)
回歸到電影正題本身,個人認為,本片主要點出了男女之間對於和伴侶相處間的觀念歧異:
儘管片中將女主角瑟琳娜設定為因童年家破人亡的陰影,而有著強烈佔有慾的性格,
但我覺得,即使沒有著這樣的設定,其性格套用在大多數的女性身上,基本上也還是成立的.
對女性而言,對另一半的婚姻期許,就是一個"坦誠"二字,
不論是共享富貴,抑或是得共苦共難,
做老婆的,都會期待著先生將一切都與之分享,而後一起尋求解決之道.
但相反的,對男性來說,您說出於天性的劣根也好,出於男性的自尊也罷,
做老公的,總認為自己可以獨立的去完成所有面對的難題,
故每每遭遇到許多問題時,男性都選擇了隱瞞,選擇不說.
起初的用意,或許是良善的,因為他們不希望老婆擔心,希望自己去擔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
然一旦因此而被另一半知悉後,當初良善的立意,往往承為了一種"欺瞞",
最終,老婆的欺瞞認知,引申為對婚姻的不坦誠,夫妻間的不睦,也就在這般的涓滴效應間產生了.
想想...這是多麼的不值阿...畢竟雙方彼此的出發點,都是這般的良善...
(在電影中,瑟琳娜不時的會告誡潘柏頓:
我們之間沒有秘密的,有甚麼是說出來可以一起承擔...
但可惜的是,當潘柏頓將土地抵押給銀行時,他選擇隱瞞不說;
同樣的,當潘柏頓暗地給予私生子與女僕生活費時,同樣顯得躲躲藏藏,無法光明磊落;
這一次次被視之為不坦誠的行徑,看在瑟琳娜眼中,無疑為日後彼此間的嫌隙,種下了惡因)
很多時候,在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差異上,大家總習慣性的會去褒揚西方文明的進步,
而後極盡所能的貶抑自我文化為封建保守,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呢?
是西方世界真的開明豁達呢?
還是一些喝洋墨水的文化人士,刻意展現西方的光明面,而建構出思想上的進步假象呢?
為何會有著如此之感嘆,截因於電影中針對著傳宗接代,以及重男輕女觀念的呈現:
劇中當瑟琳娜見到女僕為潘柏頓生下一男嬰後,立刻感受到自己膝下猶虛的危機,
於是沒日沒夜的和潘柏頓做功課,最終肚子總算有了喜訊.
那一刻,看得出瑟琳娜顯露出了得以傳宗接代的驕傲,
又其後當潘柏頓問她希望是男孩或女孩時,
她毫不猶豫的以堅定語氣表示:"一定會是個男孩",除了是向潘柏頓宣示自己是正宗之外,
似乎也打從心底的感受著:生了男孩,其地位才真正能夠獲得鞏固.
基此,倘若電影某種程度象徵著地域文化,則從這部電影看來,
誰說美國人不在乎傳宗接代的觀念呢?誰說他們沒有重男輕女的情節呢?
徒然的透過呈現別人美好的文化面貌,來達致文化仿效的結果,
最終就會像台灣這般,每次都只是移植了他國的制度,而從沒能得到他國運作的精髓,
落得徒勞無功,兩頭落空的窘境...
(如大學評鑑與教育改革,就是最血淋淋的例子...)
最後,來談談劇中潘柏頓對於女僕私生子關愛一事的個人觀感吧!
男女之間,其實對於愛情的價值觀,有著相當大的歧異:
對女性來說,他們相信的,是一種"整全式的愛情",總以為只要能夠為對方生下子嗣,
即使彼此已然形同陌路,也一定能夠基於愛屋及烏的心態,
為了愛小孩而同樣的對自己重新付諸關懷.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女生們企圖用小孩來綁住男生的這種愛情手段,
以為有了小孩,就是有了在愛情戰場中談判的籌碼.
但可惜的是,她們錯解了男人對於愛情價值的認知:
對男性來說,他們所採去的態度,是截然分離的"分立式愛情",
換言之,孩子是孩子,孩子的媽是孩子的媽,這是完全可以分開處理的事項;
孩子既是自己的,那當然毫不保留的給予最大的父愛,
但很抱歉,對於孩子的媽,還得看與自己是否尚存在著愛情感覺而定,
若對其尚有慾念,則和孩子一同組成個家庭,那是再好不過,
但假若已經是形同雞肋般的無謂,那很抱歉的,
孩子男生自會接手扶養,然孩子媽就會像代理孕母一般,用完就丟...
是故,那些女性同胞們自己為可以用小孩來綁住另一半的手段,
其實在男性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廂情願般的天真.
(看看現代許多名人豪門的婚姻,不都是這麼處理的麼?
從來都只有聽過怨偶在爭孩子監護權,
沒聽說過有因孩子而讓怨偶成為佳偶的...)
呵呵...基本上這部電影是驚悚劇情片,
但沒想到其所衍生出來,探討男女間愛情觀的百百種,
竟也能如此的耐人尋味...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