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愛」無可取代

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已經病入膏肓人類勢必要放棄它另求出路我們該如何尋求生命延續的契機。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不愧是當代最有創造力的導演,如此深邃龐大的科幻電影,竟能拍得如此精彩感人,用類似神話故事「天上一日,人間十年」的概念(片中一小時等於七年),加上紮實複雜的科學理論來築構(貨真價實的專業科學論述做支撐,找來天文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當執行製片)呈現2014年最讓人驚嘆的太空旅程。視覺瑰麗逼真(IMAX攝影機的視覺質感令人嘆畏),劇本獨特玄妙。

對比去年科幻傑作《地心引力》的簡約精巧,今年的科幻首選代表《星際效應》走的是史詩格局的龐大架構,除了169分鐘的片長幾乎快是《地心引力》的一倍,兩者不玩太空星戰與外星異種的商業通俗娛樂內容,從真實的科學理論以及從人性層面的思維角度去創造一種貼近實感的科幻電影,也是它們超越同類型題材的原因之一。

儘管時空背景在不久的未來,但《星際效應》整體美術視覺呈現的是一種仿古的舊式風格手錶舊宅摩斯密碼。這種懷舊簡樸的風格更能引導觀眾投入影片情感面的認同度。此外電影明顯地向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與史蒂芬史匹伯的《第三類接觸》等經典致敬之意。再加上《接觸未來》那種以親情感知跨越次元的時空侷限,以及導演諾蘭舊作《全面啟動》對於空間、時間邏輯的探討。

先來講史蒂芬史匹伯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片中對於外星生物來到地球時的好奇探索,與人類面對更高等生物的恐懼與著迷,影響了往後科幻片在設計人類與外星世界接觸的範本(令人難忘的五個音階訊息溝通)。而更早的1968年《2001太空漫遊》則是從一段星際之旅的探索來看待宇宙蒼穹的玄妙深奧,影響後科幻類型甚鉅,片中的黑色大石板其實跟《星際效應》那兩台TARS和CASE機器人也有點神似致敬意味最為明顯。

而講回諾蘭自己的舊作《全面啟動》,片中描繪夢境越往裡面深入,夢境時間過的越漫長,例如這一層夢是一小時,下一層夢就是半天或是更長,雖是他們自己創造的想像概念但邏輯上是可以理解的獨特構想。而《星際效應》卻剛好相反因為「引力時間膨脹原理」的關係,不同重力的星球或是因為「黑洞」邊緣所影響的星球,因為引力關係有可能跟地球產生懸殊的時間差,片中某個星球一小時等於地球七年,所以有「天上一日,人間十年」的現象產生這也成為電影最強烈的戲劇張力所在為了人類存亡來犧牲或是趕回去家人身邊抓緊那不留情的流逝光陰

雖然這篇沒有要在這裡解釋本片的物理與天文理論,但電影裡關於「蟲洞」、「黑洞」、「灰洞」、「引力透鏡效應」、「引力時間膨脹原理」、「第五次元」等理論,建議還是要有些了解,看起來不會太受一些名詞的困擾也能更為入戲。因為雖說電影主要刻畫的還是人性情感尤其是「親情」的意義而片中提到的四次元就是三次元的空間再加上一次元的時間所組成,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片尾的玄奧「第五次元」其實就是四次元加上「情感心靈」的一次元,所以「情感」才是能夠跨次元的偉大力量這樣來看《星際效應》其實諾蘭身為父親這個身分用科幻類型來對於親情(尤其是父女情)深切體悟的抒發。原來拯救世界靠的是那對父女難捨的堅固柔情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都是講時間性的東西,對於時光飛逝下親情變化的無情痕跡,本片跟另一部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執導的《年少時代》其實有些氣息相通(諾蘭本人也承認)。比照電影中的末日崩解,人生最殘酷的就是無情時光。雖說生存是人性本能,但愛才是無可取代的強大力量。其實比照片中的末日崩解,人生最殘酷的就是無情時光。雖說生存是人性本能,但愛才是無可取代的強大力量。而那未知力量(未來進化到超凡境界的人類或是高度進化的外星人)幫人類創出了蟲洞,則體醒人類永遠要對自己存有希望,生存的未來都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上。

震撼的視覺奇觀(如高山般的滔天巨浪、扭曲光線的黑洞超時空跳躍等驚人場面)突出優異的技術層面(音樂剪輯音效)幾乎無懈可擊男主角馬修麥康納演出完全是奧斯卡等級的,那種時光飛逝卻無法掌握的悵然痛哭,演的實在絲絲入扣。潔西卡雀絲坦、米高肯恩也都是稱職綠葉另外,片中客串的老太婆竟然是《大法師》媽媽,奧斯卡影后艾倫柏絲汀,意外驚喜。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