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的記憶:十大電影回顧

2015十大電影  

在2046裡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保持原狀,永遠不會改變,可惜貫穿今年的數字是2015,不論記憶是否潮濕,時間總是不斷往前走,僅以這篇回顧記錄2015的美好時刻吧。

附註評選範圍為2014/12/19-2015/12/20台灣院線上映電影,排序以上映日期為主。

《推拿》Blind Massage (上映日期:2015/1/23)

每一個的人的眼淚都不一樣,但想哭的念頭是一樣的。

改編自畢飛宇所著同名小說的《推拿》,故事圍繞著一間名為「沙宗琪推拿中心」的盲人按摩院發展。小小的中心裡盲人群聚,每個人的性格迥異,出身背景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情慾。殘疾人士的情慾始終是社會大眾所忽略,或者刻意忽視的部分,可是婁燁和編劇馬英力卻看見這一塊,甚至特意從原著的盲人群像浮世繪中提點出來,讓觀眾得以看見。於是,以盲人為主角的《推拿》,不再只是廉價地消費殘疾的種種不便,或是明眼人對盲眼人的人生悲劇獵奇而已。片中,婁燁更不忘藉由表現形式突顯出「盲」。不管是以口白念出工作人員字幕、三不五時的詩句朗誦,還是攝影曾劍的手持攝影與迷離影像,在在提醒了觀眾:這是一部拍給盲人「看」的電影,同時也是讓明眼人體會自身的「盲」的電影。



《愛,不散》Love Is Strange 上映日期:2015/2/13

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Truth)。

愛很怪,因為它無從解讀,但同時又很誘人,常常會使人上癮。導演艾拉.薩克斯(Ira Sachs)在前作《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2012)裡描述的愛宛如毒品,是以就算受傷、就算痛苦,也難以戒掉它的媚惑。到了《愛,不散》,這份愛已不再如此激烈,卻昇華成另一種深刻的印記。這是歲月的洗禮使然,亦是年紀的增長帶來的成熟。誰說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愛,不散》講述的不只是同志議題,更多是關於愛。在迷人的光影和蕭邦的音樂交互相融下,整部電影猶如一首優美的愛情散文詩,平穩恬淡卻又沁人肺腑。尤其幾個長時間鏡頭的運用是恰到好處,不會過分炫技,讓情緒得以緩緩延伸至銀幕之外,進而深深打動觀者的內心。

全文請見:【放映週報】《愛,不散》:愛情的模樣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 上映日期:2015/2/13

I don't make love, I Fuck Hard.

無論你喜不喜歡《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都無法否認這本小說及其改編的電影,確實在全世界引起一場「情色風暴」;當然,也造成不小的爭議。部分人士曾大肆批評這部電影貶抑女性,顯然他們/她們並未看過、沒看過電影,或者根本不願承認女性可以成為情慾主體。雖然以格雷為名,但事實上這是一部安娜的電影。沒錯,格雷是S,安娜是M,表面上看來確實如此,然而安娜從未受迫於格雷。在那場充滿挑逗意味的合約會議裡,安娜明白表示她可以接受什麼,也嚴正拒絕那些她不願承受的要求,而最後起身離席的也是安娜,留下的是「已濕」的格雷。整部電影從頭到尾,受挑逗、受控制的人根本是格雷。別忘了,只消安娜一咬嘴唇,格雷就濕。除此之外,片中流行歌曲與畫面的搭配堪稱天衣無縫,譬如Beyoncé慵懶的聲音配上SM的畫面,實在「情色」得可以。《格雷的五十道陰影》最精采的不是裸露,而是透過聲音、色調、燈光,玩盡了挑逗的藝術。

《鴿子在樹枝上沈思》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上映日期:2015/3/26

聽到你很好,我很開心!

從2000年的《二樓傳來的歌聲》開始,洛伊安德森以平均七年一部的頻率書寫人生,至2014年的《鴿子在樹枝上沈思》為止,完成所謂的「人生三部曲」。人生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三部曲的篇幅看似理所當然,畢竟無論精采或平淡,每個人的一生總有些故事值得大書特書。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其人生也各自精采,但是洛伊安德森的書寫方式卻是不斷「重複」,就像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音樂一樣,不管是行為的重複,抑或台詞的重複(「聽到你很好,我很開心!」),彷彿是試圖將人之個體獨特性徹底根除。而他透過化妝和刻意的演出,讓所有角色都盡顯蒼白、無生氣,大概也是因為如此吧。我們是否真的那麼獨一無二?日復一日的生活是否真的那麼有意義?其實「毫無意義」才是人生的真義。



《人型海象》Tusk 上映日期:2015/7/17

如果想活下去,那就成為海象,否則就是等死。

人變形為動物,一方面得以脫離「人」的本位,藉機對外在社會和人性進行批判。另一方面,變形同時意味著踰越了「人/動物(獸類)」之間那道清楚、分明的界線,顯露出人與動物的的密切關係,甚或直接揭示出人也是一種動物。身為網路廣播主持人的華勒斯,總喜歡以獵奇的角度、聳動的話題吸引聽眾,就像電影開場「追殺比爾小子」的血腥視頻和樂極生悲的慘狀,竟成了他說笑的素材。如若挪用郝爾的說法,華勒斯就是「雞姦者」,消費他人的痛苦慘狀來滿足自己對名利的追求。因此,這時的華勒斯雖然仍維持人的外表,內心早已是野蠻的動物,郝爾的手術不過是將此一事實徹底具象化。故事最後,存活下來的華勒斯被艾莉丟下的鯖魚引出洞,大口撕裂魚肉進食。牠是動物嗎?艾莉以為哭泣是分辨人與動物的基準,而華勒斯確實也流下淚水,那麼他是人嗎?也許兩者之間從來就不存在任何界線。

全文請見:《人型海象》:每個人心中都有隻海象

《醉‧生夢死》Thanatos, Drunk 上映日期:2015/8/7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片名的四個字分別象徵四個角色的生命情感狀態,當中被標點符號刻意隔開的「醉」是母親,影片開始即見她借酒澆愁,其背後承受的卻是難以向人傾訴的巨大壓力,因此宿醉難醒成了她不得不的生活態度。其實除了母親,片中各個角色又何嘗不是在「醉」中度日?他們如同張作驥過往作品裡的人物,總是處在社會邊緣,被命運和環境無情踐踏。每個人都有屬於各自的傷痛,這些痛或許來自於愛,而愛總是不由己,痛自然也是不由己,於是只能在苦痛沉醉中。無論是碩哥與上禾的激情,還是大雄的爆烈行為,雖然看似突然,卻也是可預期的宿命。說穿了,《醉‧生夢死》就是一部愛情電影,只是片中人物始終在找尋愛,但還是找不到愛。因此整部電影就像一壺濃烈的酒,那樣苦口、那樣難以下嚥,後勁卻十分強大,讓人醉得痛、痛得清醒。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上映日期:2015/8/28

罽賓國王得一鸞,三年不鳴,夫人曰:「嘗聞鸞見類則鳴,何不懸鏡以照之。」王從其言。鸞見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

誠如片名所示,即使劇中角色頗多,即使聶隱娘的台詞少得可以,但她絕對是影片重心所在;或者可以說,整部片都是為了型塑聶隱娘這個迷人的人物。片中幾段的「看」,拍得別具味道。只見聶隱娘或隱匿於梁柱斗拱上,或藏身於層層紗幔間,其行動看似靜止,眼神卻透露出凝視的巨大力量。此時的聶隱娘,既被 (鏡頭/觀眾)看,也實踐了自己的觀看。尤其躲藏於多彩紗幔後方窺視田季安和寵妾瑚姬的曖昧舉止時,薰香裊裊、燭光搖曳、色紗飛揚的場景,仿若洩露出聶隱娘面無表情底下的情感波動。道姑曾對聶隱娘說:「汝今劍術已成,唯不能斬絕人倫之親。」不僅再度指明刺客必須捨棄人間情愛,明確界定出刺客(工具)與人之差異,同時道出聶隱娘心中的情感滿溢以及對人的愛。因為愛,刺客聶隱娘多次選擇不殺。其實殺也好,不殺也罷,一旦聶隱娘跳脫出刺客的身分,以「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選擇,那都是她主體意識的展現,是刺客轉變為聶隱娘的明證。是故,最後磨鏡少年以「隱娘」呼喊她,不同於過往其他人稱其為窈七、窈娘和阿窈,因為這是一個嶄新開始的標記。

全文請見:《刺客聶隱娘》:從刺客到聶隱娘



《腥紅山莊》Crimson Peak 上映日期:2015/10/16

我比較想當瑪麗雪萊,她過世時可是寡婦呢。

如同格雷的紅色房間,吉勒摩戴托羅同樣創造出一座滿載陰暗過往與迷人愛慾的歌德古堡,並以一貫華麗卻詭譎的魔幻手法逐一拆解西洋羅曼史常見元素,再重新建構成一則美麗卻虐心的愛情童話,讓哥德羅曼史得以復興。

《十日性愛死》Eisenstein in Guanajuato 上映日期:2015/12/4

我是如此愚蠢的活在當下。

故事取材自俄國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到墨西哥拍片的逸聞趣事,但同為大師級的彼得格林納威並未將《十日性愛死》拍成傳記片,反而運用別具風格的蒙太奇手法,交織成一部華麗奇異的前衛影像詩;而這正是向「蒙太奇之父」致敬最好的方式。從影片開始的灰階到彩色影像,以及大量的分割畫面,便一路讓人看得目不暇給、驚呼連連,彼得格林納威玩剪接玩得狂放大膽,卻不會流於譁眾取寵的炫技,一切是那麼理所當然;因為這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電影作為一門影像藝術,《十日性愛死》無疑是最佳範例。

《一個勺子》A Fool 上映日期:2015/12/4

人善補人欺,馬善補人騎。做不得好人啊!

去年金馬獎大放異彩的《一個勺子》是陳建斌初執導演筒的作品,他也同時負責編劇和演出。故事改編自胡學文的短篇小說〈奔跑的月光〉,描述一位農民拉條子在街上遇見一個勺子(新疆話「傻子」之意),從此勺子便一路跟著他,此後一連串的荒唐事接踵而來。電影的劇情十分簡單,陳建斌也沒有用什麼花俏的技巧去表現,但在平淡樸實之下,卻包含了滿滿的諷刺寓意。拉條子就像《秋菊打官司》的秋菊,看似執著固執,在快速流動變遷的社會中,被人視為傻子,但他們的作為不過是反映出一個信念:良善純真;而這是人性之根本。只是當人們愈來愈「聰明」時,這些特質也慢慢消失,於是他們成了「傻子」。然而,誰才是傻子?電影結尾的主觀視角畫面大大反將了眾人一軍。 

十大之外的鮮明記憶:

1.《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爆頭煙火秀搭配音樂,就像《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將馬戲團秀配上Katy Perry演唱的〈Firework〉,一樣是繽紛奪目,堪稱全片最大亮點

2.《歡迎光臨愛情沙龍》(Coming In)將男同志由彎掰直,反證性向的浮動性,並重新定義「同志」一詞,認為只要不囿於社會言論或自身成見,能活出最為真實的自我就是「同志」;

3.《親愛的》(Dearest)中,趙薇提醒黃渤別給孩子吃桃子一幕。趙薇的眼神、語氣,以至於渾身散發出的氣息,都流露著愛與不捨之間的糾結與無助;

4.《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的五位「種母」。她們不過是配角,名字也難為人所記得,卻以其「女性」身分,善用「女體」,成為足以和父權抗衡的力量;

5.《紙之月》(Pale Moon)最後宮澤理惠打破窗戶脫逃一幕。你可以說她瘋了,但她卻為我們打通一個出口,讓我們看清,原來阻隔我們的不過是一層薄薄的玻璃罷了,接下來,端看你有沒有勇氣跨出那一步,和她一起走了

6.《踏血尋梅》(Port of Call)的春夏與白只。雖為大銀幕新人,但兩人的表現十足亮眼,力壓男主角郭富城在內的其他演員;

7.《百元之戀》(100 Yen Love)的安藤櫻。無論你認不認識她,在看完電影之後絕對會記住這位演員;

8.《灣生回家》(Wansei Back Home)的「灣生」故事,讓人深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可以跨越國族與歷史之外;

9.《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以紙偶定格動畫呈現原著情節,成功重現書中的浪漫與動人,也保留了充滿詩意的留白空間;

10.《艾美懷絲》(Amy),雖然早就知道故事結局,但依舊令人心痛不已。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