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空》(The Big Short) - 用喜劇包裝的憤怒
"Truth is like poetry. And most people fucking hate poetry."
- Overheard at a Washington, D.C. bar
身為財務金融系畢業、又恰巧曾因工作關係研究過CDO與Credit Default Swaps的我,大力推薦《大賣空》給所有人看。沒錯,所有人。如果你也是相關科系畢,一定要看,除了幫你複習以外,還可以看出更多熱鬧以外的門道。如果你不是相關科系畢,這輩子從不知道CDO是什麼,完全不用擔心,《大賣空》都為各位設想好了,本片應該是同主題電影中,最能讓金融門外漢大致搞懂2008年金融海嘯到底發生何事的片,所有複雜難懂的術語,都會以最淺顯易懂、幽默諷刺的方式解釋給你聽,而且無所不用其極地添加各種娛樂效果,不斷打破第四面牆,連搭配的音樂都常令人啞然失笑,務求確保觀眾清醒又能跟上劇情。
雖然已是2016年,相信各位對將近十年前由於次級房貸問題引爆的金融風暴,依然餘悸猶存。最妙的是,這場風暴裡頭充滿各種犯罪,但最後投資銀行業、信評機構裡人人沒事(根據本片,只有一個倒楣鬼例外),政府的錢被拿去紓大公司的困,只有廣大的美國無辜人民丟了房子丟了工作丟了退休金,以及全球許多行業與金融業基層人員頓時沒頭路。《大賣空》是由Michael Lewis的著作《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改編,描述的就是當年那場危機中,幾個關鍵人物與機構扮演的角色,以及整個風暴背後的發展過程。
在風暴來臨前,華爾街依舊紙醉金迷,但有極少數幾個人,發現苗頭不對,開始看壞美國房市,並尋找金融工具放空房市。這幾個敢與市場看法作對的人,就是本片的主要角色。
看起來似乎有亞斯柏格症的Michael Burry(克里斯汀貝爾飾演),是真有其人,也是本片主要角色中唯一經本人同意使用原名的。他是西岸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總是埋頭在重金屬音樂(如Metallica)中,通常只透過電郵與人溝通。他洞燭機先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人真的仔細看過那堆CDO的公開說明書、以及所包含的標的物現況了。然而沒有人相信他,老闆、客戶都認為他瘋了。在這個莫名其妙的金融世界裡,光是他能認真花心思研究資訊、捱過好幾年他人壓力、最終證明他是對的,就足以讓Burry成為本片最接近「英雄」的角色了,即使他的成功是靠全球金融風暴換來的。
史提夫卡爾飾演的角色Mark Baum,是根據真實人物Steve Eisman改編的。他相信的原則,可能是「人性本惡」或「人性本笨」吧,別人向他說了什麼,他總是在心裡質疑對方,並且看什麼事情都頗負面。但即使已抱著如此悲觀態度,最終這金融世界還是能比他想得更糟。雖然Baum熬到最後還是賺了大錢,但並非很開心地接受這一切,他依舊為普羅大眾的受苦受難而感到難過,也悲嘆金融世界的機制可以離譜至此。
萊恩葛斯林演的Jared Vennett,是根據真實人物Greg Lippman改寫。此角也負責當旁白,用巧妙的說明帶領觀眾進入這難懂的世界,他自信、吸引人、說話又不誠懇,但正如Mark Baum所言,"He's so transparent in his self interest, I kinda like him.",Vennett這種直截了當、不隱藏自私心思的態度,很適合當觀眾的導覽員,對光怪陸離的華爾街作出一針見血的評論。萊恩葛斯林更演活了跩個二五八萬、自認超帥超「ㄆㄧㄚ」超厲害的死banker模樣,實在演得精采。
布萊德彼特戲份很少,情況跟《自由之心》差不多──彼特當製片,軋一個小角色,戲份雖少卻是全片的良心代表。他在《大賣空》演的角色Ben Rickert,是根據真實人物Ben Hockett改編,原本早已退出這市場,重出江湖只是為了幫兩個有賺錢點子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年輕投資人。至於這兩位年輕人Charlie與Jamie,倒有不少搶眼戲份,有一幕這兩人找上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的主管(Melissa Leo飾演)、質問她為何明知次級房貸市場出事了卻執意不改CDO各個不同"tranches"的評等時,這女人還真的戴著個深色鏡片眼鏡,簡直像個盲人,此類超直接的幽默感惹得我笑翻。
提到幽默感,我得說導演Adam McKay令我驚艷不已,雖然過去我本就喜歡他的喜劇作品,但《大賣空》顯然是更上一層樓的。誰想得到這位常常與威爾法洛合作的導演,可以把充滿金融術語的硬題材拍得那麼好呢!McKay也是本片共同編劇,雖然《大賣空》 題材看似艱深,但McKay與另一位編劇Randolph總是知道要如何讓觀眾保持興趣、不讓金融術語阻礙觀眾對劇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片中又冷又刺的幽默感,可以來自四面八方,除了台詞、字幕以外,還有搭配的音樂,真的,有好幾首音樂的使用時機都讓我幾乎笑噴(Nirvana的Lithium、歌劇魅影的主題音樂、槍與玫瑰的Sweet Child O' Mine等等都配得很經典又幽默)。整部片各種細節、小地方所呈現的滿滿活力,讓我相信這題材絕對是McKay有極度熱情想拍的,甚至這早已有跡可循,在2010年的搞笑片《B咖戰警》(The Other Guys)片尾,McKay硬是把房市泡沫的嚴肅問題放進來,簡直就像《大賣空》的預告一樣。
或許有些觀眾會認為,這種造成家破人亡的真實事件,不該用荒唐、搞笑的態度來拍,但我不認為。例如片中使用的名人客串解說,雖看似荒唐(還有瑪格羅比在浴缸裡喝香檳解釋金融名詞哩),但是各位,真實世界更荒唐哪!我想這是導演想傳達的感受。我非常愛《大賣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導演使用的此種呈現方法,完全符合我的人生觀──這世界爛死了,"extremely fucked-up",而我只好一路笑過去,笑這一切愚蠢與荒謬,苦中作樂,但箇中憤怒從未被淡化。《大賣空》清楚地讓觀眾看見,比起背後的結構問題與腐敗,本片這些憤世嫉俗的主角們還算太天真了呢!這是多麼離譜的世界?既可笑又可悲。
而且,這種硬題材如果用太過嚴肅認真的手法拍,可能會讓觀眾紛紛走避,我覺得那樣太可惜了,因為這樁金融危機絕對是許多人都應該要了解的。記得前一陣子許多人對於台灣的新聞弱智化、娛樂化感到憂心,也感嘆台灣的主播怎麼都在比外表比化妝比腿長,沒有媒體有能力好好經營新聞內容,畢竟認真的新聞賺不到錢,當時我開玩笑地跟朋友說,哪天找得到金主的話,來弄個F奶新聞台,裡面全部只報導很認真嚴肅的國際新聞與國內重大新聞,但每個播報員都是波爆員,露奶露腿報新聞,這樣的經營型態搞不好真能賺錢,可以養得起優質新聞內容,還可以將很多嚴肅新聞硬塞到大家腦袋裡。我覺得《大賣空》的精神跟我當初想的有異曲同工之妙,McKay謝謝你!
最後,讓我抒發一下對於金融世界的看法。當年美國政府在走「去管制化」(deregulation)路線時,用的藉口是說要讓價格有效率地反映市場情形,但看了本片就知道,並不會。去管制化帶來的金融創新,有些的確增加了投資工具的多元性與活力,但用到最後總會出現濫用──有些「創新」只是為了「把東西弄得看起來很複雜所以門外漢根本看不懂」,再搭配上去管制化的監管精神來縱容「專業人士」亂搞亂賣。我並不反商(否則當年怎會去念財金),賺錢不是問題,靠欺騙來賺錢才是問題,專業人士哄誘一般大眾做不適合的風險投資(例如沒多少錢卻貸款買好幾棟房產或年事已高還把退休金拿去買連動債)是問題,CDO經理人幾乎毫無誘因與動機為投資人著想且主管機關完全無視是問題......人性原本就有很多黑暗面,放著完全不管一定會出事,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差不多就是這樣來的,製造出一個瘋狂世界,一個套用片中人物說法是"2+2=fish"的世界,沒有人想定心下來看看真相。但那些華爾街高層、局內人笨嗎?恐怕也不,他們知道政府會出錢救,自己過去幾年也拿飽了紅利,真正倒楣的只有基層員工,還有其他行業根本搞不清楚狀況的人。
最終一切曾有的美好都是虛幻,只有無家可歸的人是真的。
真的,去看看這部片吧。不論你的立場是左傾或右傾,都可很自在地欣賞《大賣空》。雖然本片是有不少憤怒與悲傷,但它不太算是那種指著政府與華爾街鼻子說「你們都是混蛋與魔鬼」的激動說教片,如果說本片有反派,那應該是人類的集體無能與愚蠢,以及目光短淺、老愛嘲笑悲觀者,或甚至是根本懶得去關心的態度吧。
***
經典對白:
***
On screen quotation from Mark Twain: It ain't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gets you into trouble. It's what you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
Mark Baum: I don't get it. Why are they confessing?
Danny Moses: They're not confessing.
Porter Collins: They're bragging.
***
Mark Baum: For fifteen thousand years, fraud and short sighted thinking have never, ever worked. Not once. Eventually you get caught, things go south. When the hell did we forget all that? I thought we were better than this, I really d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