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人性的光輝。

「過去 40 年我載過百萬名乘客,但最後人們卻要用這 208 秒來論斷我的功過。」

"Over 40 years in the air, but in the end I'm going to be judged on 208 seconds."

  ─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Sully》

金獎導演 Clint Eastwood 首度與影帝 Tom Hanks 合作,不同於過往的空難相關電影,導演交織夢境、過去、現在卻又井然有序的高超敘事手法,遇上 Tom Hanks 內斂深沉的情緒詮釋,激盪出極高的質感和扣人心弦的張力,處處可見功力雄厚力的收放自如。

Clint Eastwood 主要想傳達一種關於「希望」的力量,就算所有的人事物都已經崩解、世界瀕臨毀滅之鏡,也依然要保持信念,而這部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就是最強烈的證明。

 

源自於 2009 年 1 月 15 號的真人真事,發生於美國一架班機的奇蹟似迫降事件,名為 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 III 的機長,在該班機起飛沒多久的時候,飛機不斷被鳥隻擊中,最後因為引擎吸入鳥隻而完全失控,在短短 208 秒的時間之類,憑著幾十年的飛行經驗與順間的大腦判斷,選擇迫降落在曼哈頓的哈德遜河上,如此完美又史無前例的迫降被譽為航空奇蹟。

因為蘇利機長的臨危不亂、冷靜沉著,而讓整班飛機的乘客與機組人員共 155 人全數脫離險境,被媒體和舉國人民塑造成為了英雄。但是調查此事的飛安委員會,卻似乎將事後諸葛的形象扮演得相當稱職,似乎都將假設建立於飛機確實有足夠的空間返回機場,一切都是因為機長人為的疏失才導致降落於哈德遜河面上。

曾經一度,連薩利機長都開始質疑自己,質疑自己的經驗、質疑自己的記憶、質疑自己的判斷,是否自己幸運但錯誤的決定真正將 155 條人命置於危險之中?

 

透過科技我們開始能夠模擬測試、衡量輕重、輔助人力,但是多少的前例也告訴我們,科技雖然原於人性卻無法取代人類,多少關鍵時刻都必須回歸人性的判斷而不是仰仗冰冷的儀器與數據,因為這些全都是「理論上」。

機器只會自動執行最符合的方式,而不會選擇最安全的作法,從古至今在許多歷史事件與危機處理上,建築在理論上技術與經驗往往才是最適當的解決之道。因為情況不同,外在環境與內在情緒都會產生變化,很難將所有事情全都套用在相同的模式上,結果論永遠都是最簡單的,沒有人能夠預見並針對此狀況事先訓練,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盡人事,其餘不可抗的因素只能留給天命。

但我更喜歡導演的安排,每個人都只想完成自己的本份,就連飛安委員會也都是盡職調查此事,並非希望打碎薩利機長的英雄形象,從嚴審視與提出質疑於情於理也都是相當值得尊敬。

 

在《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裡 Tom Hanks 的演技更是毫不意外的更加細膩精湛,沉著內斂卻又曖曖內含光,有著難以隱藏的眼神和情緒,與 Clint Eastwood 的電影風格相互輝映,沒有驚人的戲劇性發展但卻詮釋得暗潮洶湧,對於矛盾猶疑刻畫入微,對於喜怒哀樂又精準強烈,除了他還真的很難想出第二人選。

對於影帝的詮釋,薩利本人都非常讚賞,也表達出他身為當事人對於事件與電影本身的看法:

「我希望這種普遍的人性可以是這部電影最龐大最根本的基礎,而導演確實也做到了。此事件發生在 2008 到 2009 年間的金融危機時期,當時的世界似乎什麼都不對勁,人們心裡所想的都是貪婪與自私自利,甚至開始懷疑人性。

接著哈德遜奇蹟發生了,大家突然間團結起來,無私的完成這件重要的事,我想這個事件給予了人們希望,在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時候。」

 

其實不管是一個悲劇或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憑藉的都不會只有一人之力或是單一因素,或許薩利機長是一個關鍵人物,但假使沒有救援團隊的效率以及一條平坦的河川等其他幸運的條件存在,也不會促成此次的哈德遜奇蹟,這都是人性的精神。

在場所有的乘客無一不帶著滿滿的感謝,所有人安然無恙得脫離險境,因為機長一瞬間做出了最睿智的判斷,在傷害最小的可控制範圍內相信了自己的經驗與技術,才成就當時黑暗世界裡的一線光明希望。

聽完這 208 秒的錄音紀錄後,薩利機長臉上驕傲的神情特別令人感動,因為他明白自己臨危不亂的應變能力一點都不容置疑,也能夠問心無愧的面對社會大眾與這 155 張大難不死的珍貴笑顏,這就是英雄,帶給世人希望的表徵。

這部電影裡是還有許多可惜之處,例如家人的部分都缺乏著墨,但我想這依然瑕不掩瑜 Clint Eastwood 的執導魅力,人性的光輝綻放在電影裡每個靈魂之中,溫暖的情操自然流露於舉手投足之間,乾淨俐落、流暢緊湊,卻在生死存亡的瞬間撼動人心。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