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奈沙馬蘭的實力與黑色幽默

7.jpg

說到奈沙馬蘭,這位既能編又能導的傳奇人物,一鳴驚人的輝煌歷史就不需多提,那已經是17年前的事情了,這17年來,全球的觀眾見識了他的才華,也見證了他的崩壞,明白了當他拿到來自片商大筆的資金以及全球觀眾的信任時,他就會搞出很讓人不解的作品出來(我絕對不會說這些作品包括了《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地球過後》等)。經過這些不堪的顛簸後,奈沙馬蘭的2015年過得相當精采,不但在小銀幕重新展現他創作驚悚戲劇的天賦,為觀眾帶來了影集《陰松林》(Wayward Pines, 2015),更自編自導了電影作品《探訪》(The Visit, 2015),以本片宣告正式回歸驚悚電影的領域,這個回歸,對我一個觀賞者來說,是蠻不錯的回歸,也加強了我對他明年的新作品《分裂》(Split, 2017)的期待。

1.jpg

早上起床刷刷牙,看到了阿公在清槍...

《探訪》以模仿家用攝影機的效果拍攝,全第一人稱的視角創造了類似紀錄片的模式,紀錄了一對姊弟被媽媽送到鄉下和從未見過面的爺爺奶奶度過一個假期的點點滴滴,聽起來是個很平凡的故事,當然,在奈沙馬蘭的劇本之下,這個故事就不會有那麼闔家歡樂的發展。在經歷過《柯洛弗檔案》、《厄夜叢林》等偽紀錄片形式的電影之後,觀眾對於這種呈現方式的電影早就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但是我覺得,偽紀錄片電影還是有它存在的魅力,尤其是在《探訪》當中,某些鏡頭的運用就好像觀眾自己拿著攝影機一樣,會有種被鏡頭裡的人物逼近,『拜託不要靠近我』的壓迫感油然而生,尤其是電影中老奶奶玩捉迷藏快速爬過來的那一段,還有老奶奶半夜突然發現攝影機的那一段,就算沒有嚇到閃尿,也相當坐立難安。

2.jpg

但是,有好就會有壞,《探訪》採取偽紀錄片的形式,把劇情發展稍嫌普通的故事硬是擴充成了一個小時半的電影,過程填塞了相當多無關緊要的片段,觀賞的過程其實相當疲乏。舉例來說,在孫子與爺爺奶奶互動以外的片段,穿插著一些人物採訪的部分,透過他們說的話以及對問題的反應可以加深觀眾對於該人物性格的了解,這些片段雖然無聊了些,但是勉強可以接受,但是有一些受訪人物根本不是電影的要角,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莫名其妙地接受鏡頭捕捉,例如新搬來的鄰居的採訪片段,他們既無法提供爺爺奶奶平時生活的模樣讓觀眾參考當作後續劇情的線索,也沒有增添一些喜感,說穿了,觀眾找不到這些片段存在的必要性,擺明了就是『我的電影不夠長,拍這個來騙一下片長的』,這好像是這《探訪》這部電影出現蠻嚴重的問題。然後,像是那位主角弟弟唱rap的片段,我也是覺得滿滿的尷尬飄散在空中啊,而且居然還不只一次。導演到底有多喜歡這種尷尬?

3.jpg

所以電影本身到底恐不恐怖呢?如果和導演的其他傑出作品相比,《探訪》的氣氛做足了,唬得觀眾一愣一愣的,但就是節奏上散亂,不容易凝聚情緒,應該發展更多更恐怖的事情的,卻也被導演一把拉住,整體看來很片段,一如預告片中就有出現的,奶奶要姐姐爬進烤箱清理,我個人腦子裡想像的早就已經超過電影所演的,對於《探訪》劇情上的呈現方式,我自己是覺得太保守,還可以再多一點。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樣,可能有一些觀眾會直接把《探訪》歸類在無聊裡吧。

4.jpg

不過這電影究竟是不是無聊呢?我個人覺得這電影有其存在的價值,除了奈沙馬蘭再次展現他對影片氛圍掌握的能力外,《探訪》以一對姊弟拜訪爺爺奶奶為題,用驚悚作為包裝,其實骨子裡反應了社會現實問題。以親情作為出發點的《探訪》,著實反映著社會獨居老人的現象以及現代年輕人忽視老人生活的問題,看看電影中的這位不負責任的媽媽,她為愛遠走,離開家鄉之後,對自己的爸爸媽媽不聞不問。以現實社會可能會發生的狀況來說,老人在家可能會發生意外,可能會得到什麼疾病沒有人照顧,《探訪》所呈現的劇情走向,雖然是誇張了點,曲折離奇了些,但是這種青壯年與老年人之間的情感疏離,卻是充滿省思力道的,或許電影看完,能夠喚醒一些什麼也說不定。

5.jpg

整體而言,《探訪》這部電影給我一種感覺,導演奈沙馬蘭拋開了他以前所背負的作品成敗的包袱,畢竟他人已經在谷底了,那就放開所有的束縛和擔慮,很開心的玩一部電影,你可以看到導演嘗試他以前沒拍過的方式來拍這部電影,你可以感受到導演對於驚悚電影的認真,施展他應該有的水準,但是又雜揉了他個人可能不常被看見的幽默感,在緊張氣氛當中,感受到導演傲嬌胡鬧的黑色幽默(不然你怎麼會在電影裡看到老人失禁的尿布、老婆婆赤裸的屁股和rap小弟被大便糊滿全身畫面呢?)。而這或許正是奈沙馬蘭在經歷過這幾年起伏後做出的調適和因應吧,能看到這樣的成長,對導演和觀眾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6.jpg

『阿嬤~妳今罵底叨位?』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