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20世紀的她們》:母親與我與逝去的時代。
『那是1979年,我55歲。這是我兒子篤信的音樂,這些人頂著誇張的髮型,穿著誇張的衣服,擺出這樣的姿勢,發出這種聲響,那是1979年,我55歲,而在1999年,我會因為抽菸而死於癌症。79年的人們還沒意識到這是龐克音樂的末日,也沒想到雷根會成為美國總統,未來的孩子無法停止對核戰的恐懼、並對氣候危機感到提心吊膽、無法想像日後會有愛滋病、高超的滑板技巧,或是網際網路的誕生.....。』
其一,《20世紀的她們》裡主角開車時,導演刻意調快影片速度,並用分離色調處理畫面,畫面中的車子彷彿是台時光機,帶領觀眾看見過去,也預見未來。
其二,《20世紀的她們》講述男孩傑米的母親多蘿希亞,對新時代感到格格不入,不知該如何和正值青春期的兒子溝通,不願失去兒子也不想被時代淘汰的她,委託兩位年輕女性幫忙開拓傑米視界,並試著讓自己跟上時代腳步,然而要跨越世代鴻溝何其困難(成長背景環境的不同,讓各個世代的人們有著想法上的高度落差),《20世紀的她們》的迷人(動人),不在多蘿希亞的改變,而是看著她在抗拒與接受不同思惟的拉扯間,永不放棄的毅力,帶點狼狽,卻又是那樣地帥氣迷人。
電影裡,多蘿希亞一名男同事問她有沒有興趣一起吃頓晚餐,多蘿希亞有些驚喜的答應邀約,男同事接著說他本來不確定該不該邀請她,多蘿希亞說為何這麼想?同事說因為他有猜想多蘿希亞或許是女同志吧,聞言,多蘿希亞表情一陣錯,她的錯愕或許不是因為被誤認為女同志,她的錯愕比較是人們看待單身者,總會先假定他們有「問題」(很多人視同性戀為疾病,70年代如此,21世紀的今日依舊如此),彷彿單身是自己不夠好或單身女性肯定過的很悲慘云云,類似橋段也出現在傑米讀一本書給母親聽,書中描述老年女性的困境等等,多蘿希亞聽完傑米的朗讀後,她說你為何要讀這篇文章給我聽?你覺得我跟書中的人物很像?傑米困窘的不知該如何回應,只說文章很有意思想要跟母親分享,多蘿希亞則說:「我不需要一本書來告訴我我是誰。」,多蘿希亞不想被同事與兒子瞧不起(或同情)而急於解釋,她的武裝背後,藏著不安與焦慮,想來再堅強樂觀的人,偶爾也會被時間(年紀)給擦上一抹自卑色彩。
其三,Greta Gerwig飾演的女攝影師艾比,透過拍攝身邊物件與人物來建構自己的「自畫像」,這其實是蠻有意思的概念,如果每個人都只能用十張照片來描述自己,大家會拍什麼呢?而這些照片真能代表我們嗎?
其四,記錄兩段我很喜歡的對話,我覺得厲害的劇本是簡短幾句話就能為觀眾帶來感觸與聯想。
(1)
「聽著,艾比今天要去見醫生,我得上班所以沒法陪她去,所以我希望她回來的時候,你可以在家,因為她可能會需要些精神上的支持,她正承受很多壓力。」多蘿希亞。
「但萬一是不好的消息呢?我該怎麼辦?」傑米。
「嗯,你可以處理的,如果你不能,你得學會如何去處理,.....男人總認為他們該要為女人修補些什麼東西,但他們其實什麼也做不到,有些事情是無法被修復的,你只需要在場陪伴就好,不知怎麼地,這對你們(男性)來說,總是顯得很困難。」多蘿希亞。
「媽,我不是所有的男人,我就只是我。」傑米。
「嗯,對也不對。」多蘿希亞。
這段對話讓觀眾看到多蘿希亞對兒子的期許、對艾比的關愛、以及對男性(過往經歷)的怨言,人的厚度(角色性格)就這樣勾勒出來了。
(2)
「那是怎樣的感覺?對女生來說....。」傑米。
「你是指性?」茱莉。
「性高潮。」傑米。
「你真想知道那是什麼感覺?」茱莉。
「對。」傑米。
「我從沒有過高潮。」茱莉。
「什麼?」傑米。
「我朋友也沒有過。」茱莉。
「那妳們為什麼還要做?」傑米。
「為著別的原因。比如他注視你的樣子,或是他們到某個點的時候都會有些飢渴的樣子,還有他們發出的呻吟聲,他們的身體等;你無法確切地知道他們會看起來是什麼模樣,身體的味道與觸感等,你要做了才知道,但是啊,有一半的機率我會後悔跟他們做愛。」茱莉。
「那妳為什麼還要做?」傑米。
「因為還有一半的我不後悔。」茱莉。
傑米和茱莉這段對話,不只講男孩對性的好奇或是女孩對性的誠實對待,這段話也指涉人生裡的希望,生活不盡完美,明知可能會在路途上受到大小不同傷害的我們,為著可能的救贖而繼續努力著;不放棄希望,是年輕孩子最美好的特質(求生本能),也是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的能力。
延伸閱讀:《20世紀的她們》:韶光流逝。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70763173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