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Searching) - 知人知面不知心

002.jpg

你是否了解你最親近的人?他會否有你完全沒察覺到的另一面?

David(周約翰)的女兒Margot(Michelle La)失蹤了,為了找回寶貝女兒,David用她留下的筆電搜索各種網路足跡、找尋線索,卻發現女兒有他完全不認識的一面......

007.jpg

《人肉搜索》最特別的一點,是整部片幾乎都透過電腦畫面呈現,佐以一些手機錄影或監視器畫面,影片與資訊來源主要來自社群網站、網路通訊軟體以及各式影音網站。也就是說,David尋找的線索,主要是透過女兒使用3C產品的歷史紀錄。這也讓英文片名"Searching"多了一層雙關意義。

本片強調了一個概念:偷看人用電腦與手機,是可以窺探到內心的。你的電腦與手機比你的愛人還要了解你。與你相當親近的人,在網路上或同儕面前,跟你在家看見的那位,可能很不一樣。不一定是刻意隱瞞,也許只是無法在你面前展現那一面,背後理由包羅萬象,包括想要裝堅強、想要維持好形象、或是知道你不喜歡某些話題與特質,甚至是已經失去跟你溝通的能力與慾望等等。

David為了找女兒,追蹤她在學校與網路上的生活,才發現女兒有另一面是他一點都不知情、甚至也無法想像的。他一點都搞不清孩子想要什麼、需要什麼。相較於David連女兒平常跟誰混都不知道,孩子的媽過去倒是曾替女兒建立清楚完整的朋友檔案,除了聯絡資訊以外還加上註解,看到這兒觀眾一定可以想像,女兒會多麼想念媽媽,也可猜測為何Margot電腦桌面放的是母女照,沒有父親。

searching-johncho-screens-700x393.jpg

除了青少年階段原本就會出現的親子溝通障礙以外,網路時代造成的世代差異與代溝也更大了,例如David根本不知tumblr是什麼挖勾,上谷歌搜尋時打的字是tumbler;而Margot是第一代iPhone世代(iPhone於2007年問世),私人生活很早就已經在遠端,在父母無從知道的地方。三十年前,孩子若待在家裡,就真的「在家裡」,如果跟別人講電話,家人會知道,除非他養了一隻嘿美貓頭鷹來傳訊息,否則父母只需擔心孩子出門的時候是跟誰出去、幾點回來,其他時間孩子與別人的互動大致在父母掌握之中。現在可不是,孩子可能在網路上化做其他身分,跟其他根本不知何方神聖的人聊心事、分享隱私與秘密。

但網路時代也有好處:孩子會留下太多抹不掉的路徑與痕跡。想當年求學時期,遇過很愛用「這會留下永久紀錄」威脅學生的老師,動不動就恐嚇若是惹毛他,以後一輩子找不到工作。現在不用這樣威脅了,網路與電腦不會讓你不留紀錄的。

有些觀眾可能覺得「大多數時間將鏡頭擺在電腦螢幕前」好像會很沉悶、封閉、或是冷冰冰,但《人肉搜索》完全沒有這些問題,身為前谷歌員工的導演兼共同編劇Aneesh Chaganty,很細心處理畫面的呈現方式,讓每一個動作如按傳送、按倒退鍵、按刪除、打字時使用什麼樣的標點符號、打字速度多快、以及遊標的移動與停頓等等,全都成為了戲,都帶著不同的情緒。電影開頭僅用電腦螢幕上的檔案建立及開啟,就說了一家人十幾年的故事,動人程度與《天外奇蹟》的開頭蒙太奇不相上下,馬上就抓住觀眾的情感,讓人關心David與Margot。有一幕特別讓我感動:原本在行事曆上某個日期有某件行程的提醒紀錄,之後游標將行程拖曳到更後面的日期,之後游標又移到上頭停了一會,然後刪掉......這麼簡單的動作卻讓我幾乎哭了出來,我非常驚訝於如此「平靜」的、連人物都沒有的畫面可以帶來如此深刻的情緒。

2018_05_john-cho-searching-movie-official-trailer-0.jpg

這種拍攝方式也讓觀眾用不同於其他電影的方式了解主角心情與思考路徑。例如David原本準備傳一長串訊息罵女兒,但還沒傳出去就改變心意刪掉,換成簡短的問候;又或者是主角從哪一個線索聯想到另一個可能線索。David的內心OS,這下開誠佈公地攤在觀眾前,但又不若旁白那樣容易產生累贅或不夠自然的感覺。

screen-shot-2018-05-10-at-11-03-34-am.png

透過David在網路上的搜尋與探索,本片也稍微點到網路時代獨有的殘酷,許多酸民的屁話,以往可能不會被當事人看到聽到,現在卻變得相當容易。那些陌生人坐在鍵盤前面胡說八道很輕鬆愉快,但從無辜當事人的角度看,真的非常令人生氣。隨口一句「爸爸殺的」、「她一定死了」或「父親失職」打出來不用二十秒(還發展成hashtag),但觀眾站在David的立場讀評論時,那些話實在冷血至極。

在驚悚懸疑的效果方面,編劇不斷聲東擊西,製造非常多轉折,喜歡劇情不斷峰迴路轉的觀眾會看得很開心。雖然最後的謎底揭曉是有點太誇張了,不過藉此帶到更深一層的「父母之愛的多種樣貌」、「何為好父母」、「父母為孩子會做到什麼地步」等等思考,倒也頗貫穿全片主題。

我第一次注意到周約翰(John Cho)這位演員,是看亞曼達拜恩主演的《大謊言家》(Big Fat Liar)的時候(想看Paul Giamatti把整張臉塗成藍色、頭髮染成橘色是什麼樣子嗎?想的話這部是你的菜!),當時覺得這位"John Cho"在美國電影中的亞裔演員裏頭算是挺帥的,所以印象比較深(嘿嘿),後來又看到《豬頭漢堡包》系列,以及最近幾年的新版《星際爭霸戰》系列,一直覺得他應該有潛力更上一層樓甚至擔綱大片主角的。好不容易,在他踏入演藝圈二十年之後,看見他達成這項成就啦!《人肉搜索》因為拍攝手法的關係,常常使用特寫,演員的技巧與細膩度很受考驗,周約翰演得扣人心弦,從一開始強迫自己冷靜鎮定,演到越來越慌張憤怒,許多情緒間的轉換相當精彩,希望好萊塢能夠繼續 #StarringJohnCho 呀!只要給他機會,他行的!亞裔並不需要什麼政治正確的保護與特權,只需要讓「亞裔擔任主要角色」成為一件正常、平凡、毋須大驚小怪的事情即可,美國影壇今年看來的確正在朝這方向走,值得慶賀。

《大謊言家》的年輕John Cho
john-cho-03.jpg

《人肉搜索》精彩描繪出現代人日常生活完全數位化的情形,我除了推薦給喜歡驚悚片、或喜歡好電影的影迷們以外,也很建議青少年朋友去看(本片分級為輔12),本片可以提醒大家,在網路上的表現與作為可能造成什麼樣的效果或誤解,彼此又可能怎麼互相解讀/誤讀。甚至,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們,歡迎帶孩子去看,看完後若想起有什麼事情很想向對方講,但一直沒講開的,《人肉搜索》應該能提供助力讓彼此談開來。

主角與導演
009.jpg

題外話:《人肉搜索》的拍攝手法不能算是絕對的創新,之前使用過類似手法的有《奪命網咖》(The Den)、《雲端仇人》(Open Windows)、《弒訊》、《弒訊2:暗網》等等,但《人肉搜索》無庸置疑是最成功的。還有,《人肉搜索》有個我超喜歡的小賈斯汀笑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