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 引擎每分鐘七千轉的浪漫
要愛上《賽道狂人》,你不需要喜歡賽車。只需要擁有對任何一項事物的熱情,你就能與兩位主角的心境有深刻共鳴。
Carroll Shelby(麥特戴蒙)在1959年成為第一位贏得法國利曼(Le Mans)24小時耐力賽的美國賽車選手,但因身體狀況,轉行設計跑車。他的朋友Ken Miles(克里斯汀貝爾)則是來自英國、住在加州的賽車手與汽車工程師,不擅與人相處,由於有妻兒要養,快破產的他已經準備離開賽車界,找個穩定工作養家糊口。
這時正巧福特汽車的二代老闆,面對銷售下滑與來自雪佛蘭的競爭,想要打造賽車車隊,讓當時正年輕的嬰兒潮世代,再度覺得福特是個值得買的酷品牌,而不是爸媽最愛的過時牌子。此時法拉利是各種賽車競賽之王,在福特試圖併購法拉利的計畫失敗後,找來Carroll Shelby設計賽車,希望贏得利曼大賽。
本片英文片名是"Ford v Ferrari",在所謂福特與法拉利之爭上頭,似乎站在福特這邊,但它可沒讓福特高層看起來體面善良,絕大多數都保守死板、只在乎公司利益、完全不尊重(賽車)專業。福特內部唯一一個不像反派的角色,只有行銷部門主管Lee Iacocca(李艾科卡)。如果你聽到這名字沒印象,容我提醒一下,他就是後來擔任克萊斯勒總裁,成功將公司轉虧為盈的美國汽車業傳奇人物。
因此《賽道狂人》的動人故事核心,是Carroll與Ken兩人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完成夢想、面對困難挑戰,並對抗福特內部的官僚主義。
充滿保守風格的福特高層,包括老闆亨利福特二世,都反對Carroll Shelby讓Ken Miles擔任代表福特出賽的決定,認為Ken的形象不好,態度難搞,又與他人處不來。但Carroll知道Ken的潛力,也明白福特高層根本搞不懂這些賽車相關的事情。他必須用很有技巧的方式,拿到最大的掌控權,令Ken獲得公平對待。
最後Carroll說服福特老闆讓Ken上場參加利曼比賽的方式,非常好笑,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幕。它說明了:一、Carroll的種種努力對福特的深遠意義:這老牌子竟有機會生產如此帶勁的車;二、賽車這領域不是福特的西裝男可以承受的,請讓能做的人去做這些事;三、搞賽車的,是真的在場上賣命,躲在辦公室的人們放尊重點。
雖然Carroll辛苦協調一切,是促成整件跑車計畫的大功臣,但Ken才是《賽道狂人》最打動人心的存在。Ken開車時,攝影機常常使用特寫,讓飾演Ken的克里斯汀貝爾用演技表達出他的自信與快樂;當Ken對兒子描述「完美的一圈」,會令不看賽車的你感動到起雞皮疙瘩;Ken被迫無法參賽的某一次,他獨自一人平靜地聽著賽事廣播,偶爾隨口評論一兩句,臉上酸甜苦辣各種表情,呈現複雜心境,也百分之百打動觀眾的心。
有些人物,就是要放手讓他嘗試,他可以開創出全新的路。太強調集體主義,容易扼殺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以及某些才華非凡的人物。Carroll懂得Ken是這樣的人,Ken的家人也明白,即使Ken的妻兒永遠惴惴不安,怕Ken哪天變成一團火球死去,但知道Ken有天賦與熱情,賽車是他天生該做的事情,也是最令他快樂的事情,妻兒用自己的堅強,換得Ken自我實現的空間。
《賽道狂人》核心有個好故事、以及兩位讓人關心的角色,在技術方面也表現不俗,除了配樂出色、音效設計佳(請盡量去電影院看),攝影手法更是精彩,比如第一幕,Carroll夜間賽車的畫面,鏡頭擺在車頭往前拍,路面與前頭景象感覺特別靠近觀眾的眼睛,讓觀眾在心理上一起進入那黑漆漆的情境,體會當引擎每分鐘到達七千轉(7000 rpm)時,周圍事物消逝速度已經快到看不見,彷彿只剩一副軀體飄了起來的感覺。此外,第二組導演(second unit director)Darrin Prescott是《玩命再劫》跟《落日車神》的特技統籌,相信他的加入更讓本片許多賽車場面生猛不少。
導演詹姆士曼格並未將「賽車」純粹當成一個男子氣概噴發的運動,《賽道狂人》把很長的時間分給最後那場大賽,在一圈又一圈不停歇的漫漫長路上,去感覺其中的專注與孤獨,那種幽閉與靜默。到頭來《賽道狂人》不是福特與法拉利的拚搏,它只是兩個中年男人,去做一件他們相信、熱愛、擅長的事情,為了這件事去冒險,去闖進前人尚未到達的境界。兩個頑固的男人,在不用言語表達的情況下,表現對彼此的關懷與崇敬,一起完成這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最後是否獲得冠軍頭銜、福特裡面的人還記不記得Carroll與Ken、他們設計的GT40有什麼樣的地位......都不再重要,因為他們自己最清楚:這一切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