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金穗獎:實驗短片推薦
金穗影展今天正式開賣,聽說有出現搶票潮?接下來幾天我會陸續上線金穗獎入圍影片的推薦文章,聊聊幾部愛片。今天先跟大家推薦我個人很愛的「實驗短片」類作品。其實接下金穗任務時,最怕的就是實驗短片類,感覺這類型作品要不悶到極點,要不看得一頭霧水(哈哈),意外的是,今年好多實驗短片都跟悶沒有關係,它們既像是紀錄片、動畫片、劇情片、歷史片,甚至像極了科幻片,敘事手法多元有趣。
■ 金穗獎官網:https://ghsa.org.tw/gha/
■ 金穗影展實體放映 2023.05.05-05.13
■ 線上放映 2023.05.05-05.31
《27》
洪瑋伶導演的《27》,藉由27張照片的巡禮,回憶錄的文字,現代時空的影像,交織起過往與現在。影像正中央擺放的照片,堆疊的色彩,既是回憶著舊時代,也有著狀態已經被更動的意義。歷史其實就是不斷地塗料加色,人的回憶也是如此,塗塗抹抹,腦海中的影像,或許早已模糊一片。《27》以影像、音樂和文字,拼組出回憶的樣貌,而回憶本身,其實是極其曖昧而無法被輕易重現的。
《當代溝通的文本方式》(The Textual Way of Contemporary Dialogue)
丁啟文編導的《當代溝通的文本方式》開場,一個看似平常的空間,人們各說各話,那是聊天室「實境化」的概念,就像劇中人物的對話內容會出現回應的落差,像是聊天室裡的我們可以同時間跟不同的人對談,語氣會隨著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而即便與人「正在」進行對話,我們無從得知對方正在做什麼事,只能從回覆的語氣去猜測對方的心情。《當代溝通的文本方式》有一顆鏡頭處理得極具巧思,有帶來恍然大悟的驚喜感。可惜結尾導演給出過多解釋,反而破壞了影片的曖昧(趣味)性。
《土星頻道》( ( (O) ) )
「閉上眼睛,黑暗中有另一片風景。」
《土星頻道》進行對聲音的探索,如果我們將收集到的聲音投向宇宙,接收到訊號的外星人,通過聲音,會怎麼想像地球的風景?而看得見影像的我們,閉上眼睛,單純聆聽聲音,這個世界會依然熟悉或變得極度陌生?科技,自然,動作,娛樂,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樣貌,抽離掉這些聲音,這個世界又將變成什麼模樣?建議可以看兩次《土星頻道》,一次是從影像去認識聲音,一次是透過聆聽去想像影像。
【學生組】《食人之地》(The Territory of Anthropophagus)
「歷史,讓兩個不同的宇宙、社會秩序,在一處犬牙交錯、曲折錯綜的地理空間相遇,這裡不存在任何絕對的殖民關係,人們透過各種死亡的儀式,企圖相互支配彼此的身軀和靈魂,身體就是一處激烈廝殺的接觸地帶,食人肉毫不殘忍,獵首也不是野蠻,而是循著彼此的倫理法則和宇宙觀,以自身堅守的理由,面對死者和祂的靈魂...」
梁廷毓導演的《食人之地》,回溯百年前福爾摩沙島上,大嵙崁一帶,原住民與客家人的爭戰歷史和食人秘密。無法被消弭的仇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獵頭顱,食番肉,聽得人心驚膽跳。影片畫面切割成兩塊,景緻持續變動,語言涵蓋客語、英文、日文,這究竟是資訊的多元,或暗示生活中存在著各種界線(誰的觀點更正確)?片中提及的食人事件,是真實存在或誇大的鄉野傳奇?獵頭與食人是野蠻或勇猛的行為?紀實能夠記錄到多少的真實?而在閱讀歷史文件,試圖理解過往時空的當代人,亦可能因為資訊的片段化,永遠無法確認讀到或聽到的事實到底有幾分,一如《食人之地》經過壓縮的畫面,像是暗示我們連單一畫面都看不完整,又怎麼能完整看到歷史的樣貌?
【學生組】《Afterlife》(Afterlife)
黃聖鈞和薛若儀導演的《Afterlife》,是紀錄片、動畫片,也是鬼片,一邊回溯金太郎的一生,一邊從鬼魂的視角看時代變遷,影片既看肉身的死去、時間的逝去,也從時代與環境的變遷,看「精神」的死亡(無法為自己或所愛之人的墓地除草,也無法入土為安的焦躁)。真實又虛構,親密又疏離,有意思的切入角度。
【學生組】《著陸倒數》(Landing Countdown)
戴薇導演的《著陸倒數》,敘述一群被生活壓搾的年輕人,無時不刻在尋覓著「寶物」,同時躲藏著當權者的追緝。不分白天與黑夜,生活如此漫長卻又如此短暫。影片的氛圍極好,音樂與畫面搭得迷人,既像是紀錄片,也像是劇情片,還帶有點末世科幻片的味道。
【學生組】《回家路上》(On my way Home)
【學生組】《花簇在婆娑中綻放》(Blumentanz)
這兩部實驗短片作品,對我來說都比較貼近我對動畫片的想像,只是《回家路上》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被壓縮的時間,去看一段旅程、記憶,去觸及內心對於生與死的想像。
《花簇在婆娑中綻放》則以音樂搭配花卉定格動畫,營造出浪漫古典又賞心悅目的畫面,是一部讓人看得愉悅,心~花~怒~放的可愛作品。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