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不斷失去的故事─「白米炸彈客」(The Rice Bomber)
當你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了,你還會畏懼些什麼呢?
當你已經無法再繼續忍耐下去了,你還會在意些什麼呢?
這是一段不斷失去的故事。
【電影介紹】
台灣以農立國,短視麻木的政府長期以來卻犧牲農業,
勾結財團與地方勢力,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發展。
為了喚醒官員和人民的冷漠,
來自彰化二林的農家子弟,秘密製作、放置17枚「炸彈」,
地點遍布台北各地,引發各界震驚!
媒體稱他「白米炸彈客」,他是楊儒門。
楊儒門從小與阿公阿嬤在彰化務農,農田對他們來說是這一生僅有的財產,也是世代不變的信仰。
然而,政府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哄騙農民休耕,
原本賴以為生的農田變成政客與財團交易的籌碼,綠油油的良田沃土變工業區。
楊儒門看著艱苦一輩子的祖父母,到頭來一無所有。
[Adapted from開眼電影: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rtw56355558/]
【不公不義與公平正義】
或許你覺得為了進步、為了發展,某些人的權利是可以被犧牲的,
善良如你,可能會覺得當人民被剝奪了些什麼的時候,
政府必定會採取什麼補償措施,以補足那些人所失去的。
但或許我們都很難去思考,這些被犠牲的人,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一旦已經沒有什麼能再失去的時候,很多人只得不斷地妥協、讓步、悶不吭聲,
他們或許尋求了所謂公部門或是人民公僕來協助發聲,
他們或許長期處於被壓迫的環境而無力反抗,
他們或許已經走投無路不知如何是好,
他們或許離你很遙遠,他們的世界或許不是你生活所常見,
因此你看不見他們深沉的無奈與悲哀。
人家常說:「上帝關了你一扇門,必定為你開了另一扇窗。」
但政治、社會、經濟畢竟不是宗教,
那些權益被犧牲的人,不一定都有機會走上另一條路、無法看見另一番風景。
為了求進步,我們需要有所取捨,曾經以農為本的台灣,面對的是年輕人不斷地出走農村,
那曾被視為經濟之脈的場所,如今已經變成落後、不入時的代名詞,
漸漸地,象徵繁榮、進步的工廠不斷進駐,原先那純樸的農業社會,開始有了新的樣貌。
但這不只是生活型態的轉變而已,也不是誰家隔壁的房子突然變成了工廠而已,
而是你會發現那些原先拿著鋤頭的農民,漸漸地從農田裡消失,
喔或者,他們原先賴以維生的農田,也逐步消失了,
你一定不會天真地以為他們已經換工作了,是吧?
那些人窮其一身就會耕田,也都是吃苦耐勞、辛勤工作的好農民,
但他們越努力工作,欠下的債卻越多,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假使求進步、求發展是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那他們為什麼看不見政府口中「更好」的生活?
從《不能沒有你》裡頭很是震撼的那句話:「社會嘸公平啦!」
來到《白米炸彈客》說的:「所謂公平正義如果不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那公平正義不過就是偽善笑容底下的一種解釋而已,沒有存在的實質性。」
我們的社會總是無可避免地有著許多的不公不義,
但正當我們期望著社會公平正義得以發揮他們功效的時候,
卻發現所謂的公平正義似乎常常只是口號而已,
那些底層需要幫助的人依然無法得到關注,得利的永遠是財團企業,基層百姓只有不斷地被忽視。
【當一切再也沒有什麼好失去】
一個人的高度決定了他所能看見的風景,
當他站在農村的視角,他所見的全是弱勢、欺壓與不公平,
當他試圖讓這一切有所改變,卻發現自己毫無能力、無法有所作為。
同時,他不斷地在失去,
他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失去他重視的友伴、失去對政府的信任、失去自己的信仰與自尊,
當他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他也沒有什麼好畏懼。
「人太好就會被欺負,一直退縮、讓人家予取予求,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他真的錯了嗎?
你說,「一定會有更好的方法,怎樣都比違法行為來得正當」。
但是,當一個人求助無門、走投無路時,他還能期待些什麼?
你說,「就算是這樣,一定還是有別的方法,他的作為已經危害社會安全,無法被允許與接受」。
是啊,他的作法備受爭議,但是否也該探討我們的國家機器出現了什麼問題?
一定是有什麼問題,才會逼得一個人做出這樣的決定,一定是有什麼問題,
才讓一個人義無反顧、無所畏懼,透過如此偏激的手段來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關於電影我想說】
老實說,這部片有很多脈絡交待得不夠清楚,
讓人不解為何會出現這個段落、那個情節,
在這部片裡你可能看不見什麼價值判斷,但你會看見不同階級的生活風景與思考邏輯;
在這部片你可能無法得到什麼重大的啟示,但你會得到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視野,
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也無法純然地區分是與非。
從這部片,我看見底層百姓的悲傷與哀愁,看見某些既得利益者的醜陋嘴臉,
看見有些人承受著不公卻無力反抗,看見有些人的聲音長期被忽視,也看見冷漠以對與袖手旁觀。
你知道,很多事不是你看不見,它就不存在。
【Movie Trailer】
卓立
Taiwan│1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