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墳場】在殘缺的世界找同類
【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德尼柯特:《汽車墳場》(CARCASSES)
在殘缺的世界找同類
從法國新浪潮開始,電影圈的人開始流行起影評人寫一寫影評之後、為了實現他們的電影理論,跑去當導演的狀況。當然最有名的還是楚浮、高達與侯麥等人。而今年台北電影節的專題導演德尼柯特也是一例。
加拿大人,擅長拍攝獨立電影的德尼柯特,自2005年以來,拍片已經十年。
這次我所看的,是德尼柯特的第三部作品《汽車墳場》。該片以紀錄片形式的劇情片呈現,描述的對象具有超強收集癖,和去年台北電影節《遺失的第十一冊書》的主人翁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差別是在於去年《遺失的第十一冊書》講的是一個學者愛好蒐藏書酒等與文化相關的故事,他把自己關在房子裡;而今年《汽車墳場》比較像是普遍大眾所認知的「撿破爛邊緣人物」,他居住在偏僻山林裡,只要是和工業機件相關的東西,他都蒐集。老人看起來不像是沒錢(甚至可能很有錢),他只是以一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自在姿態在過生活。
有趣的事是,這些人、這些事,和我們的生活周遭竟如此息息相關。
如果你有一個具有蒐集癖的親朋友人,就會知道,他們自詡為正常,只是稍微任性一點在過生活罷了,不要介入與干涉他們的生活的話,其實你們可能還算處得來(當然也甭管他們讓家人過得很辛苦等他們自己的家務事了,受不了他們的人,自然會離開)。而的確也是如此:《汽車墳場》的主人翁已經七十幾歲,獨居四十年有餘,他從不後悔。
不過英國詩人John Donne說得好:「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擁有全部的自己。」這部電影當然不會讓他從頭到尾都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那邊閒晃。故事後段,幾個疑似唐氏症、被世界真正徹底遺棄的孩子闖入了老人的領域,他們持槍搶劫只為了溫飽與自衛,全片到後來幾乎沒有對話,只看到這些孩子的行為,有時相濡以沫、有時惶然徘徊,最終因故離開。一個自願選擇離群索居的人,與幾個被迫離群索居的人,他們晃盪在看似寬廣悠然的山林間。一如本片片名CARCASSES所形容的,老人把有缺損的廢棄車當寶看待,那些車雖然無法運轉了,就像缺了一塊、不完整的動物屍體,但那些仍該自有用處,不容被否定;所以老人特別能夠理解那群唐氏症的孩子,因為,其實他們都是被世界給遺棄的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