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好故事的魅力。
明治年間,年僅7歲的阿信被父親送往木材行幫傭,賺米糧維持家計;儘管阿信工作賣力,卻因被誣陷偷錢而負氣離開木材行,她一路逃往山間,迷途在大風雪中,幸被戰爭逃兵俊作拯救,在山上渡過一段平靜幸福日子,阿信在俊作的幫助下學會讀書、吹奏口琴等;然而好景不常,俊作被搜山的士兵開槍打死,阿信只得返回父母家,等待下一個出路、下一個艱苦挑戰.....。
意外地,電影版《阿信》比我預期的好看,儘管我們(影迷)都熟悉阿信的人生故事,都知道她絕不會被大時代擊垮、會在艱困的年代中努力求生存,並帶著不服輸的正向精神,一步一腳印,慢慢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等等;我們依然容易隨劇中人物的遭遇而開心或難過。
《阿信》電影版只有短短兩小時長度,自是無法如電視版般鉅細靡遺的書寫阿信精采一生,但電影版仍在有限時間內提煉出「阿信精神」,一是不向困境低頭,一是女性耐吃苦又堅忍不拔的特性,一是混亂年代中,永遠要保持真我,不要被殘酷無情的時代巨輪吞沒了良心。
我想,一個溫暖窩心又勵志的好劇本(故事)放在任何年代觀賞都有它的力度和撫慰功效,《阿信》即是如此。
電影版《阿信》能夠感動我,大半來自重要角色間帶有的寬容與理解與正面良善態度。
當小阿信在大街上撞見母親舉止輕浮的與男性客人說笑打鬧時,她難掩驚訝與羞愧,稍晚,母親特地前往阿信工作的加賀屋解釋,阿信雖然給予母親擁抱與安慰,心裡仍無法諒解母親行徑,阿信返回加賀屋後忍不住落淚痛哭,將一切看在眼底的加賀屋老夫人安慰阿信說:「妳一定不能瞧不起自己的母親,這就是女人,為了丈夫、孩子付出所有一切,卻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
後來阿信的奶奶過世,她趕回家奔喪,葬禮過後,阿信因為過度疲憊而臥床許久,待她醒來,望見母親在廚房內忙進忙出的辛苦模樣,那一刻她似乎理解了老夫人的交代與提點,阿信對母親說:「媽媽,妳總是好忙,總是忙這個忙那個卻都停不下來」,母親給了阿信一個笑容,阿信接著說:「我很高興能成為妳的孩子。」;簡單的一句話,溫暖了母親的心,也溫暖了螢幕外的觀眾心房。
孩子希望父母能認同自己,然而做父母的不也同樣希望孩子能認同他們的付出與努力嘛。
《阿信》的演員選的稱職,老少主配都有魅力。
扮演加賀屋老奶奶的泉萍子,曾在電視版《阿信》演出母親一角、舊版小阿信到了電影版變成加賀屋的少奶奶等,都有其傳承意義;而飾演母親一角的上戶彩與小阿信的互動,有擦出說服人心的母女真情火花;飾演小阿信的濱田茲音,扮像和演技都很討喜,片中有一幕戲令我印象深刻,小阿信看到女僕準備帶加賀屋大小姐上學,她不解的問:「只是上學而已,幹嘛不自己走去學校就好?」;聽到這個問句,我內心馬上響起OS說:「這麼白目,難怪會被欺負。」;想來人很扭曲,怎麼講實話的人往往比阿諛奉承的人要吃多更多的苦頭。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