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 IMAX》--不要溫順地進入那良夜
地球即將毀滅,一群探險家扛起人類史上最重要的探索任務:越過已知的銀河,在星際間尋找人類未來的可能性。未來地球的劇烈氣候變化已影響到農業,地球上的農作物難以種植。一隊探險者作為「拯救人類未來計劃」成員,根據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理論,突破科學極限、穿越「蟲洞」進行時間旅行,到太空尋找其他可以殖民地。為了人類的生存與後代的延續,庫柏必須拋下他深愛的兒女,踏上這趟關乎世界存亡的星際旅程......
當今影壇最被推崇,最具個人票房號召力的神級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每一次出手,皆能在全球掀起觀影狂潮,弟弟強納森諾蘭高明的敘事功力則為哥哥的電影提供豐厚的文本,其精密嚴謹的劇情架構更是總能在電影上映後引發觀眾討論熱度,粉絲之間開板文分析,解構諾蘭兄弟倆的非線性世界。影迷期待已久的話題鉅作《星際效應》諾蘭依然採取膠捲IMAX實機拍攝,同時也是他所有作品裡最多IMAX鏡頭的電影,而傳統守舊,內心一股熊熊膠捲魂的諾蘭這次更追加35釐米膠捲版本,致力將遭時代淘汰的膠捲精神發揚光大 !
本片演員卡司匯集了金獎影帝馬修麥康納、安海瑟薇、潔西卡雀絲坦、凱西艾佛列克、陶佛葛瑞斯、自《蝙蝠俠 : 開戰時刻》以來便未曾缺席過諾蘭電影的米高肯恩、約翰勒特高、艾倫鮑絲汀等人,以及一位神秘的客座家賓XD.... 幕後團隊多數依舊是諾蘭的老班底,製片妻子艾瑪湯瑪斯及傳奇影業的湯瑪斯圖爾、影片剪輯師李史密斯、製作設計納森克羅利、第五度合作的金獎配樂大師漢斯季默,攝影的部分由於諾蘭御用的華利費斯特在拍攝期間正忙於執導電影處女作《全面進化》之故,因此改由《雲端情人》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接替。
毫無疑問地,這是諾蘭最具野心的生涯大作,也是他最真摯的作品。很多觀眾相信對《星際效應》應該是一時無法消化的,畢竟可以這麼說,這是諾蘭獻給全人類的電影,裡頭涵蓋的命題非常之廣,看似複雜,但其實很純粹。《星際效應》大致上分為三個面向;人性面、情感面、理論面;所謂人性面並非指善惡對立或本我的顯露,而是探險精神、夢想的開拓;情感面刻劃動人催淚的親情,或更廣義的說,是「愛」;理論面則是大量愛因斯坦的廣義、狹義相對論、時空旅行、重力、量子力學、時間膨脹、黑洞與白洞、次元空間等物理科普學的運用,而串起這三大主題的概念軸,諾蘭則請出英國詩人狄蘭湯瑪斯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我們以前常仰望蒼天,思索人類在星空中的未來,現在我們只會低頭,憂心自己在塵世間的處境。」諾蘭曾說過,菲力普考夫曼執導 艾德哈里斯 丹尼斯奎德主演的經典電影《太空先鋒》對《星際效應》影響甚大 最主要十分貼近諾蘭想找回的「探險精神」 《太空先鋒》改編自美國新聞作家兼記者湯姆沃爾夫所著的寫實性小說《The Right Stuff》,描述美國第一個人載太空計畫-水星計劃中高登庫柏與其他6位宇航員的真實故事,《太空先鋒》有著60年代美國式的探索精神,但在《星際效應》裡,人們忘卻了昔日的雄心壯志。書櫃上飄散堆積的塵埃,被陣陣沙塵暴淹沒的小鎮街道,曾經的征服之夢,早已被封塵遺忘。
主角庫柏之名取自最後一位單獨進入太空的美國人-高登庫柏,致敬意味不在話下 ( 在《太空先鋒》中,庫柏老是喜歡問他妻子「誰是你見過最棒的飛行員」,而諾蘭在片中也透過米高肯恩的角色對馬修說了一句類似的台詞,頗有意思 ),庫柏曾經是個勇於突破一切障礙的飛行員,但地球正鬧糧食荒,工程師與飛行員已不再是符合社會供給需求的職業,不得已只好回鄉種田,一天在路途上看見一台小型無人偵察機,十年來仍帶著最後一絲的冒險之心翱翔天際,庫柏捕捉它的操控訊號始其降落,女兒問為甚麼不就這樣放著不管,庫柏回這東西需要學會適應 ( 拿去改裝或變賣零件 ),就像我們一樣。偵察機與庫柏形同意義上的Pilot,都曾航行於天空,出於一種對同質性的知心相惜,庫柏有感而發,面臨生存難關,我們都得不得不放下夢想,回饋於社會。
為了兩個小孩的在學狀況,庫柏到校與進行家長對談,女兒的老師向庫柏解釋墨菲在學校到處宣揚阿波羅任務的登月報告課本遭到處分,老師認為墨菲持有的課本都是不實造假,甚至認定登月任務是場謊言,只是一套出色的宣傳手法,耗費甚鉅導致蘇聯的財政崩盤。阿波羅計畫的真實性現今仍存在各種質疑,被許多陰謀論者認為是一場世紀騙局,而庫柏選擇相信阿波羅,相信人類征服過月球,是因為他相信夢想,他相信先鋒者的實踐,而非背後的真實性。校方的看法代表這世代追夢的失落,庫柏的公公說從前的年代總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像在過聖誕節,而現在,人們忘記曾追求過的卓越,甚至去否定探索的本質,將自己鎖在「看守的一代」。
外媒曾形容《星際效應》是《全面啟動》的鏡像反射,這句話完全貼切,主角同樣擁有對兒女的掛念,接下任務是為了回家,回到子女身邊。片中設定了三顆有生命可能性的星球,就如同《全面啟動》裡的三層夢境,至於庫柏最後掉入的次元空間,則猶如夢境的最底層,而庫柏也在那書櫃縱貫的無限時空,領悟到次元空間的奧義。角色的定位、劇本架構的設置,更皆以愛因斯坦的所有理論為結構發展,這完全讓《星際效應》與《全面啟動》像極了一對姊妹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於倫敦大學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的諾蘭,總喜歡引用著名的經典詩詞,在《黑暗騎士》裡,小丑竄改尼采的名言,在《黑暗騎士 : 黎明昇起》中,最後以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的法國大革命背景隱喻高譚市上層階級金錢與權力的腐敗,引發低層憤怒人民群起反抗的警世寓言,這次諾蘭祭出狄蘭湯瑪斯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翻譯版本最多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貫穿全片,直接破題,巧妙連結電影的親情面、人性觀、理論點,其引用之意可謂涵蓋許多層面。
這首詩可說是整部電影的核心,諾蘭兄弟幾乎是以此為基礎建構劇本。湯瑪斯的良夜,轉化成諾蘭心中的黑洞和永夜的宇宙,他們戲稱蟲洞為巨人,更將稱之為「溫順的奇點」,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切記,不要溫順地,不要溫順地,進入那良夜 :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年老更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吼;怒斥,怒斥抵抗光明的微滅。雖然智者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因為他們的話沒有併發出閃電,他們,也並不溫順地走入那良夜。」一段從米高肯恩飾演的布蘭德博士口中說出,原意為湯瑪斯勉勵自己孱弱的父親,這時則轉換成對探險隊成員的祝福和勉勵,也是為自己長年研究物理的人生作總結。
「善良的人,當最後一浪湧過,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本可以很光輝地起舞於綠色的海灣,怒斥,怒斥抵抗那光明的微滅。」對應探險隊到達第一顆星球-米勒時所面臨的情況,庫柏 :「那些不是山,是大浪。」
「狂野者想挽留住飛逝的太陽,當他們醒悟,為虛度光陰而追悔莫及,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則對應庫柏與艾蜜莉亞逃出米勒星球時為加倍耗費的時間而哀嘆。」
「當死亡來臨,沉肅者以昏眩的目光察看,失明的雙目閃耀如流星,充满了快樂,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最後一次的蟲洞穿越
「而您呀,我的父親,身處高度的悲切,快用你的熱淚詛咒我,祝福我,我祈願。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怒斥、怒斥抵抗那光明的微滅。」在無限時空的次元中,庫柏悲痛的竭力向女兒墨菲傳達 S T A Y 的思念密碼,這段詩詞在這裡亦從兒女的角度反向傳達身為父親的相思之苦。當「溫順的奇點」不再溫順,我們只能怒斥,怒斥抵抗那光明的微滅。
《星際效應》曾以「佛羅拉的信 Flora’s Letter」作為降低曝光率的代號片名,這讓在片場遇見諾蘭的靦腆小女兒「佛羅拉」的潔西卡雀絲坦意識到《星際效應》是諾蘭以父親的身分寫給她女兒的一封信,但事實上,這可能是個不完整的解讀,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是從兒女的角度來撰寫,表達對臨死父親的悲痛和無奈,且諾蘭當初是取名為「佛羅拉的信 Flora’s Letter」而非「給佛羅拉的信 Letter to Flora」之類的文法命名,而庫柏亦也在存取無限時空的次元空間透過重力向女兒墨菲傳達不捨的父愛與量子資料的關鍵訊息,因此正確來說,《星際效應》是由一對頻率相近的父女共同所撰,一封圍繞在「Flora」之間迴流的雙向情書。
Who's they ? Who's they ? 每個人口中的「他們」究竟是何許高人 ? 這使觀眾不斷產生疑問 : Who's they ?「他們」給了人類蟲洞,最後的一線生機,「他們」在冥冥之中推動著庫柏走向接下這趟任務的命運,這個「他們」彷彿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像個高智慧的外星生物默默在旁邊眷顧著我們,這懸念在當庫柏墜入無重力的書櫃次元時,一切都獲得了解答,小時候,女兒總說書櫃後的鬼在和她溝通,而書櫃後的鬼別無他人,正是未來的自己,「他們」是更高進化體的五次元超人類 「他們」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他們」,「他們」選擇了我,而我選擇了「她」。 庫柏 :「父母人生在世,就是為了成為孩子們回顧的記憶。父母就是孩子們的鬼。」當成年的墨菲解開了線索,體會到父親遠在天邊,但其實仍一直守護在旁的關愛,說出了 :「it was you, you are my ghost.」,那是一段多麼令人潰堤的時刻。
「唯有愛才能凌駕時間和空間。」 命定悖論;發生的已經發生,無法修改。塔斯 ( 機器人 ) :「他們引領你來到這裡不是要你改變過去。」時間可經過壓縮和膨脹,但即使過去的時間軸就近在你眼前,你仍無法改變它,只有重力,才能穿越兩界傳遞訊息,但來自高於三次元空間的密碼,一時之間都沒人能發現,更談不上解開它。庫柏說,愛,可以被量化,庫柏從小教會墨菲學習計算、分析並取得數據,於是數線列與摩斯密碼成了父女倆之間最親密的連結;愛,為她們搭起了一座羅森橋;愛,便是橫跨時空的橋梁。
《星際效應》在各項宣傳造勢上,刻意隱藏麥特戴蒙的存在,賣了個關子,諾蘭的用意無他,只為鋪陳麥特飾演的曼恩博士這個重要的轉折,曼恩博士的角色作用在於強化凸顯人類的生存意志被逼入絕境之下,最後選擇放棄探索與開拓夢的論證,曼恩博士曾經是這項「拉撒路 ( 意指聖經中死而復生的拉撒路 )」任務的探勘發起者,但身為計畫裡的先鋒,他卻是第一個感到絕望的。曼恩曾經以為他能熬過試煉,但當他發現他所到達的星球只是一塊寒冷的枯地後,經歷了漫長孤獨歲月的風霜摧殘,心中探險、犧牲小我的熱情終於被澆熄。曼恩變得只求苟活,心起殺機,用慌言博得逃回地球的一絲機會,然而可想而知,這種孬角通常不會有好下場,諾蘭讓麥特戴蒙的死,成為全片最具力度、最令人震驚的死亡瞬間,昔日探險先鋒的象徵破滅,激發世人的精神已死,遺存的屍骨飄散在無邊天際,向逝去的探索年代致上哀悼之意。
漢斯季默的音樂依舊無懈可擊,飽滿的情緒張力讓我數度眼眶泛淚,精準的音符盪氣迴腸,特地為諾蘭電影所塑造出來的獨特曲風這回更趨於內斂,簡潔而不失交響般的大氣。除了音樂,最讓人欽佩不已的就是霍伊特范霍特瑪與諾蘭的高超攝影了,IMAX清晰度不再話下,諾蘭對宇宙中光線的掌控、樸實鄉村的玉米田、大量捕捉太空船外艙特寫、忠實呈現沒有介質的真空無聲、玩轉星際間最真實的光影運動,輔以震撼新穎的蟲洞穿梭特效,浩瀚的銀河視界盡收眼底。
娛樂周刊作者克里斯李曾表示,《星際效應》融會了史匹伯的情感與庫伯力克的慧黠,《2001太空漫遊》的史詩格局,《第三類接觸》史匹柏式的神秘,絕對都能在《星際效應》中感受到其精隨。克里斯多夫諾蘭說,他想嘗試捕捉《第三類接觸》或是《大白鯊》那些黃金時代鉅作的靈魂於其中,從首支預告片點出人們逐夢、追求突破的光輝漸漸黯淡、到掀起膠捲革命、底片拍攝的選用、家庭電影的經典元素、場景的美術設計等等,都可感受到諾蘭想找回某種揮別許久的初衷本質,一個我們久違的美好情懷,而諾蘭的敘事功力成功將這份情感打入我心,徹底觸動我的淚腺。
《星際效應》帶有非常典型的美式精神,有趣的是,即便諾蘭想把電影拍得很老美,但終究骨子裡流露的還是一股英國佬的文藝氣質,就連對孩子的深情父愛也是充滿著古典的英式詩意 ( 尤其這父親還是個很 '' 牛仔 '' 的馬修麥康納 ),這是一個跟以前很不一樣的諾蘭,卻也是最真實的諾蘭,或許整體的劇本不夠驚奇、完善,但我想,這已經是諾蘭心目中《星際效應》最完美的狀態。
千萬別忘記自己仍是探險先鋒,因為我們的命運遙在天際。
- 最飆淚的諾蘭電影 -
想看我的更多影評,歡迎到我剛成立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喔: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