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愛」無可取代
我們不得不稱讚諾蘭真的是個奇才,如此深邃龐大的科幻電影,還能拍得這麼精彩感人,類似神話故事「天上一日,人間十年」的概念(片中更是一小時等於七年),加上紮實複雜的科學理論來築構(用貨真價實的嚴肅科學論述做支撐,找來天文物理學家基普 索恩Kip Thorne當執行製片)。視覺瑰麗逼真(IMAX攝影機的視覺質感令人嘆畏),劇本的獨特玄妙,更是電影天馬行空揮灑的有力基石。
對比去年科幻傑作《地心引力》的簡約精巧,今年的科幻類型首選《星際效應》,走的是史詩格局的龐大架構,當然不只是169分鐘的片長幾乎快是《地心引力》的一倍,兩者不玩太空星戰與外星異種的商業通俗娛樂內容,從真實的科學理論以及從人性層面的思維角度,去創造一種貼近實感的科幻電影,是它們超越同類型題材的原因之一。
明顯地,《星際效應》有向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與史蒂芬史匹伯的《第三類接觸》致敬之意。再加上《接觸未來》那種以親情感知跨越次元的時空侷限,以及導演諾蘭舊作《全面啟動》對於空間、時間邏輯的探討。
先來看《第三類接觸》,片中對於外星生物來到時的好奇探索,與人類面對更高等生物的恐懼與著迷,影響了大家對於外星世界的想像。而更早的《2001太空漫遊》則是從一段星際之旅的探索來看待宇宙蒼穹的玄妙深奧,影響後科幻類型甚鉅,片中的黑色大石板其實跟《星際效應》那兩台TARS和CASE也有點類似。
而諾蘭自己的舊作《全面啟動》裡,描繪夢境越往裡面深入,夢境時間過的越漫長,例如這一層夢是一小時,下一層夢就是半天或是更長,這比較是他們自己創造的概念。而《星際效應》剛好相反。因為「引力時間膨脹原理」的關係,不同重力的星球或是因為「黑洞」邊緣所影響的星球,因為引力關係有可能跟地球產生懸殊的時間差,片中某個星球一小時等於地球七年,所以有「天上一日,人間十年」的現象產生。
當然我沒有要在這裡解釋本片的物理與天文理論(那可能是一整篇的量),但關於「蟲洞」、「黑洞」、「灰洞」、「引力透鏡效應」、「引力時間膨脹原理」、「第五次元」等理論,還是有些了解,看起來不會太受一些名詞的困擾。因為電影主要刻畫的還是人性以及「愛」的意義。
一樣都是講時間性的東西,對於時光飛逝下的親情變化的痕跡,電影跟本週上映的《年少時代》其實有些氣息相通(諾蘭本人也承認)。其實比照片中的末日崩解,人生最殘酷的就是無情時光。雖說生存是人性本能,但愛才是無可取代的強大力量。而那未知力量(未來進化到超凡境界的人類或是高度進化的外星人)幫人類創出了蟲洞,則體醒人類永遠要對自己存有希望,生存的未來都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上。
震撼的視覺奇觀(如高山般的滔天巨浪、扭曲光線的黑洞、超時空跳躍等驚人場面)與突出優異的技術層面(音樂、剪輯、音效)都值得讚許。男主角馬修麥康納演出完全是奧斯卡等級的,那種時光飛逝卻無法掌握的悵然痛哭,演的實在絲絲入扣。潔西卡雀絲坦、米高肯恩也都是稱職綠葉。另外,片中客串的老太婆竟然是《大法師》媽媽,奧斯卡影后艾倫柏絲汀,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