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極光之愛》Endless Nights In Aurora

翻拍舞台,或可緬懷
Fami_SuperBanner  

年僅24歲的李思源,是台灣舞台劇大師李國修之子,電影《極光之愛》就是翻拍自國修老師的同名舞台創作,我沒看過舞台劇所以不知道劇情與台詞部分究竟改了多少,但觀影過程中常被突然其來不像平常話而比較像是舞台劇台詞的對白提醒「《極光之愛》是舞台劇改編」這件事實。

而在異同之間,電影的鏡頭放大效果成功地捕捉到演員細緻美麗的臉龐、也讓觀眾得以就近檢視他們每一個表情動作與情感和演技;另外,幾個重點場景(如曉鳳的家、極光倉庫和花店等)的建構設計則是精緻但仍不脫有舞台劇空間氛圍,就連出外景的情節部分空間感(校園分首場景、車站、富貴角野外)仍是存在著上下左右(如舞台空間般的)邊界,似乎要攝影機360度旋轉拍攝一圈給大家看是不可能任務一般。

簡而言之就是李思源的版本強化了電影才有的放大與近拍等精緻效果,可在對白與場景上仍甩不掉舞台的基因。

極光10.jpg  

但這些痕跡似乎沒有影響到電影版《極光之愛》的精彩。

甚至隱隱讓我感覺這導演有一股捨不得斷奶的思父之情。

不知究竟是好是壞?但老實說,我挺喜歡《極光之愛》。

極光11.jpg   

亮眼的季芹、楊丞琳

楊丞琳每次演戲都會給觀眾驚喜,在《極光之愛》也沒有例外。

極光05.jpg  

飾演與媽媽相依為命的年華女孩艾莉莎,她的初戀是一位英俊帥氣的錄音師,沒有安全感的她,發明了記點卡、戀愛合約給規範機制,只為確保男友的殷勤與愛情,演活了每個或許美麗但是內心閉鼠又偶爾很想發一發公主病的彆扭女孩樣態。她的每個眼波流轉、每次的特寫表演,總能沒有破綻地詮釋出女孩的幼稚天真與嬌蠻、體現女人的挫後成長與無奈。

在大螢幕的特寫裡面,楊丞琳小臉秀巧、五官精緻、可愛與美麗兼具的洋溢在《極光之愛》裡,很難不讓觀眾愛上她。

極光07.jpg  

我也喜歡季芹在《極光之愛》裡的表現。儘管飾演一位母親是有點太年輕貌美了一點,可季芹仍然展現了某種程度上的說服力,尤其她與樊光耀的一場死訊對戲,「靠手演戲」完全把舞台劇無法傳達的倉皇瀕崩的情緒細節、強大地表現在電影鏡頭語彙之中,舞台劇無法聚焦的分鏡特寫,在這場戲裡被淋漓盡致展現。而這使得後來母女鬧翻的場面即便把表現空間都聚焦在楊丞琳身上也沒有弱化這位母親的龐大感情能量,因為那封信的現身,足以代表一切。

  極光  

舞台劇與電影mix

分化了舞台劇一幕一幕的戲,電影版《極光之愛》主要場景有五六以上,時光交錯敘述亦有今昔對照之趣(歐若拉與凡人之戀的母女接力說故事剪輯得堪算精彩),演員NG的話可以重來、特寫更是要多拍近就有多近這些,那些,都是電影比舞台劇更有優勢的地方。

極光06.jpg  
(初戀的存在,是為了遺憾)

但嚴格說來,《極光之愛》卻又脫離不了舞台劇慣有的特色,如銘言到幾乎瓊瑤的對白、演員之間戲劇性的互動與走位、玩弄燈光的催情明暗、幾乎全片缺席的「有景深長鏡頭」(和舞台劇的空間一樣有限)

  極光10.jpg  

所以,不管你覺得「舞台劇是3D電影是2D」或者反之(舞台劇是2D電影是3D),不論如何,《極光之愛》都是2.5D,介於舞台劇與電影之間。若是抱持著「這是舞台劇改編翻拍」的心理準備去看《極光之愛》,應會較能順利觀影(甚至入戲)。

不可諱言的是《極光之愛》有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情節戲碼,幸好《極光之愛》比較偏向「老梗是好梗」的那一邊。尤其在國修老師的原創基底底下,電影版《極光之愛》真摯而感人。一如國修老師與王月老師的誠懇靈魂,純淨,有愛。

而我喜歡這樣的電影拍攝嘗試。

   極光12.jpg  

電影翻拍舞台劇,有時會具有致敬或是緬懷成分,因為太愛了。

前陣子上映的台片《時下暴力》也是太愛原創故事而拍成電影的一例。如果台灣電影產業目前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故事荒與編劇缺的困境,那麼至少從行之有年且已建立根基的舞台劇文化裡去汲取養分也不失為是很好的方法。(真的,拜託誰去翻拍《吻我吧!娜娜》讓我們有機會去一起想念雨生一下!)

 

  極光0.jpg

影片年份:2014
出品國:taiwan
發行商:甲上
語言:Chinese
導演,編劇:李思源
演員:楊丞琳,宥勝,季芹,林妍柔,林柏宏,王月,樊光耀
片長:110
上映日期:2014/12/19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