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閒聊】從科幻電影/小說談時空理論
「科幻」這個詞彙,代表著不只是近代與未來的實現和創作,早在將近兩個世紀(1818年)以前,就誕生了一部以當時的科技水準來說思想相當前衛─先不論其道德以及倫理的爭議及問題─的科幻/恐怖小說:「科學怪人」,之後的科幻小說界中,傑出的作家更是層出不窮,其中也出現了不少如HG威爾斯(1866~1946) 菲利普K迪克(1928~1982)等對後世科學觀念影響深遠的偉大作家,之後又過了幾十年,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各項科技也日益進步的情況之下,科幻這個題材進入了電影這塊領域(史上第一部科幻片誕生於1902年:月球之旅)、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娛樂中的一部份。以科幻為主題的各種相關作品,幾乎可以說是年年都有、從未間斷過,可見不論是創作者或是消費者對於科幻都是有著相當的熱愛的。
何謂科幻?對我來說,科幻所指的,不只是天馬行空而不可思議的單純幻想,那叫做奇幻。所謂的科幻,是由「科學」與「幻想」二字所組成的一個單詞,雖其中的確是不乏幻想的成分在,但它的幻想,是以現實為基礎、建立在或許可行的科學理論之上,是有可能成為真實的幻想。尤其在電影這項娛樂普及化、且電腦特效技術越發成熟之後,電影更是成為了科幻的最佳代言人,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不會只是簡單的娛樂而已,還更是要能夠對科學圈能夠有所啟發的,事實上,現今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產品,都是源自於電影中的各種奇想與特效,可以說科幻電影對於現實中科技的發展確實是有著推波助瀾的效果在的。它將幻想寄託在特效之中,再藉由科學家之手,將幻想變成現實。
我本身就是一個嗜讀小說的人,更是一個無可救藥的電影成癮者,以科幻為題材的電影與小說自然是看過不少,而在各種不同的科幻題材之中,最令我感興趣的,莫過於有關時空的電影,時間和空間的操控,堪稱是科學最頂尖也最極致的表現,也是科學最終極的夢想。不過,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完美的空間技術與時間技術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各種時空相關的理論卻又不計其數,這種看似不可能卻又好像有可能得未知感總是特別地吸引人。於是,在此,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些在科幻作品(包含小說、電影)所出現的,各種時空理論。
本文將從我所看過的科幻電影與小說之中,挑出幾部頗具代表性的、以時空為題材的作品─不過,話說回來,我到現在都還沒看過最經典的回到未來系列,我自己都很懷疑我到底有沒有資格寫這篇文章了─當然啦,市面上有關於時空的電影及小說絕對不只接下來將提及的那些,不過有可能是因為我沒看過,也有可能是因為作品內的理論重疊、或是作品本身給人的觀感不夠深刻的關係,而沒有提到,在此僅選出一些我看過的、理論特別明確且有討論空間的作品。以下為我最終整理出來的、將會運用在本篇文章中的相關作品:短篇小說桃德太太的捷徑(收錄於史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之中)、網路小說無限恐怖、漫畫押切怪談(收錄於伊藤潤二恐怖漫畫精選9之中)、以及電影絕命終結站系列、魔鬼終結者系列、未來總動員、時空線索、接觸未來、蝴蝶效應、黑洞頻率、時光機器、MIB星際戰警三、迴路殺手、X戰警:未來昔日還有星際效應等作品,由於要談其中的時空理論,在文中(可能)會提及電影中的關鍵劇情,可能會造成讀者在觀影/閱讀時造成一定程度的樂趣喪失,還請斟酌閱讀。
另外,光是作品本身當然是不夠的,電影與小說畢竟是以賣錢為主要的目的,為了能夠顧及主流大眾的票房市場,一般來說關於理論的部分是不太可能講的太過深奧難懂,大多僅是蜻蜓點水地輕描淡寫而過,有些電影甚至是直接略過理論的部分,雖然以時空為主題這部分仍是無庸置疑的,但電影中常常並沒有直接說出是以哪個─或者,哪些─理論為題材,所以在這方面,僅能靠著對這領域有興趣和研究的觀眾將之整理出來,我對於這方面雖然是有興趣,但其實研究並不算深入,所以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是在例如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資訊較為豐富且專業的網頁上做了不少相關資料的搜尋與整理,期盼能以網路上無限的資源、補足我有限的知識。我想查到的資料量本身是相當龐大的,絕對不只接下來的文章中會提到的那些,但是,由於諸多像是M理論、弦理論、超弦理論、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還有許許多多量子物理學等,所涉及的內容、以及讀懂它們所需具備的知識,已遠超過我這個物理化學被當的一塌糊塗的文組學生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外,故接下來的文章中,我便將它們全數刪除不談,以免暴露了我的無知、貽笑大方。下文中所出現的一切理論,是我讀了多篇相關文獻資料後,所歸納出來的一些、我所能夠理解─至少,大致上讀得懂的─專業性質比較沒有那麼強烈、一般讀者也能輕易上手而不會感到枯燥乏味的理論。
如果文章內有任何的錯誤或不足(以我差勁的理論理解能力來說,這部分應該還不少,搞不好謬誤百出也不一定),歡迎糾正或是補充。畢竟我身邊也沒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找不到人能夠幫我校閱文章內容,所以這篇文章可能寫的不太好,如果文章內容對於這塊領域的專業人士有任何冒犯的話,我在此先致歉。就當作是我拋磚引玉好了,希望能夠引出更多對這方面有興趣的網友們來一起討論。
在開始談論電影與小說中的時空理論之前,我在一開始要先提一個最廣為人知的時空理論:祖父悖論。不知道或是沒聽過這個理論也沒關係,我簡單解釋一下這個理論的意思:假設時空旅行是可行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你進行了時空旅行回到過去、並在這過去的時空中刺殺了你的祖父(此時他尚未使你祖母受孕)。這樣一來,你的祖父死了、你的父親因此沒機會誕生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你的父親,自然就不會有你。好的,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你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話,那個回到過去殺死你祖父的人,又是誰呢?這個理論指出了在時空旅行上,對於歷史事件做出干涉時,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會產生的矛盾點。如果說,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現在,對於過去而言就是未來的話,那麼,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未來究竟可變,還是不可變?
市面上多數的主流商業作品,為了聳動的話題性以及娛樂性,給出來的答案常常是未來可變。這裡我要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黑洞頻率。在這部電影當中,主角意外與過去時空中、現在已經因為意外而去世的父親取得聯繫,主角靠著給予父親必要的情報,數度改變過去、進而不斷地影響他所生活的那個時空,最後在主角一再地修正後,他終於打造出了一個心目中完美的時空。這樣的電影很多,但事實是,如果我們認真去看待這些電影的話,會發現這些電影在細節上是經不起推敲的,基本上多數以時空為題材的電影中,只要去深究,一般來說是一定會發現祖父悖論的存在。黑洞頻率的細節我有點忘記了,在此舉一個比較近期的電影為例:迴路殺手。在該片的結尾處,主角為了阻止來自未來的自己開殺戒,於是在最後一刻舉槍自戕,藉著犧牲自己來毀滅未來的自己。電影到此結束,然後我們就可以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的劇情:一切的故事皆因未來的主角而起,現在的主角自殺之後,未來的主角也將不復存在,至此,問題便顯而易見:如果未來的主角從未存在過的話,那這整部電影的劇情根本就沒發生過。這就是祖父悖論了,而且很明顯的是,在迴路殺手一片、甚至多數的時空電影當中,編劇都並沒有打算針對這點做出解釋。
不過,雖然電影並未解釋,但其實在理論上來說,祖父悖論是能夠被解釋的。主要理論有二,一是讓祖父悖論能夠說的通的平行宇宙論,二是讓祖父悖論不可能被實現的時空逆流論,前者算是比較有名氣的一個理論,不少人應該都對它略有耳聞,就算不知道內容,應該也聽過這個名詞才對。有鑑於此,且前面所提到的迴路殺手顯然只能用平行宇宙來解釋,因此我將先從平行宇宙開始談起。
所謂的平行宇宙,指的是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以外,還同時存在著多個跟我們宇宙一樣卻又不同的宇宙,彼此互相平行沒有交錯。除了存在之外,我們還可以透過時空旅行來創造一個乃至數個平行宇宙。以前面提到的祖父悖論為例,你回到過去殺死你祖父,一個可能是,你回到的並非是屬於你存在的那個宇宙位面的過去,而是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你殺死的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而那個世界的未來將不會有應該要是那個世界的「你」的那個人。另一種可能,你回到的那個過去是屬於你所處的宇宙位面中的過去,但在你殺死你祖父的那一瞬間,同時也撕裂了這個宇宙位面,你創造出了一個你祖父不存在的平行宇宙,不論是哪一個,你祖父被殺、而你也不存在的那個宇宙,都並非你來的那個宇宙。有關於平行宇宙的商業作品當中,伊藤潤二的短篇恐怖漫畫押切怪談算是我對於這個概念的初次認識,跟伊藤潤二的其它許多作品一樣,故事沒頭沒尾有中間,單純營造出詭譎的氣氛與劇情,卻未對書中的情節做出任何解釋,但從劇情上來看,它確實是很明確的指出了「除了你所認知的宇宙以外,同時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宇宙」這件事情,故事本身是精采而有趣的,但是由於它並未提出任何理論上的觀點,故事的內容我暫且不談,只是單純因為這本書引起了我對平行宇宙的興趣而提一下而已。
而將平行宇宙這個理論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東尼史考特執導的電影時空線索,電影的主線劇情,是主角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時空旅行回到過去、試圖阻止一場爆炸案的發生。在電影的前半段,時光機器僅作為監視錄影機使用,透過觀看過去找出線索、藉此來追捕兇手,這部分尚且符合多數現在科學家對於時空旅行的可能性而提出的科學倫理:回到過去,只能觀察而不能干涉。但是當主角發現眼前的機器能夠將人送回過去時,他提出了「是否能改變未來」這樣的疑問,劇情發展至此,很難得地,我第一次看到有電影願意花時間去向主角/觀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作理論上的解釋,面對主角的疑問,片中的科學家是這樣回答的:「當你回到過去並做出會干涉到未來的行為時,宇宙會一分為二,所以改變的並非是我們這個宇宙的現在。」這就是創造平行宇宙的概念,電影的結局就是主角不斷的回到過去進行修正之後,最終創造出了一個爆炸案被阻止的平行宇宙,以簡單的二分法來看的話,這片對於時空旅行所提出的見解就是「未來可變」
我們可以將平行宇宙視為一個因果律的實現,回到過去改變未來這個行為,我們決定了一件事情的果,而只要這個結果發生的機率不為零,時空便會在大千世界無數的因之中尋找一個可能的因,然後再將之發展成一個平行宇宙,這顛覆了我們所認知的「先有因才有果」這樣的想法,平行宇宙的概念是「先決定了果、然後再去選擇因」。
現在再來談一下前面提到的「時空逆流」這個理論,我對於這個理論的初次接觸,是在中國的網路小說無限恐怖中看到的。那是一套結合了武俠、科幻、奇幻、動作、冒險與玄幻等元素的奇特小說,撇開不少中國小說常見的自我意淫(多次抬舉中國、貶低他國的情節,確實讓人讀起來有些不悅)不談,它可以說是一本娛樂性相當高的小說,而裡面提到了相當多的時空理論,作者張狂在資料的搜查與整理上也是非常的細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理論,是名稱相當有趣的「香蕉皮理論」。這個理論的內容,也可以拿來替祖父悖論解釋,但它並非解釋了刺殺之後的矛盾,此理論的重點在於,你不可能成功刺殺你的祖父。我們常說,時間可以修正一切,但如果我們的行為使得整個宇宙的存在產生了矛盾,時間要如何修正?香蕉皮理論給的答案是:修正你的行為,當你要做出足以改變整個未來走向的行為時,整個時空變會對你產生排斥,也即是你會開始愈到各種意外、使得你刺殺失敗,哪怕是你踩到一個香蕉皮滑倒都會讓你的祖父繼續活下去,這就是香蕉皮理論的由來。而當你的行為被時空無限放大時,該時空對你的排斥也將著無限放大,最終可能的結果是,你將被拋出該宇宙,也就是,意外將嚴重到令你死亡。這就是所謂的時空逆流。
這也是另外一種因果律的應用,跟平行宇宙一樣也是倒轉了因果,先決定了你的行為注定失敗、再決定你為何失敗。死亡也是同樣的道理,先決定你會死、再來決定你如何死,造成你死亡的意外,往往是一連串巧合到不可思議的微小事件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彷彿你天生該死一樣。無限恐怖中也有舉出一系列的電影為例,其實那個例子算是相當令人意想不到的,因為該系列作品基本上跟時空並無直接關係,那就是迄今已拍到第五集的知名恐怖電影絕命終結站系列,整個系列的劇情大多數換湯不換藥,大綱不外乎就是一群人因為主角預視未來的關係,在一場重大災難之中逃過一劫,但之後卻一個一個死在意外之中。電影本身的賣點並非劇情本身,而是各種離奇不可思議的死法,仔細想想,這不正是與先前的敘述如出一轍嗎?一群原本該死的人卻沒有死,這對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於是,時空逆流就此產生,他們被該宇宙排斥,在影響足以產生矛盾點之前,便將他們抹去。順帶一提,這系列我個人喜歡的順序是5>1>3>4>2。第四集爛歸爛但其實還蠻好笑的,所以排在我完全想不起來在演什麼的第二集之前。
這聽起來有些宿命論的存在,未來不可變,一切都是註定好的,該發生的事必定就會發生,無法阻止、亦無法改變,除了絕命終結站系列之外,改編自HG威爾斯所著之科幻小說的時光機器也是有著類似的概念,片中的男主角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過去試圖救回在意外中身亡的妻子的性命,但每次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以不同的方式死亡。這樣子說起來,這個論點還真是有些令人感到悲哀與無奈,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命運的束縛。而在時空理論上,這樣的現象也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之為「命定悖論」。
所謂的命定悖論,指的就是,不論企圖與目的為何,我們若是回到過去設法改變歷史,我們的所作所為最終都只會導致歷史所「命定」的結果,不可能出現前後矛盾的結果。也有不少電影以這樣的理論為題材,像是X戰警:未來昔日中,野獸這個角色就說過:「時間就像一條河流,我們往裡面丟石頭,可以引起漣漪,但卻無法改變河流的流向」。
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魔鬼終結者三部曲(第四集是以未來戰爭而非時空旅行為題材,故不列入討論),這系列所涉及的因果循環有些複雜,我在此花些篇福詳述一下三集的劇情:故事的背景設定是,未來的政府發明出了一個名為天網的人工智慧國防系統,然而有一天,天網卻將全人類都判定成了威脅,於是朝世界各地發射了核彈,導致人類幾乎滅絕,這天被稱為「審判日」,而為了將剩餘的人類趕盡殺絕,天網發展出了一種名為「終結者」的戰鬥機器人四處獵殺人類餘黨,倖存的人類為了與天網對抗,組成了反抗軍與支開戰,經過長期的抗戰之後,在名為約翰康納的將領帶領之下,人類最終取得了勝利。
這系列第一集的劇情,便是天網為了阻止人類的勝利、利用時光機器將一名中結者送回過去、試圖刺殺約翰康納的母親莎拉康納,人類方面也派出了一位戰士凱爾瑞斯回到過去保護莎拉康納,而在被追殺與逃亡的過程中,莎拉與凱爾漸漸產生了感情,於是便在一次安逸的放鬆之下,兩人發生了親密的性行為,約翰康那便是在那次的性行為當中著床受精,在此我們可以發現,天網派出終結者回到過去企圖阻止約翰康納誕生的行為,反而直接導致了人類救世主的出生,最後的結局是凱爾犧牲自己、莎拉成功毀掉終結者。
故事到了第二集,天網再度派出終結者,這次的刺殺目標是年紀尚輕的約翰康納,人類也派出了一台改造過後的終結者回到過去保護約翰康納。故事的後半段,約翰與莎拉康納決定帶著終結者直接毀掉天網總部、一勞永逸,到了天網總部,他們卻發現了天網的原型機竟是上一集被莎拉所留下的,終結者的殘骸,原來不只是天網的行動導致約翰康納誕生,上一集主角們的行為也造成了天網與終結者的出現,一切都是命定無法改變的。但第二集最後將天網的發明者與總部一起炸掉、也將終結者的存在從這個世界上抹去之後,反而因此產生了一個嚴重的祖父悖論:天網必須要存在,這整個故事才有可能成立,這點從上述的劇情上來看是確定的。
故事發展至此,似乎只能用平行宇宙來取代命定悖論才能說的通。不過,多年之後推出的第三集,卻在劇本上修正了上一集的矛盾之處,方法很簡單,就是設定在事隔多年後,即使是在總部與創始者都不在的情況之下,天網終究是被發明了出來,主角們一直到最後依然無法阻止審判日的發生。這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命定悖論中的因果循環,必定會發生的事情就是會發生,不可能改變或阻止,頂多只能延遲它的發生─不過,在第二集的隱藏結局中,其實有描述到約翰康納成年之後、審判日最終依然沒有發生的劇情,可見詹姆斯卡麥隆原本的打算就是讓一切在第二集的矛盾之下結束。
不過終結者系列電影依然是比較注重在娛樂性方面,引起人們廣泛討論的總是片中五花八門的特效以及動作場面,關於時空理論的部分則鮮少被提起,因此我在此舉另外一部科幻電影為例子:未來總動員。
這是一部更典型的以命定悖論為主題的電影,片中背景設定是未來人類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而幾乎滅絕─科幻電影中的人類似乎動不動就要被滅絕─電影中男主角的任務便是從未來回到過去、試著找出病毒的源頭。而在尋找的過程當中,男主角不但發現了病毒可能的起源、更找到了一位可能導致瘟疫爆發的關鍵人物,於是男主角決定轉被動為主動,不只是進行調查,更要設法阻止一切的發生,一直演到電影最後,正當我們以為男主角要成功時,我們才驚覺原來主角打從一開始就追錯了線索,更驚人的是,原來主角所經歷的一切早就已經發生過了,主角回到過去只是重演了一次早就發生過的事情,絲毫沒有任何阻止甚至延遲發生的可能性。整部電影彷彿一個封閉式的循環過程,充分地展現出了命定悖論的無奈感。
至於為什麼,一提到時空旅行,許多人面對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頗為負面甚至帶些驚恐的成分在其中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多數人都有聽過的情況:「蝴蝶效應」。這個理論的名稱由來,是取自於人們解釋這個現象最著名的說法:一隻蝴蝶在南半球震動翅膀,將會導致北半球產生暴風,套句中文常見的俗話,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用白話文來解釋,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終可能導致的結果是超乎想像的。
蝴蝶效應不同於前面所提到的理論,它不只是理論,而是確實會發生的情況,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方孝儒在指喻一篇文章中就有寫道「天下之事,皆發於至微,而終於大患」,現實中可以舉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了。試想看看,如果我們將蝴蝶效應的可能性套用在時空旅行之上,且以為來可變為前提之下,那麼我們一旦回到過去,隨便做出一個微小的改變,有可能引發出來的連鎖反應將會事多麼地恐怖。
有一部電影,就探討了蝴蝶效應對於時空旅行可能造成的影響,基本上,我們光看片名就可以知道這部電影的主題是什麼了,那就是蝴蝶效應。
片中的男主角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之下,發現了自己有回到過去的特殊能力,對於現在生活不甚滿意的主角,便利用了他的能力回到過去,試著打造出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次回到過去,經過了縝密的計畫後所做出的改變,往往都會造成未來出乎意料的改變。
其實那片雖然劇情精彩,但是它並沒有將蝴蝶效應這個題材做徹底的發揮,首先是片中的蝴蝶效應所造成的影響範圍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僅限於主身邊的親朋好友,不過考慮這片的驚悚片類型,這方面大可忽略,但是主角回到過去所做出的改變並非是什麼微調,都是直接做大動作,會造成什麼改變是很容易猜中的,這似乎並沒有很符合蝴蝶效應這個理論由小見大宗旨,但是能將蝴蝶效應的概念帶進時空旅行的電影當中也算是蠻難得的,像是前面所提到的黑洞頻率、時空線索等肆意改變未來的電影,幾乎是完全忽略了蝴蝶效應的存在。
不過我倒是挺喜歡這片帶些宿命論的結局,這片的結局有兩個版本,一是導演版的嬰兒自縊,二是院線板的放棄女主角─其實還有另外兩個,不過一個太商業、一個意義不明,我們當作這兩個不存在─前者主角注定不能出生,後者主角注定不能跟女主角在一起,前者雖然在視覺效果以及概念上更為駭人,但我其實更喜歡院線板的結局,主角犧牲了一段戀情,但是成就了身邊所有人美好的生活,而且他依然還活著,還會再遇到很多女孩子,依然有機會談場戀愛,雖然這不是個美滿的結局,但卻帶些淡淡的溫暖與美麗。
而說到蝴蝶效應,我反而更喜歡MIB星際戰警三。這部及各種時空理論之大成的電影中,有平行宇宙、有因果理論,當然也有蝴蝶效應,我特別喜歡電影中的一位角色,從一些看似無關小事件,一路解釋到為何最後一場球賽能夠得勝,這一連串的小事件互相交錯影響,最終導致一個大事件的產生,這才是蝴蝶效應最有趣的地方,又或者最後一段給小費可以免於隕石撞地球的災難發生,這樣的一個喜劇情節,雖然乍聽之下好像很誇張,但比起那部直接冠以蝴蝶效應片名的電影,這樣的一個段落反而才是對於蝴蝶效應最好的詮釋。
時空這個詞,其實不只是指時間,更包含了空間的概念。最後來講一個有趣的、如果成功應用的話那會很實用的時空理論,這是關於空間而非時間的,那就是空間摺疊。所謂的空間折疊,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空間,如果遇上強大的引力,那可能會產生扭曲的現象,使得我們常識認知上的「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一條線」這句話被推翻。如果我們拿出一張地圖,並將它對摺,那麼圖上兩點之間的距離將會小於原始平面上的直線距離,甚至趨近於無限近,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哆啦A夢的任意門就有這麼點一位在(是說,我記得哆啦A孟有一個道具時能夠真實的折疊空間的,不過我忘了是哪一個)。而我對於此一理論的初次接觸,是在史蒂芬金的恐怖短篇小說:桃德太太的捷徑之中見識到的,故事內容描述桃德太太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尋找各種捷徑小路,而有一天她在森林之中找到了一條隱密的道路,她利用這條路在兩點往返所經過的距離,遠短於地圖上兩點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雖然故事中加入了不少靈異驚悚的超自然元素在其中,但那確實是空間摺疊理論的運用沒錯。
還有,在科幻電影接觸未來的結尾中,女主角於短暫的時間內在地球與外星人的星球之間來回,雖電影之中沒有明講,但我猜測應該也是─包含了某種時間技術的─空間摺疊理論才是。還有一個大家所熟知的例子,去年的星際效應,利用蟲洞在宇宙中旅行的想法,跟接觸未來中的情節有些類似,兩者同樣也有著時間壓縮的理論在其中,在星際效應中還貼心地跟你解釋了空間摺疊的意思,哆啦A夢有一集劇場版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大雄都聽得懂,我相信這一定代表所有人都聽得懂。對了,星際爭霸戰之間的曲速引擎,那個科學理論我一直讀不太懂,不太確定到底是運用了什麼樣的科學理論,是空間摺疊嗎?這部份還有待有緣人替我解答。
從前面所舉的不少例子可以看出來,在創作上,各種時空理論經常被套用在恐怖/驚悚的文本上面,就算是劇情電影,也常常壟罩著黑暗的氛圍,由此可見,人們面對時空技術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普遍是恐懼甚至有些悲觀的─HG威爾斯的墓誌銘是這樣寫的:上帝終將毀滅人類,我警告過你們─當然啦,雖然是期待能在未來看見完整成熟的時空技術出現,但我也不敢說是樂觀其成,一如其它所有的科技技術,它本身只是個工具,並無好壞之分,端看使用者如何去使用它,若是像前面所說的,時間技術只用於觀察與學習、空間技術僅用於縮短旅行時間,那當然是好的。但人總是不斷地證明人性並沒有這麼單純良善,如果上述之技術真的出現了,那麼在利益與慾望的驅使之下,一定會有人用之行惡,其對於這個世界會造成的衝擊與影響是難以想像的。人類對於新科技的總是有強烈的不信任感─也因此才會有那麼多機器人反撲人類的電影─這並非沒有來由。雖然說這不信任終究是得歸咎於人性,槍不會殺人,人才會殺人。在立意良善之下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落到不對的人手上,還是可能成為凶器。時空相關技術到底該不該研究、到底該不該發展,說真的,這也不是我可以回答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也只能回答:期待,也怕受傷害。
歐對,這禮拜將上映一部以時空旅行為題材的新片:超時空攔截。評價極高,我已經等不及要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