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光影大師維梅爾Tim's Vermeer》──如果天才成為「可測的天才」?(上)
Tim's Vermeer
2013 | 80 min | Documentary
Director: Teller
Writers: Penn Jillette, Teller
IMDB Rating: 7.8/10
Rotten Tomato: 89%
為什麼藝術總是如此神秘?如果藝術家同時也是科學家,他的藝術價值還存在嗎?透過器材輔助的畫作,我們還認可他的「天才」與「功力」嗎?
費時五年,電腦動畫工程師Tim Jenison以發明家、業於藝術愛好者的身分,打造了十七世紀油畫大師梅維爾的房間,並首執畫筆、複製梅維爾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的畫作〈音樂課〉。在這項嘗試中,Tim試圖證明自己以及幾位前輩的大膽理論:三百多年前,梅維爾曾經透過某種現今文獻中未曾提及的科學裝置,達到精準記錄光影的成果……
背景
Tim 是一個成功的電腦程式工程師,尤其擅長以模擬軟體建立光線 3D 模型。這樣的理工背景配上他對於藝術的業餘愛好,使 Tim 看待梅維爾作品最令人驚奇、超越同時代作品的細膩光影表現時,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思考。
在攝影還沒發明的年代,梅維爾憑藉肉眼,卻畫出幾近於攝影品質的光線記錄。這怎麼可能?Tim不斷思考可能的解答。
對於梅維爾的「天才」提出同樣懷疑的不只Tim一人。2002年,Tim讀到《Secret Knowledge》(英國藝術家David Hockney著)與《Vermeer’s Camera》(Philip Steadman著),深受啟發。這兩本書相繼出版之時,在藝術史界引起不少騷動,他們直接挑戰了藝術史傳統,提出梅維爾可能使用了「暗箱」(camera obscura)協助作畫的理論。
「暗箱」其實就是大家國中都學過的「光學反射」與「光的成像」。透過連接內外的孔洞,讓箱子外的景物化為平面,投影在箱內。人眼再觀察這個箱內的平面影像,如畫家可以藉此臨摹物件。這個概念據說在西元前亞里斯多德就已經提過,但是「暗箱」一詞則在十七世紀初才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概念和最初的相機原理,其實非常相像。
暗箱 (Camera obscura) 原理示意圖
"Camera obscura box" by en:User:Meggar - en:Image:Camera obscura box.jpg.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這派說法,歷史上有多位畫家都曾利用這類光學透鏡輔助作畫。Tim 則提出了更大膽的想法。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裝置,並認為如果利用了這個裝置,就能夠畫出如梅維爾一般的畫作。這個假設同時暗示著:梅維爾可能就是使用了類似的發明當作繪畫的工具。也就是說,梅維爾不只是一個畫家,還是個光學儀器的發明家。
Tim 的三階段實驗
Tim 提出的發明其實不難,就是一面傾斜45度的小鏡子。
第一階段:臨摹照片
為了證實他的理論,Tim 拿起畫筆,以一個繪畫素人的身分,臨摹一張黑白相片。利用這個裝置的光線反射,畫家可以在鏡子中看見照片的局部畫面,轉動頭部即可看到相片的不同部分。而只要將頭輕輕地前後移動,便可以比較畫布與鏡像的差異。同時看到並列的兩者,畫家可以辨識顏色差異並且調整,直到畫布上的顏色深淺與鏡像一致時,兩者就會融合、鏡子與畫布的邊緣線即會消失。此時,代表畫家成功的紀錄下鏡子──乃至於光線──所呈現的真實。
Tim 花費了五個小時完成這個嘗試,效果非常成功。他認為透過這個方式可以達到完全的客觀,任何人來看鏡子、作畫,都會達到一樣的結果。然而這件工程可一點也不輕鬆,同樣需要耗費大量心神與專注力。
第二階段:進入暗箱,臨摹實物
Tim 的發明(這面45度的小鏡子,同時他相信梅維爾也採用類似的發明)結合暗箱,據此臨摹立體的實物,如花瓶,成為他第二階段的實驗。
到這裡也許該先回答兩個問題:為何Tim認為僅使用暗箱並不足夠,梅維爾應該「做了更多」?以及,Tim 的發明與假設重要嗎?
- 筆觸與線條
在第一階段繪製岳父的畫像時,我們可以看到他幾乎是用一種「嘗試的過程」來繪製。因為重點在於堆疊出和鏡子內一樣的顏色,因此他並不事先描出線條,而是用類似塗抹色塊的筆觸來完成畫作。有點像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電腦點陣圖概念。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梅維爾畫作中並不常有線條筆觸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 絕對亮度
藝術史與藝評家、藝術機構在對大眾介紹畫家與其畫作時,多使用「超越時代的天才」、「過於常人的敏銳細膩」等詞彙,以解釋大師們為何能夠使不可能成為可能。然而,超越時代有沒有一個極限的存在?一個充滿天才的人類能夠超越普遍人類「多少」?十倍、百倍還是毫無限制、不可測量呢?
Tim 懷疑梅維爾僅憑肉眼要達到畫作中的細膩程度,是不可能的。一道光透過窗戶灑進房內,在牆上留下漸次消去、由亮轉暗的神秘痕跡。若要僅使用肉眼記錄,無論是直接觀察實景、或是臨摹暗房內的成像,在把此景轉繪於畫布之上。這個過程需要辨識「絕對亮度」的能力。當一般人類的眼睛構造無法達到之時,梅維爾的「天才」有可能突破人類生理的構造極限嗎?
因此 Tim 才提出可以立即比較顏色差異的裝置,作為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不過遺憾的是,歷史上並沒有任何文件指出這個推論的可能性。其實這是相當可以理解的,在攝影未發明、普及的十七世紀,畫像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身為一個畫家自然不可能將自己如何繪製的秘方流傳出來。
侵犯藝術史傳統
倘若 Tim 所使用的方式與理論是真的,那又怎麼樣呢?
「藝術天才、繪畫大師原來使用了『工具』!」這種說法大大的侵犯了藝術史傳統。因為這似乎讓一切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了,沒有魔法、不再神秘讓人無法想像。若梅維爾使用Tim的方式來作畫,主流意見會認為這簡直跟「作弊」沒有兩樣,一位畫家甚至變成了機器,只是用一個可知的方法,完成一個可預期的結果。
套用 David Hockney 的說法,他認為這些人所感到的失望非常「幼稚」(childish)。如果使用科學技法就不值得稱道,那麼所有繪畫傳統所建立起來的技法,如:透視法內涵的觀察經驗與智慧,難道就擁有比較高的價值嗎?這牽涉到「對藝術本質的理解」。而「業餘的藝術家與頑固的理性主義者侵犯了藝術史的傳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