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禮一家》觀後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貝禮一家  

 


  先說結論:好看。
  前半段笑料百出、後半段感人肺腑,溫馨又可愛的劇情與對白,難怪創下了法國超高的觀影人次與票房紀錄。


  生在貝禮一家的寶拉貝禮(露安艾梅哈 飾演)是家中唯一一個擁有正常聽力、可以正常說話的人,平時除了要幫忙家中農業,還必須擔當起家人與外界的翻譯溝通責任。
  這樣的她,上帝送給她天賦異稟的好歌喉就好像開了一個大玩笑,而當這份才能因緣際會被學校老師發掘、寶拉決定往唱歌之路前進時,家人一開始的反應更讓人覺得十分氣餒和沮喪。

  比如說,母親承受不了女兒想要離開家到巴黎讀書的夢想,責怪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甚至脫口而出她希望寶拉是個聾子,透漏當年為了生下一個正常人而害怕到痛哭流涕。
  比如說,貝禮一家到寶拉學校看她合唱團的發表會活動,當所有群眾都感動於她優美而富有情感的歌聲時,他們什麼也聽不見,只能著眼於舞台的燈光、表演者的服裝,那些視覺看得見的東西。

  自己的才能和成就,父母一輩子也不會懂、無法感受,這真的是太悲哀的一件事了。


  而除了先天上的限制以外,現實中明明有能力卻不願意了解孩子的父母又何其多,規定或要求孩子要走自己替他設想的道路,妄想當孩子人生的主宰者。
  這時候我都會想到一首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詩《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自己的孩子,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處,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要他們像你一樣,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有多少父母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儘管他們年紀輕、還有很多事不會不懂,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靈魂,擁有自己的感受,他們能夠感知、能夠思考、能夠判斷,就算結果不一定是好的,那也是他們自己人生的經歷,你可以提醒、勸告、引導,卻永遠不能代替他走人生的道路。


  回到電影,所幸幽默又可愛的貝禮一家,撇除先天上的限制外,他們彼此擁有滿滿的愛與羈絆,讓他們即使無法親身感受,也願意支持寶拉的夢想。

  一個聾啞父親撫摸著女兒的喉嚨,想感受女兒唱歌時聲帶的震動,那種想要了解的情感有多催淚;更別說當女兒登台考試所唱的「展翅高飛」,回饋給他們的手語歌蘊含著多大多深的愛與信念。
  「我愛你們如昔,但我將遠離」
  「今晚起,你們將不再有孩子」
  「我不是逃家,我只是想飛翔」

  那些動人的場景,隨著悠揚的歌聲,富有深意的歌詞,著實逼出了我不少眼淚。


  我略過其他電影裡令人捧腹的幽默笑料,只抓這一個重點來講,那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的劇情對於台灣學生而言太熟悉了。
  面臨生涯規畫的徬徨,遊走在該為了父母的期望還是自己的夢想努力的交叉路口,那種互相拉扯的焦慮,對於未來的種種猶豫,往事彷彿歷歷在目的跳出來撩撥你的情緒。

  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首像「展翅高飛」一樣的歌,唱出我們追尋夢想的決心,也唱出我們對家人的愛。
  離開不是為了逃離家庭的束縛,而是因為有家人的愛當作後盾,我們才有信心和動力去追逐想要的道路。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