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之月(紙の月;Pale Moon)--在"貪嗔癡"當中看見"真善美"--[心硯影評](20150609)

紙之月1.jpg

【紙之月】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YouTube

本片的故事原著,出自於知名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懸疑小說,

該題材的獨特性與敘事的視角獨樹一格,在小說界早已獲得高度評價.

除了故事藍本精彩外,劇組還特別請來了日本奧斯卡名導,

執導過"聽說桐島退社了"的吉田大八,擔任導演一職.

以及久未在大螢幕露面,以"黃昏清兵衛"一片榮登日本奧斯卡影后的"宮澤理惠",

詮釋劇中監守自盜的不倫妻角色,單憑卡司與幕後劇組的陣容,就已然備受期待了.

 

至於電影本身的內容,則是維持著日本劇情電影的一貫風格,

十足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帶有著強烈著社會批判色彩,

不免得讓影迷們在觀影後感到沉鬱,也著實引發著更廣泛的哲思:

究竟在人世間,甚麼是真?甚麼是假?抑或本來就沒有甚麼真假?

或許在觀影過後,您會有著更深刻的醒悟吧!

紙之月2.jpg

電影敘述一名進入不惑之年的職業婦女梅澤梨花,

在白天在銀行擔任行員,晚上回到家成為家庭主婦,

一成不變的生活,非但與丈夫的感情平淡,同時偶而也感到人生乏味.

終於在偶然的機會中,因收帳邂逅一名客戶的孫子,大學生平林光太,

梨花宛若一灘死水找到了宣洩的出口般,與光太天雷勾動地火,

彼此有了肉體上的關係,在性慾相互契合之餘,感情也迅速加溫.

 

就在梨花了解到光太沒有錢繳交大學學費後,遂挪用爺爺的存款挹注他,

縱使事後光太爺爺提醒梨花,要小心光太裝可憐騙錢的伎倆,

但梨花依舊深信不疑,並且越陷越深,

不斷的挪用客戶的存款,來滿足光太與自己物質上的需求.

那段放蕩無所拘束的日子,或可說是梨花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吧!

 

然而,醜事總有東窗事發之時,就在梨花不知不覺得侵吞了將近一億存款之後,

終於被銀行高層揭發,加上光太根本就是個愛情騙子,另結新歡的情況下,

讓她萬念俱灰,決定逃離日本,在新天地繼續追尋自我的人生意義...

紙之月4.jpg

說實在的,在尚未瀏覽過劇情簡介之前,當梨花與光太發生親密接觸的那一霎那,

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還以為本片與黛安蓮恩的"出軌"(Unfaithful)如出一轍,

都在講述著中年人妻的寂寞與失落,期欲透過性慾和愛情重新被肯定的心態相仿.

的確,或許幾個橋段的鋪陳十分相似,人物的設定方面也幾乎吻合,

但顯然的,本片的格局要來得比"出軌"更寬廣,

除了深刻點出熟齡人妻的寂寞芳心需要撫慰的現象外,

寓意更深的,則是試圖勾勒出"虛與實"對比下的"真與假"...

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

紙之月3.jpg

在觀賞電影的同時,我不時的在想:

劇情中不斷穿插著梨花高中年代的布施舉措,到底有著甚麼樣的意涵?

在當年布施事件中,她偷了父親的錢,去資助了苦難國家的兒童,

雖然學校方面事後宣稱布施只是一種試煉,是假的事件,

但在電影的最終,梨花似乎見到了當年資助的孩童,是真或假,也許各有解讀.

然貫串著前後鋪陳的橋段,在布施事件中,我認為電影所欲陳述的,

是一種目的與過程之間相互悖離的論證:

也就是說,目的(布施事件)或許為假,但過程(資助兒童的善心)卻是為真;

又手段(偷錢)或許為惡,但最終的立意卻是發自一種善心(布施助人).

 

循著布施事件所鋪下的梗,您會發現,電影當中不時的出現著類似的虛實對比:

@梨花與丈夫的夫妻關係是真,但兩人形同陌路的感情,卻早是愛情中的一種表面假象.

@光太對梨花的虛情假意是種假,但梨花在與光太情慾交融之際,卻又是一種極樂般的真.

@儘管光太只是一個騙錢的登徒子,但梨花在資助他的當下,卻是出於一片真心的布施.

@梨花挪用公款的舉措是一種惡行,但惡行的背後,最初立意卻是本於幫助光太的良善初衷.

諸此以上種種,您能夠對於梅澤梨花其人,做個針砭式的評論麼?

您或可批判她是個不守婦道,性愛放縱,侵吞巨款的不倫不類之人;

但反過來看,她何嘗不是忠於愛情感覺,坦然面對情慾,以及本於善心助人的性情中人呢?

 

我們這個世界,太多人執著於結果的是非善惡,

而未曾細心的去留意過程中的立意與初衷.試想:

儘管梨花最終遭到光太的欺騙,結果是可惡的,

但在彼此情慾交合的過程中,那種快樂,不也是極其良善與真實的麼?

您說她會後悔嗎?我覺得未必...

又或梨花虧空公款的做法是一種惡行,但若端看引發此惡行的引子,

卻只是單純希望幫助一個自己所愛的人,一個沒錢念書的孩子,

這份初衷,不也宛若明月一般的皎潔與良善麼?

倘若我們都能夠去體悟著過程中的美好,

而勿單單以結果的好惡做為成敗的依據,也許人生才會更加存在著意義與價值.

 

說到這裡,總是不免想起自己對於所謂"工具人"的解讀:

被所愛之人當成工具人使用,是幸福的...

畢竟在擔任工具人角色的當下,您能夠與愛人有所交集,

那怕只是一種萍水相逢式的往來,也該會是一種快樂,因為對方是您心之所向的人.

至於結果是否在一起,其實那一點都不重要,畢竟相守需要更大的緣分,

若是有緣無份,有朝一日必須分離,試著去想想相處過程中的點滴美好,

或許能夠讓您對分離的哀傷,有著更加甜蜜的詮釋也說不定...

想得通這層道理,相信各種因愛成恨的憾事,或也能夠避免了吧...

 

能夠在貪嗔癡的苦寂滅道當中,看見直臻良善的真善美,

才是人生修行旅程中,最亟需,卻也最難以參透的禪機吧!

 

延伸閱讀:"角田光代"小說改編電影:

第八日的蟬 -- "斯徳哥爾摩症候群"下的美麗與哀愁--[心硯影評]

 

心如石硯的CC創用3.jpg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