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1995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飛)--希望,是活下去的唯一勇氣--[心硯影評](20141114)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Trailer - (1994) - HQ--YouTube
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可說是"倒吃甘蔗"的經典之作:
在1994年上映的當時,全美票房僅達到回收拍攝成本的水準,又在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
雖然獲得七項提名,但卻一項未得,因為當年有部名氣更響亮的電影,湯姆漢克主演的"阿甘正傳".
(說實在的,我倒覺得兩部戲的戲路頗為相像,都是以類似傳記的方式來拍攝...)
這部電影一直到了公開在電視頻道中播映後,開始獲得了觀眾以及影評人們的青睞,
才逐漸可以說是得到了"平反"的機會,每每在各種票選歷史百大經典電影的機會中,
幾乎都會見到"刺激1995"入選的消息,所以才稱其為"倒吃甘蔗"的經典.
電影的詳細故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維基百科的介紹,裡頭整理得非常完整:
http://zh.wikipedia.org/wiki/肖申克的救赎
在此僅簡單的描述一下內容主線劇情:
故事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四季奇譚》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單元:
敘述一名銀行家安迪被(提姆羅賓斯 飾演)控殺害妻子及其情夫,雖然其自述無辜,但卻因證據充分,
而被判處兩個無期徒刑,隨即被送往鯊保監獄服刑.
剛開始,由於是菜鳥的緣故,屢遭到獄中前輩,以及獄警們的欺壓,
但隨著安迪運用了自己在財經方面的專才,為獄警們,乃至於典獄長做一些財務方面的服務,
讓大家開始對其刮目相看,並且也因此改變了與同袍之間的關係.
在偶然的機會中,他認識了可以在獄中拿到任何工具的獄友瑞德(摩根費里曼 飾演),
在向他購買了一些工具之後,趁著獄警們對其警戒心下降之際,開始了他的逃獄計劃.
雖然過程中曾有位新進獄友談到知悉安迪案件的真相,想為其平反,
但卻在典獄長需要安迪做假帳的自利心驅使下,該獄友遭到典獄長殺害,讓安迪平反無望.
最終,在含冤始終未能得雪的情況下,就這樣過了二十年,終於讓安迪靠著石槌鑿出一條通道,
成功的從監獄當中逃離出來...
而他在獄中的朋友,瑞德,終於也在第三次假釋申請通過之後,循著安迪所給予他的線索,
找到了安迪的所在處,據說兩人在海灘夕陽下相見歡的場景,被喻為是電影最佳結局之一...
小評一下這部電影,說真的,我並不覺得有像諸影評人們,給予那麼高的評價,
它的確是一部佳片,但要說在電影歷史中,有著甚麼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己覺得那未免也太過.
綜觀整部戲的橋段,其實第一個讓我想到的,是港星周潤發,梁家輝主演的"監獄風雲"系列:
梁家輝像是安迪的角色,而周潤發則是摩根費里曼所飾演的瑞德,
一樣的遭受獄警的壓迫,一樣的渴望柵欄外的天空,
一樣的在重獲自由之後,因而無法適應久違的社會,而重新懷念起坐監時期的種種...
我不知道兩部電影之間有互相互"參考"的情形,若無的話,
那或許只能夠說是監獄囚犯的心境大致相仿吧!
本片帶給我的第一個感想便是:希望,是一切生命的意義...
打從一開始安迪入獄的那一刻,就可以深深的查覺到,
他和其他監獄內的囚犯們,心態上是截然不同的:
大多數的囚犯,也許是因著習慣了監獄的生活,已然有被"體制化"的現象,
抑或是認為人生已經毀了,不再抱持著任何期待與幻想,
因此,他們在獄中的生活,只會重複的鬥毆生事,耍弄點小聰明自娛,
心中所想的,也許只是希望可以時間可以加快,趕緊的結束這萎爛的一生.
但安迪顯然不同,儘管兩個無期徒刑在身,
他或許應該是眾囚犯之中,最不該抱有著再度重見光明信念的人;
然也許是因著冤獄,抑或是不甘自我的人生就斷送於此,
讓"出獄"這個遙不可及的希望,其實一直在他心中持續的燃燒著.
基於這樣的信念,他竭盡所能的,靠著自己的專長,拉攏獄所的管理人員,讓他們卸下心防,
繼而又與監獄囚犯間的天地線搭上,獲取了他所需要的工具,最終才能夠從戒備森嚴的牢籠逃出.
這一切,倘若不是心中存有著強大的自我願景,相信是絕對沒有達致的可能.
回歸現實世界而論,很多時候,一般人與犯罪者之間的差異,同樣的也取決在希望的有無:
一般人對生活時時有著不一樣的憧憬,故會願意循規蹈矩的在既有體制之下生存;
而犯罪者,不論是蓄意或隨機,往往就是因著在犯案的那一瞬間,
頓感對人生之無望,才會宛如豁出一切般的,鑄下難以挽回的過錯...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他們判了罪,關進了監所,我覺得目的除了與社會隔絕之外,
更為重要的,應該要讓他們能夠重拾對人生的嚮往與希望;
有著如此的信念,在服刑期間,才不會繼續虛度光陰,
又在服刑期滿出獄後,才能夠抱著希望,重新的回到社會群居生活之中.
我想,這樣的希望營造,才是感化教育所必須要去思考的方向吧!!
其次,就是受刑人在希望建立了之後...然後呢?
面對著他們的,會是一片光明的坦途?還是踏入另一個晦暗的泥沼呢?
在電影中,提到了一個關於被監所生活給"體制化"的案例:
一名被關了近50年,被獄中人尊稱為好好先生的布魯克斯,因著服刑期滿在即,
讓他顯得坎坷不安,便藉由挾持獄中犯人的作為,希望可以繼續待在監獄當中,
因為他本身的心態,早已內化成為監獄的一份子,他離不開這裡,也不想離開.
但終究法律還是無法讓他繼續坐監,出獄之後,他發現社會早已不是他當初記憶中的世界,
從入獄前見不到幾台轎車的時代,到出獄時到處可見的車水馬龍,
儘管安排在中途之家住宿與工作,但他卻因著種種的不適應,
以及緬懷著監所內種種生活的美好點滴,最終選擇上吊自殺.
當然,您或可說布魯克斯乃因著喪失生活希望才選擇尋短,
但我認為,更為確切的說,或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不覺得劇中的布魯克斯對於重返社會沒有著期待,而是在他真正回到社會之後,
發現實際的情況,並非其所想像般的那樣美好,這才讓他又懷念起獄中的種種,
此間所造成的心情落差,才導致了他最終走上自我了結的死胡同.
所以,若說監獄的感化真想發揮作用的話,則不僅僅得讓他們在獄中看見希望,
甚至在出獄之後,也能夠營造一個無縫接軌的環境,讓希望得以成為真實,那才具有實質的意義可言!!
說真的,我挺納悶一些關懷受刑人的人權團體們,會如何的來解讀這部電影,
倘若只是將焦點著重在安迪的"冤獄",抑或是獄警的不人道對待等面向,
我會認為並沒有洞悉這部電影所欲給予大眾的一個啟發:
就拿廢死聯盟等倡導廢除死刑概念的團體來說,他們似乎直是天真的認為,
只要別讓受刑人死,那就是等於捍衛了人權...
然而,倘若人權只是等同於生命權的剝奪與否,那未免太過膚淺了,
因為在生命狀態的存續底下,更為重要的,其實是人生希望的有無.
過去很多婉拒廢死聯盟幫助的死刑犯,皆透露出一個重要的訊息:
"與其漫無目的的等待著未知日期的死刑,那種心理的煎熬程度,
其實還不如立刻一槍斃命來得痛快,至少早死早超生,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這說明著甚麼?說明著就死刑犯自身而言,要他在死亡與沒有希望的活下去之間,
他寧可選擇早早死去更為快意...因為,很明顯的,行屍走肉的活著,其實比死還慘!
如此一來,究竟人權份子們所期欲保障的人權,到底是真的有利於受刑人,
抑或只是為了遂行自己的自由主義立論,而施加給他們的無限煎熬,
我想...社會大眾心中,應該都會有一把尺度才是!!
綜言之,人生在世,總得時時抱持著希望,
一旦對生命不再存有著願景,則人生...或也就在那一瞬間嘎然而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