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 電影給4.2星 會感人的刻板電影

寫了好幾天,慢慢地寫著,這是部好看的電影,只是看完以後留下了什麼呢? 我留下了頗複雜的感受! 這部電影的音樂很好聽,據說後面應該會推出演唱會,值得期待! 

12072687_1032507770104181_5976181798938913377_n   ’

[太陽的孩子] 電影給4.2星 會感人的刻板電影
                映後座談給3.9星 除了買稻米,我還能做些什麼?

 

  我是來自嘉義,到台北讀書工作的孩子,我的故鄉恰巧是電影裡面北回歸線劃過台灣的另一個城鎮---嘉義水上鄉。我是漢人吧? 這點我挺不確定,是平埔族嗎? 我該會去翻找一下族譜去考察,而每次去掃墓的時候,我總是在墓碑上看到[詔安]這兩個字,所以我猜我的祖先是從這裡來的,在google上說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所以我的祖先是大陸過來的移民,飄洋過海在這裡生根立足。1980的我這一代,若是家庭的政治傾向明確或是家族背景很顯赫,才可能有套完整的族譜,否則很多人是會像我一樣對於[家族根源]的找尋既模糊又遙遠,那是一種想像,肇因於我們對於[尋根]的渴求並不熱切,我從哪裡來比[我要去哪裡]來得不重要。寶島台灣,島民性格,天生天養,去哪裡落地生根,活得精采似乎比尋根來得重要。

 

 一篇討論電影的文字,為什麼我介紹起自己? 因為如果把我的身分弄清楚,也許我比較容易說好這一部[太陽的孩子]帶給我的感受,電影故事發想自另一部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是在花蓮豐濱鄉全球罕見臨海水梯田發生的真人真事,這片梯田土地因為水圳阻塞,年久失修,田地無法灌溉而荒蕪,當地阿美族受到生計與現實衝擊,開始想把農地賣掉,也有些人想把祖靈賜與的土地留下,於是作出改變與嘗試,和縣府爭取,和林務局合作,當地原住民有了經費於是沿著海濱復育梯田,翻修水圳,實施後山農作,天然無毒,有機栽種。[海稻米的願望]記錄了這一段阿美族想溫柔回復土地生命的故事。紀錄片中,復育梯田宛如尋根之旅的點滴,勾人心緒,讓我心頭那些沒有想過的[根]的念頭又再次翻湧。

  [太陽的孩子]以此為本,變成了一部劇情長片,觀影的過程其實是頗感動的,裡面對現實生活的反思與呈現特別讓我有感,透過女主角在台北跑新聞工作,離鄉背井,原住民的新聞觀點不受重用,又因父親生病到回到台東家中,為一圓父親的夢想,努力奔走希望修復水圳,是單親媽媽又得面對父親重病、還要為修復水圳的經費奔波,撐起這樣一個家真不容易,對外要凝聚民心,一起為復育梯田努力,對內要照顧一女一子一老人,十分辛苦。而片中最令人感動的則是關於[原住民尋根]的部分,看著他們在政府單位踢皮球中,爭取協助卻求助無門;看著女主角不屈不撓地努力,遭遇困難永不放棄;看著片中的原住民面對土地即將[合法]但不合情的收回與開墾,阿公阿嬤挺身而出感動了前來鎮暴的原住民警察,但怪手依然得要開挖,裏頭有對於[尋根][土地][鄉土]的熱愛和不捨。

12079618_1032506943437597_5318006720032669024_n  

 電影裡的稻米收成了,在網路上熱賣,阿美族進行許多年沒進行過的豐年祭。溫馨感人,向祖靈致敬,向現實生活進行了一次尋根的冒險。同樣也打動觀眾的心,本片是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導演共同編導,於2015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在台北電影獎獲得觀眾票選獎。其實不難想像這部電影會打動台北電影節的觀眾,因為如我們般的觀眾對於原住民是隔著一層想像的,這電影剝開了原住民文化,其實和許多突破困境的電影一樣似曾相識。都是努力奮鬥突破困難的歷程,只是透過鏡頭,原住民文化被美化被溫柔地呈現了。觀眾其實在電影上頭再現了自己對台灣多元文化的熟悉與陌生。一如我,明明台灣很小,北回歸線的另一端的我,其實一點都不知道隔著中央山脈,同樣被北回歸線畫過的鄉鎮長甚麼樣子,那裏的人和我一樣過的是同種尋常日子嗎? 台灣很小,文化卻很多元,所以觀眾看[太陽的孩子]有獵奇也有某種刻板印象的部分。觀眾透過這電影既是再現了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也重覆加深體驗了社會那些不公不義比戲劇更荒謬的真實事件。

12106952_1032506906770934_5308874169086890269_n  

 說是很刻板印象的電影的原因是,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原住民是什麼樣子? 在沒看電影前和看電影後的答案其實是一樣的, 會唱歌、體力好、大自然、祖靈、好山好水。 這電影沒有拍出原住民的另一種樣貌,他們就是如同我們的刻板印象一樣,在銀幕上又演出了一次他們刻板的樣子。 原住民族族風情不同,一般觀眾真的分得出阿美族和排灣族的不同嗎? 觀眾真的知道這電影的原住民是阿美族嗎? 他們特有的豐年祭和對土地的依賴,和排灣族、魯凱族其實並不太一樣。這片的原住民還是[原住民]而已,只是多了現實生活裡的困局與無奈。誰沒有困局呢?而本片裏頭想諷刺與凸顯的荒謬太多,其實不只是原住民會遇到那些問題,[不能沒有你]拍出了親權和法律之間的模糊地帶;[邱小妹妹人球新聞]讓我們知道醫療體系中某些顢頇又缺乏人性的殘忍。 而本片在重複性的呈現原住民的某種刻板印象後,點出土地和政府與財團的問題後,其實也只能是這樣。只能是[點出問題],然後呢?

 

我認真想想,在北回歸線另一側的我,其實對於這樣的情況,能做的事情其實極其有限,除了[買稻米],我不知道還能幹什麼? 而現在稻米應該也不需要我來買,因為媒體傳播、網路風行後,像這樣的[無毒有機、土地復育、後山小農]的米,根本是用搶得才搶得到的。那麼,我還能做甚麼? 我之所以把[海稻米的願望]從網路上找出來看,其實是想解決我的這個疑惑,然後忍不住前後比較起了[紀錄片]和[劇情片]兩者的不同。 如果[劇情片]加料的部分遠離了[真實],那麼回看[紀錄片]好了。現實生活的梯田復育,是受到林務局補助的,所以在整體的制度面上,是可以透過官方有所協助,一味地重複塑造政府成為迫害的無良兇手(雖然是真的很無良),對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而言,這樣會否成了另一種[借刀殺人][未審先判]?

12079489_1032506903437601_2154096659920984825_n  

原來版本的[海稻米的願望],我比較喜歡,附上網路的網址,大家可以找來看看這個紀錄片,裏頭的原住民很認真地想把水圳修復,而政府官員也適當的扮演了農村復甦的背後經濟來源,比[太陽的孩子]帶給我更不魔幻但寫實的感受。

 

我在看電影時,覺得鄭有傑導演色彩最鮮明的部分是 故事中的最後 主角小女孩 穿上球鞋開始練跑,那個長鏡頭的轉換,和[陽陽]裡的鏡頭如出一轍,也很恰好的 一個是[太陽的孩子],一個叫[陽陽]。 陽光的意象似乎都灑落其中。多期待,電影是面窗口,把陽光照進那些陰暗的角落,但更多元點,更自由些。

至於對於北回歸線另外一側的想像,我有天一定會去看看的!

海稻米的願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yHhgLF6A0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