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自由幻夢 終結戰》:自由不再只是幻夢



說到【飢餓遊戲】這個系列小說,其實是一個很用心勾勒的作品,不光只是將這個世界的現狀巧手轉化成施惠國外,也將各種社會現況化作殘酷的生存遊戲,並鮮明的透過凱妮絲這個角色將天真單純的人們,經歷暴政的壓榨,旁人的操弄,就像奔向競技場後感知到這世界的種種險惡,有心人的欺壓,於是成為反動之聲,化作浴火燃燒的學舌鳥,帶領眾人尋求和樂烏托邦的過程,展現在讀者面前,它可以是奇幻的小說,卻也是那麼的具有社會溫度。



充滿理想和激辯的文字作品,搬到大銀幕上,被包裝成了類似【哈利波特】系列的高成本大製作的票房希望,難免會讓慕名而來的觀眾感到失望,因為期待那些驚人的視聽效果,於是踏上了施惠國不免會有點水土不服。不諱言,少了第一、二集大型競技場上刻意設計的激烈生存遊戲,再加上小說本身就充滿了對話和心理陳述,《飢餓遊戲:自由幻夢》不管是上下部都略顯乏味,甚至有點無聊,本以為上半部充滿鋪陳是為了成就下半部的精采,像是《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那樣,下集不囉唆直接開打的乾脆,結果證明真的只是多想了。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一分為二的做法忠實的呈現了小說構築凱妮絲心境與成長的諸多過程,不至於讓凱妮絲成為一個朝三暮四,變化過快的人物,和其他角色之間的互動也更有火花。也不能忽視製作團隊對許多情節的改編,讓這充滿文戲的一集更臻影像化,更有大銀幕能呈現的張力,也透過情節的改變,傳遞更多的希望,比起小說裡的自由只是幻夢,電影裡的自由更像浴火重生的學舌鳥,翱翔天際。



上半部已經在施惠國健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凱妮絲,下半部依舊繼續健走,應該星火已經燎原的情勢,在電影毫無章法的處理、雜沓的步調節奏、提不起勁的氛圍裡頭,絲毫沒有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好不容易劇情推進到了攻進都城的部分,很多機關散布,好像大型飢餓遊戲,但卻巧妙的一一迴避,有脫胎於第一、二集的創意,卻沒有類似的緊張感,就像他們避開的機關槍,彈彈虛發。而且把pod翻譯成卵囊不知道是誰的創意,根本意圖使人想歪,精神都已經不太好了,猛然一看,還真的會看錯成陰囊或是卵巢,唉呦我的媽,真是讓人害羞得小鹿亂撞。



不過,我個人是蠻喜歡地下道逃亡這一整段,這個橋段不管是在氣氛的拿捏還是動作設計,甚至運鏡、剪接都成功的提起了觀眾的精神,而且在這段裡頭還穿插了要角光榮犧牲的戲碼,切中觀眾要害,殺得觀眾措手不及,也是這一段才有一部系列作品完結的磅礡氣勢。很有導演法蘭西斯勞倫斯的前作《我是傳奇》的感覺,剛好《我是傳奇》是我的愛片之一,如果整部電影特別是攻入都城之後,可以都像這個這麼精采,我對於這部的評價就會很好,甚至改變對於電影公司一分為二的觀感。



另外一幕也是我蠻喜歡的,但相對於地下道逃亡是激動性的滿足外,這一幕,也就是凱妮絲和小櫻最後之舞,就富含詩意和惆悵。從凱妮絲勉強擠出笑容走進舞池,到與小櫻跳舞旋轉,一鏡到底,流利的運鏡,華美的畫面,卻帶著無限的愁緒,那是訣別的不捨全部流洩在兩姐妹的表情上,只是她們倆可能都沒想到最後竟然死生交換,讓人不捨。對照後面凱妮絲擁貓入懷的畫面,情緒相當飽滿,甚至還可以往前對照上半部一樣是有貓的橋段,今昔對照,人事全非。那種保護不了心愛的人,感覺的心痛是最灼心的。



《飢餓遊戲》系列確確實實是部政治寓言,從史諾草菅人命的愚政到柯茵利欲薰心而重蹈覆轍的暴政,凱妮絲懵懵懂懂的居間做了無數次的傀儡,成為破壞和平自由的劊子手,這世界何嘗不是這個樣子,集權力於一身,然後互相攻訐,最後禍殃人民,帶來無法承擔的苦悶。政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場又一場的遊戲,掌權者搬弄,人民被操縱。什麼時候社會變成這樣,他們就像惡夢,不知從何而來,怎麼趕也趕不走,什麼時候人們才能像凱妮絲一樣過著屬於勝利者的生活?愚政也好,暴政也罷,4年過了還有4年,一個做完還有2.0,與其一場遊戲一場夢,讓報復往復惡性循環,身為擁有權力的人民,不如像凱妮絲,勇敢射出抉擇的箭,才能迎向烏托邦般的未來。



我很喜歡電影最後的改編,凱妮絲在電影裡獲得了屬於勝利者的生活,在這裡,她的自由不再是幻夢,而是能緊緊握在手中的真實,即使那些鬥爭的過去依舊是揮之不去的惡夢,但她的堅強更能支持她對抗記憶中的一痕夢魘。電影的最後搭配上了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重新詮釋的主題曲"Deep in the Meadow(Lullaby)",這是第一集原作者蘇珊柯林斯親自填詞的歌曲,如今再次使用已經物換星移,凱妮絲得到了她內心的平靜,唱出這首搖籃曲,也特別有撫慰心靈的作用。無疑是最符合整個系列結尾的主題曲。



簡單總結《飢餓遊戲:自由幻夢 終結戰》(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2, 2015)的觀後感,整體表現不過不失,但這麼平淡毫無驚喜也毫不意外,做為眾所期待的系列最終章,算是不有趣的成果,但就內容來說,想表達的意旨不算乏味。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