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之子》:他是你的誰?

「你為了死人犧牲活著的人。」
「我們早就死了。」

集中營工作隊員,又稱「守密者」或「掌握真相者」;他們負責清潔毒氣室、搬運屍體、幫德軍搜刮受難者價值不菲的遺物等;「守密者」工作數月後,也將接受處決,換新一批人員接手工作。
索爾擔任清潔員四個月時間,距處決之日不遠,他和夥伴們策劃逃亡,然而一具男孩屍體的出現,改變索爾的想法,為幫男孩舉行正統葬禮,索爾四處奔走,危害到原先的逃亡計畫.....。

《索爾之子》有兩條故事線同步進行,一是工作隊員準備逃出集中營,一是索爾四處找尋拉比(猶太老師)幫男孩舉行正統葬禮。
電影裡,觀眾透過索爾腳步/眼睛,看見集中營狀況,身強力壯的猶太男性與女性被選為工作隊一員,衣服背面劃上大大的「X」符號,他們只有「編號」沒有名字,他們在德軍眼中不是「人類」,而是一組又一組隨時可被替換的工具(工作隊員與那群被「集體」送往毒氣室的受難者並無不同);工作隊員長時間擔任「清潔工作」,面對堆積如山的屍體,日久終至麻痺(屠殺變得「日常化」);片中受難者遺體皆以「背景」方式呈現,鏡頭無意捕捉受難者的臉孔樣貌(除了那名男孩),用以表示二戰集中營受難者身分常被視為一個「整體」而非單一「個體」;不同於夥伴們念茲在茲的都是逃亡的可能性,索爾更在乎的是無名男孩的葬禮,他的行動或許看來毫無意義,卻是索爾心靈的救贖之道;看過那樣多的死亡,聽過那樣悽厲恐懼的呼救聲(影片開場,集中營毒氣室一幕相當震撼人心),索爾的靈魂早被污染,永遠無法獲得寧靜(無論是否能夠逃過死亡威脅),男孩屍體之於索爾,即是他失去的所有一切,他的親人他的同胞他的家園。

電影裡,工作隊夥伴質疑索爾對男孩屍體的付出,他們問索爾:「他(男孩)是你的誰?你為何執意要幫他辦一場葬禮?你為了死人選擇犧牲活著的人對嗎?」,集中營夥伴的提問,也是導演對銀幕外觀眾的提問,你們(觀眾)認同索爾的行動嗎?為陌生男孩舉辦葬禮的意義到底在哪?活下去難道不是更重要的事情?

「他(男孩)是你的誰?」是一道有意思的題目。
如果男孩是索爾的兒子,那麼索爾的行動是否就可以被理解與接受?
如果男孩不是索爾的兒子,他的堅持是否就該被質疑與否定?
為何是不是索爾的親生骨肉如此重要?為何替一名陌生男孩舉行葬禮是不合時宜之事?或說,為了自身的「生」,而忽略(漠視)他人的「死」,只能是唯一選項?
索爾在亂世中執意幫男孩舉行正統葬禮,訴說他對「生命/死亡」的尊重,每一個人(無論是親人或是陌生人),都很重要;導演藉索爾的行動提點銀幕外的觀眾,不要將死亡簡化成一組數字或事件,唯有學會尊重死亡,我們(人類社會)才有可能從過往的歷史悲劇中學到教訓,進而懂著「生」的可貴;反之,當人們只顧著「自己的生」而罔顧他人的死,那麼同樣悲劇,只怕會一再重複發生。

接著看《索爾之子》丟出的另一道題目:「為了死去的人犧牲活著的人性命,值得嗎?」。
這個題目換個方式問:「為了生存而遺忘死者(歷史),值得嗎?」
您覺得呢?

匈牙利導演László Nemes首部劇情長片《索爾之子》,通篇瀰漫無奈感受,直到結局一幕,索爾臉上綻放的笑容,帶出極其溫柔又極其傷感的反差力量;《索爾之子》不是一部讓我邊看邊哭的作品,卻是一部觸動我心的作品;飾演索爾的Géza Röhrig,沉默寡言又堅毅不撓的銀幕形象,讓索爾一角有著牽動人心的高度說服力。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