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莉莉,一直都在。

「有時候我真擔心你會掉進畫中的沼澤。」葛蕾塔。
「妳無需擔心,因為沼澤存在我心中。」埃恩納。

《王者之聲》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新作《丹麥女孩》,敘述20年代知名風景畫家埃恩納在人物肖像畫家妻子葛蕾塔的陪伴,挖掘出隱藏在他靈魂深處的真我:「莉莉」。
《丹麥女孩》影片分成兩條支線進行,一是聚焦在主角埃恩納從否定與壓抑本性到勇敢做自己的過程,他先是遊走在對妻子的愛與歉意之間,到後來明白如果不讓自己成為「完全/完整」的女人,她的生命將永遠有所欠缺與遺憾;《丹麥女孩》讓觀眾看見莉莉如何從隱性地位(鏡像中的反射/沼澤隱喻),逐漸取代埃恩納,成為顯性人物,影片前半段,埃恩納穿上女裝是要「扮演」莉莉,影片後半段則翻轉成莉莉穿上男裝是為「扮演」埃恩納,或許,埃恩納從來都只是假扮的角色,他的存在只是種武裝與防備,不讓真正的自己遭受社會的排擠與欺負?亦或者,埃恩納與莉莉不該被視為兩個人,每個人的內在都同時存在陽性與陰性兩樣性格,只是在成長過程,逐漸被教導(規劃)成壁壘分明的陽剛與陰柔兩種面貌?
《丹麥女孩》另一條故事支線聚焦在葛蕾塔面對丈夫外貌性情轉變,既是驚嘆也是驚訝,既想要接納(因為愛)卻也排斥(因為愛)的矛盾心情,她的思緒糾葛且紛亂,不斷自問:我愛的是埃恩納,那麼我就不愛莉莉嗎?愛一個人只能接受他在自己心中的模樣,或者該要接受伴侶真正的模樣?
我喜歡《丹麥女孩》劇本細膩呈現埃恩納與莉莉在不同階段的心境轉變,喜歡他們面對很多很多的難關,依然對彼此不離不棄,依然在愛的驅使與包容中,無私地為對方付出關懷和善意。

《丹麥女孩》的劇情比我想像的還要「單純」,影片有點到不同的「性別議題」,可惜礙於片長限制,並無做出更有意思的討論,例如埃恩納兒時玩伴漢斯對他/她(埃恩特/莉莉)的愛,是否只是單純的「因為他(莉莉)很漂亮」(異性戀觀點),而沒有絲毫的同性愛戀成份?(漢斯和葛蕾特的愛情故事,讓我有著「欲蓋彌彰」的奇怪感受......)
戀上莉莉的年輕男孩亨里克(Ben Whishaw飾演)與葛蕾塔的處境頗為相近,他們愛的都是「埃恩納」而非「莉莉」,莉莉說亨里克跟他只是朋友關係,因為亨里克是「同性戀者」(喜歡男性),那麼喜歡埃恩納的葛蕾塔是否為「異性戀者」?葛蕾特說她第一次吻埃恩納時:「好像在吻自己」,葛蕾特當初深受埃恩納吸引,或可解釋葛蕾塔比較容易被「陰柔氣質的男性」吸引(異性戀),也或許,葛蕾特其實喜歡著女性(葛蕾特看見隱藏在埃恩納靈魂中的「莉莉」),只是如同丈夫般,被社會保守觀念所約束,只能隱匿自身的同性戀傾向?
至於埃恩納,若說他認定莉莉才是真正的「自我」,那麼埃恩納也就不該被視為「同性戀」,她只是一個生錯身體的女性,唯有割除男性性象徵才能讓她「成為完完全全的自己」,莉莉是女性,她戀上亨里克與漢斯,因為她始終是個被打壓的「異性戀者」(跨性別者的無奈)。

「我穿上什麼並不重要,我一入睡就會進入莉莉的夢境中。」莉莉。

看完《丹麥女孩》,我跑票了!!
今年奧斯卡男主角入圍作品中,看了其中四部影片,本想說《神鬼獵人》的李奧納多如此拼命,應該給獎鼓勵,直到看完《丹麥女孩》,完全被飾演埃恩納的Eddie Redmayne所打動,完美捕捉埃恩納/莉莉的纖細與脆弱,從外貌到肢體語言都有說服力,而且裸戲毫不扭捏,表現出專業演員該有的敬業精神,《丹麥女孩》有幕莉莉為安撫精神瀕臨崩潰的葛蕾特,特地換回男裝(埃恩納)的模樣,Eddie的演出真有讓我產生:「銀幕上的埃恩納,其實是個女扮男裝的女性啊」的錯覺;Eddie Redmayne的表演有層次有奇觀,我不確定奧斯卡是否願意讓他蟬聯影帝獎,只想說《丹麥女孩》單看Eddie Redmayne的精湛演出就值回票價了。

「我何其有幸能擁有這樣的愛。」莉莉。

更何況《丹麥女孩》有另一個演技強度旗鼓相當的表演者:飾演葛蕾塔的Alicia Vikander。
Alicia Vikander這幾年快速竄起,從《皇家風流史》到《人造意識》到《紳士密令》再到《丹麥女孩》,類型豐富而多元,表現搶眼而穩定;我非常喜歡葛蕾塔這個角色,太令人心碎心疼又叫人欣賞佩服,我很喜歡葛蕾塔那句:「就讓它飛吧」(圍巾),訴說她對情人/丈夫/好友/夥伴埃恩納/莉莉的愛如此寬大,寧願放手讓他/她飛,也不要緊緊抓在手中,扼殺他/她的可能性。
今年奧斯卡女配角獎競爭有點激烈,每個演員都繳出極具存在感的精采演出,除了《驚爆焦點》的Rachel McAdams外(演出相對平淡),誰得獎都好,哈哈。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