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你Carol-如果特芮絲是男性,這個故事還成立嗎??
這部『因為愛你(Carol)』與『不存在的房間(Room)』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樣是由小說改編、同樣得到各大影展的好評、女主角的演技也同樣成為影片的焦點。但是它們之間不同的是,『Room 』是以令人驚訝不忍的奇特情節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這部『Carol』可能是以導演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與原著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聲望讓大家產生敬意。
導演陶德海恩斯長期以來的作品都顯示了他對同性戀者的關注與同理,如1991年的『Poison』、1995年的『Safe』、還有2002年的 『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其中都有男性女性面對同性戀問題的主題,而『遠離天堂』以及他在2011年為HBO拍攝的影集『幻世浮生Mildred pirece』,更顯示了他對掌握1950年代左右美國時代背景與社會氣氛的強大功力。
我之前沒有看過這位導演的作品,查過資料才知道為何『Carol』這部影片可以獲得廣大期待與好評,本片1950年代的背景以及女同性戀者在社會不公平體制下的掙扎,由這位以獨立製片精神著稱的導演來拍攝,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而原著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作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21~1995),則是美國驚悚懸疑犯罪小說的女性代表作家。我曾經讀過她的短篇故事『Woodrow Wilson's Necktie』,敘述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十八歲男孩,在蠟像館內殺了三名員工的故事,短短3000字左右的短文,看得我毛骨悚然,不僅場景動作描繪栩栩如生、對男孩的病態證明自我存在心理、以及社會輕忽一個精神病殺人犯的形成過程,都有十分精準扼要的分析(光讀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另外閱讀她最著名的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時,更是讓我坐立難安,一直到要看到結局才能鬆一口氣。
這位女性作家能在以男性作家為主流的美國犯罪小說文學領域中殺出一片天地,可見她的才華、不凡與勇於挑戰體制。而她以自身女同性戀者的心路歷程為創作背景的『鹽的代價』,大概也首創了以女同性戀者為主角的公路文學與美好結局。這個體制壓抑下的女同性戀者故事,就成了『Carol』這部電影的主幹。
故事情節簡單說來就是一個紐約上層社會貴婦卡蘿(Carol,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與一個自食其力的文青女孩特芮絲(Therese,魯妮瑪拉ROONEY MARA飾)間的戀情,雖然電影將片名取為Carol ,不過故事中比較多呈現特芮絲的觀點。主題除了不容於當時社會的女同性戀愛情外,也牽涉到階級貧富差距、女性受男性主導社會體制的桎梏等等。
影片中忠實重現1950年代美國社會的質感是很值得敬佩的,這一點從片頭那場地鐵站前的跟拍就可以一窺導演對場景細節的重視。影片從特芮絲在車窗裡的回憶開始,倒敘她與卡蘿在百貨公司內的相識、歷經了一切紛擾(包括特芮絲在火車上凝視窗外的哭泣、她們開車往西的旅程、卡蘿獨自飛回紐約切斷兩人來往、艾比對特芮絲情敵兼照護者的同車同行等)後、最後回到卡蘿在車窗裡瞥見特芮絲的身影,將故事首尾連接起來。在雨中車窗內外的人物影像與心境轉折,成了這部片一個很令人難忘的印記。
當然影片最大的焦點還是在兩位女主角的演技上,魯妮瑪拉那場在火車上屈辱難過的哭戲、以及凱特布蘭琪那場放棄女兒監護權、對著前夫說出「我們不是醜惡的人」那場哽咽戲,精彩度實在難分軒輊。不過以角色討喜度與新鮮感來說,我個人覺得魯妮瑪拉可能是略勝一籌的。
但是這部影片雖然讓我有很大的敬意,也是一部非常有誠意的大師用心之作,可惜的是我個人並沒有太受這個故事感動,觀影過後的影片後座力也沒有很強大。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了半天,終於明白,對我來說,這部片的角色設計與主題說服力都並不是很夠的。
兩位女主角雖然演技出色,可是在銀幕上怎麼看就是沒有那種生死愛戀的化學反應,她們之間的愛情與情慾就是沒辦法讓我產生同理心。這一點與同樣是講女同性戀者故事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相差很多,我看『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時,為片中女主角阿黛兒的情傷感動得一塌糊塗,不知道哭濕了多少紙巾,那部片將愛情中必須面對的難題做了非常生活化且細微的描述。而本片則令人感覺是一個不那麼真實的故事。
我想之所以『Carol』這個故事感動不了我,有很大的一個因素是故事的主題不單單是女同志間的愛情,還牽涉到社會階級差異,我們不知道特芮絲被卡蘿吸引,其中因社會階級落差產生的眩目感佔有多少比例。但關於這一點片中又以太過美好的方式給化解了(特芮絲成為中產階級的一份子,卡蘿也成為必須工作的階級,兩人之間的社會階級距離拉近了),我們沒有看到她們兩人間互相吸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個人對於導演安排卡蘿認識特芮絲之後的言行舉止充滿了挑逗味道的表演方式也很不解。)
當然有可能她們之間互相吸引的東西就是不需要解釋的「愛」,但這就陷入這個故事背景設計上會削弱「女同志戀情受社會排斥」主題力量的盲點。
我們不妨想想,如果這個故事中的特芮絲不是個女性,而是一個年輕男子呢?這個故事的劇情是不是可以完全一樣的講述下去呢?
我個人覺得是可以的。
因為故事中卡蘿正在處於離婚爭取女兒監護權的狀態中,她就算是與男性發生親密關係,也是一個負面的社會觀感來源、同樣可以成為她先生搜集證據打壓她的利器。那麼這個故事與「社會體制打壓女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勇於承認自己的內心性向、為了愛可以犧牲一切」的主題,似乎關聯性就不是那麼強大了。
另外影片中關於她們一路西行的旅程,讓我想起宮澤理會主演的『紙之月』(該片敘述一個中產階級中年職業婦女與年輕窮大學生間的外遇戀情,片中也有許多關於那位大學生因宮澤理會而接觸豪華生活的描述)。我個人覺得這些刻劃階級差距、還有強調卡蘿母性的劇情枝節,都削弱了影片關於「為女同志發聲」主題的力量。
當然,因為我畢竟不是女同性戀者,沒辦法真正體會她們在現有社會體制下的苦悶。對我個人來說,女同性戀就是人類戀情的一種,如果劇情中主角所受的桎梏其實對男性女性都通用的話,為什麼只因為角色是女性,就要特別受到大眾同情青睞呢?
我想這也是我比較喜歡『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原因,它講的是深刻觀察到的真實愛情,只不過主角是女同性戀者。而不是以女同性戀者為主角,講述一個仍是戲劇化不真實的戀情。
這就是本片給我的感覺,主題被「社會階級差異」以及「粗淺母性描述」分散的劇情,只因為角色是女同性戀者而受到過度青睞,不過當然這不損我對本片原著編導以及演員們的敬意。看電影的感覺是很主觀的,如果您很喜歡這部影片,還請包涵。^_^
PS.關於導演陶德海吉斯所拍攝的HBO迷你影集『幻世浮生Mildred pirece』的劇情介紹,請參考:
http://maggiehsu272829.pixnet.net/blog/post/35212393
PS.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短篇故事Woodrow Wilson's Necktie原文請參考:
http://english-e-reader.net/onlinereader/woodrow-wilson-tie-patricia-highsmith/
這個學生搞笑版短片雖然很粗糙,不過還是可以讓您對故事有個快速了解,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MAOZT38I
IMDb:7.4(台灣影迷給的分數應該會高很多)
MyScore:8.0(適合兩位女主角的影迷)
(1-10分,7分以上可以一看,8分以上值得進戲院觀賞,8.5分以上不看可惜,9分以上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