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愛,上了癮》:慢半拍的戀人吶。
「妳到底怎麼了?妳怎麼能做所有這些事?」霍頓。
「簡單!有些是因為我犯傻,但有些我以為是愛,不論好壞,那都是我的選擇,我也不會為我過去做的事道歉,不對你,不也對任何人,你怎麼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我,那麼不留情面,你以為自己是誰,你這該死的混球。」愛莉莎。
「妳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考慮你的感受?隨你怎麼想,行吧?我唯一在乎的就是你怎麼看我。」
「我不知道現在對妳的想法。」
「為什麼?因為我和別人做了點愛?」
「做了點愛?」
「是的,霍頓,僅此而已,做了點愛。大多都是在高中幹的傻事,你高中沒做過愛嗎?!」
「典型的高中性交和同時被兩個混蛋幹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玩了妳。」
「不是!是我玩了他們!我是敢於嘗試的女人,天啊!也許你很早就知道你要走的路,就像A點到B點,可我不像你,我一出生就沒有人生地圖,所以我什麼都試,直到我們,就是你和我在一起,突然我心滿意足了,現在你感到安慰了嗎?你是我一直尋找的人,是我人生拼圖中缺少的那一塊。我很抱歉我讓你相信你是我交往過的唯一男人,我應該更誠實的,但我沒有,因為我以為那樣做你會知道你對我很特殊,即使我無數次地告訴你,你有多完美,你也無法理解。霍頓,對不起。」
愛莉莎試著抱住霍頓。霍頓將她推開說:「別這樣。」
愛莉莎:「你是想告訴我,即使我和紐約半數的女人上床你都沒問題,卻對我十年前和乳臭未乾的小伙子上床有著該死的不滿嗎?你到底是怎麼回事?」
霍頓:「我希望我們能做到,但我們無法做到。」
愛莉莎:「做到什麼?」
霍頓:「像一對”正常”的情侶。」
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導/編/演的《愛,上了癮》好可愛喔。
電影敘述漫畫家霍頓(Holden)愛上女同志愛莉莎(Alyssa),兩人經過長時間相處,決定走在一起,然而霍頓的夥伴班奇(Banky)對愛莉莎懷有敵意,而霍頓面對愛莉莎豐富的過往情史有著無法釋懷的疙瘩,混著友情與愛情與工作夥伴與生活伴侶的複雜關係,霍頓該如何解套?
《愛,上了癮》的劇本峰迴路轉,影片先從性別議題切入,女同志有沒有可能愛上男生?異性和同性戀之間有沒有模糊地帶?男同志漫畫家為讓漫畫銷量更好,在讀者面前裝Man裝酷,到底是受害者、投機者、天生的演員或是太擅於適應環境?
接著從「族群」觀點切入,愛莉莎和霍頓決定交往後,各自面對友人的「歧視」,異性戀朋友覺得霍頓和愛莉莎的交往不「正常」,同志朋友也覺得愛莉莎「背叛」她的族群;原來只要身處社會團體,標籤就永遠無法被撕掉,每一個團體都有一張標籤,而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身上全都貼滿各式各樣的隱形標記!
《愛,上了癮》還從大男人異性戀角度切入,霍頓跟愛莉莎交往一直以:「我是她第一個男人自居」,直到發現愛莉莎不只跟女生交往過,也跟多位男性交往過,兩人關係瞬間掉入冰點。
霍頓友人說:「男人在性問題上總想相信自己是該死的馬可波羅,好像只有他們開發到新領土。」(處女情結);有趣的是,霍頓無法接受愛莉莎經驗豐富的過往(男性自尊受到打擊,女生怎麼可以比男生經驗更豐富),後來為要解決他和愛莉莎和班奇之間的心結,竟丟出一個奇妙的選擇題,乍看很顛覆很具有包容性,實際卻是換湯不換藥,依然是典型的異性戀男性思維,大男人要在經驗上與女性相符才能心態平衡、異性戀以為只要付出肉體就能對同志表現他的大度?哈,對霍頓來說,友情與愛情的維持,到底是出於「愛」或是出於自我滿足(安慰)呢?
「我愛你,我也會永遠愛你,但我不是你的妓女。」愛莉莎。
《愛,上了癮》劇情從中間段開始大暴走,透過沉默鮑伯(Silent Bob)的「開示」和電影動人(傷感卻也釋懷)的結局告訴觀眾:想要和愛人一起走在愛情路上大不易,有時對方走太快而你走太慢,有時你走太急而對方跟不上,如果調整步伐依然無法如願並肩同行,長久下來只會彼此拖累,埋怨四起,然後你/妳們終於明白,一段關係要想圓滿,不是只有愛與不愛這樣簡單問題,更多的是時機、彼此心境的相似度與成熟度的差異。
我喜歡《愛,上了癮》,因為它一邊戳破人的虛偽與雙重標準,一邊又讓我們看見在友情與愛情與生活路上跌跌撞撞的霍頓的體悟與成長。
既然看了《愛,上了癮》,乾脆把導演處女作《瘋狂店員》也給重溫一下,多年過去,電影依舊精彩,那些聽來沒啥營養的垃圾話,就是會迸出些火花,讓觀眾思考我們之所以會陷入動彈不得的生活泥沼,到底是運氣不好還是因為從來沒有放膽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緣故(怪天怪地就不怪自己),《瘋狂店員》裡有很多魯蛇,卻一點都不討人厭,因為這些角色都還年輕,對於生活的種種一切,有著尚未定型的可能性,有點像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給我的感覺,青春無敵,所有的強說愁真的就是強說愁,要等他們邁入四十關卡,才會真正感受到生命厚重的擔子。
另外,《瘋狂店員》的主角丹提和健身教練的對話裡有出現愛莉莎瓊斯這個名字,所以《瘋狂店員》和《愛,上了癮》其實是同一個時空的不同角色電影?想來也是,畢竟沉默鮑伯也有出現在《愛,上了癮》,而且他在這兩部影片都擔任「開示員」,都在關鍵時刻點出主角的盲點,讓他們得以從不同角度回看自己的不足。
補充:
接連在Netflix看了《亂世佳人》和《奇愛博士》,我寫下簡短感想:「以前的人拍電影,比較有創意有膽試敢突破,現在的電影似乎都少了些什麼。」,接著觀賞凱文史密斯的《愛,上了癮》(1997年)和《瘋狂店員》(1994年),又修正原有想法;不同世代的電影人與電影環境,因著媒材不同時代氛圍不同思惟不同,而讓電影語言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亂世佳人》和《瘋狂店員》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影片身處時代的樣貌,《亂世佳人》讓觀眾看見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風光與大張旗鼓,《瘋狂店員》讓觀眾看見只要有一台攝影機一顆有話想說的腦袋和一群熱愛電影的人,就能拍出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這兩部影片雖有製作規模的偌大差異,但仔細一想,《亂世佳人》結尾,郝思嘉說出經典台詞:「明天又是另外一天!」,展現郝思嘉不被險惡困境擊倒的樂觀與積極,不也跟《瘋狂店員》片中老是把錯怪罪到他人身上的丹提,終於在影片尾聲下定決心積極處理與面對被他搞得一團亂的生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
想來,每個世代的電影人只是用不同的鏡頭語言與角色,道出一個又一個相異卻又精神互通的作品吧。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