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最後一堂課》- 那就10月17日吧!
《最後一堂課 La dernière leçon》(2015)|法
「你當然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離去,但你並沒有權利強迫我們眼睜睜看你殺死自己。」
無雷影評
《最後一堂課》是歐陸再度挑戰敏感議題的小成本作品大集中一小撮,而敏感議題最重立場確立,正反兩方皆有各式各樣的角色代表,不得偏頗也不得妖魔化,
劇情拿捏不可過張喧賓奪主,卻也不能一昧濫情拖泥帶水。
當年老後,行動不便、記憶退化、面皮老皺、氣若游絲,我們享受的「C'est la vie」歐陸風情恐怕也不復存在,此時的你若能決定自己的死期,是否願意放下一切到未知的另一世界,又或者其實從未有下一個起點,只是一切終止,捨下所有歸於虛無?
電影的主題是如此清楚明瞭,一開門便踏入家人面對生死抉擇的徬徨無措,以最看重個人權益的歐洲立場來說,或許答案早已昭然若揭,目的也不過是想藉由這個機會讓世人們接觸那敏感的禁忌,或許死亡這回事也可以如人們隨心所欲,而非靜靜等待以恐懼和悲傷迎接。
縱有值得發揮的議題作骨架,《最後一堂課》在起步時雖平穩且引人入勝,卻在後半段陷入尷尬的倦怠期,似乎導演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替自己的角色收尾,有些爭吵和有些糾結,他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處置,唯一剩下的只有那套自我腦補,用自己美輪美奐的內心小劇場建構起自認最好的歸處。劇情開始脫軌,突然間又跑出每個歐洲人都會有一個的銀髮真愛,而為了體現對種族的「無偏見」美觀,只要是黑人都活像是個人間天使,只是那天使比較恐怖一點,因為會一直說服你早死早超生,不過偶爾會講根本不好笑的笑話來表現「我們都很開明很敢聊」,又或是穿著老媽送的洋裝然後脫掉高跟鞋赤腳慢跑,一滴大汗不留躺在草皮好不暢快,回家也不洗澡換衣隔天又和老媽摟摟抱抱。
芭斯卡導演非常努力地呈現自由無框架的健康社會觀感,然而過度的設計和安排卻反而呈現矯揉造作的逆刻板印象,只要是黑人都很善良熱情、每個女人也都能獨立自主且大膽露乳頭,但卻反而在無意間展露自己對男性的固有印象,孔武有力或陽光健康是她的期待,煩躁憤怒暴力傾向則是她的恐懼,接著為了營造美妙的畫面感和情節,開始自亂陣腳劇情停擺,說好聽點是情感豐富,說難聽點觀眾已經開始抖腳看錶。
但相對的,一直刻意營造某種健康意象的她,在畫面感的處理非常非常非常出色,我相信她內心絕對有著詩人的氣質,有著她身為女演員獨特的快速入戲法,能在某個分鏡便帶出隱含的饒富趣味。常有一種照片或繪畫,會讓人們看了後眼睛緊盯久久無法分離,若以我記憶深刻的例子來說,透納所繪『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便是非常具有故事探索趣味的平面作品。那樣的作品沒有過去,卻有無限的歷史與記憶;那樣的作品沒有後續,卻有澎湃的想像與感情。
《最後一堂課》中的芭絲卡,將許多分鏡設計得宛如是日舞影展的展出短片,各自帶著豐富的探索趣味性,各自渲染觀眾無法逃避的情緒。例如報廢的老車、停擺的大笨鐘、玄關壁櫥裡的硬幣堆,甚至是過去與現代互相交叉的回憶畫面、主角內心恐懼的投射夢境等等,畫面感之強稍稍彌補後半段劇情的蹣跚節奏,讓觀眾重複徘徊在瞬間入戲又瞬間出戲的冰火兩極之中。
然而不論是《妮娜的抉擇》(Nena)也好,還是本片也好,都帶給我們對人生謝幕的方式無盡想像,或許當我們經歷過一趟饒有遺憾卻也臻豐富的人生旅程後,最後離開舞台時該是下台一鞠躬或是跌跤滾落,都還算是我們人生的其中一塊拼圖吧?是吧?是吧。
也只有當手上剩下真正最後一塊拼圖時,才會讓放手這件事成為完美的句點,並看清我們獨有的人生圖案。在那之前,我們都還是得試著撿起缺漏的那幾塊。
維多莉亞:「你可以表現出軟弱的一面,這就是年老,當人老的時候便會變得脆弱,你必須學會接受。否則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我了斷。」
瑪德蓮:「那可是我的夢想。」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