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奇蹟》:為什麼飛鷹艾迪能成功一圓奧運夢?

n.jpg

《飛躍奇蹟》(Eddie the Eagle)是熱血感人的電影,當電影最後泰隆艾格頓飾演傳奇的跳台滑雪運動員麥可愛德華茲(Eddie "The Eagle" Edwards,又叫飛鷹艾迪愛德華茲)在1988年加拿大冬季奧運的90公尺高台一躍而下的畫面,觀影的腎上腺素隨之起舞,即使你知道他會平安落地,但在未落地的一瞬間,已激動的想為劇中的艾迪鼓掌,感動的淚水也會不禁落下。

03.jpg

可是這90公尺前平安落地的每一步,電影裡的艾迪都走得很艱辛,並不僥倖。他像瘋子一樣,非得達到目的,即使跳台運動是極度危險的運動,他依舊想成就實現自己從小懷抱的奧運夢想。

電影完全改編艾迪愛德華茲的故事,艾迪本人看完電影表示,自己會成為這部電影的粉絲,但電影的內容大概只有5%是真實的,不過他不討厭電影的改編。即使只有5%,艾迪也表示,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時,會感到真實度更高,為什麼呢?因為劇中強調的奧運精神和艾迪實踐夢想的毅力是真實存在著。

電影一開始,幼小的艾迪就訓練自己在水裡憋氣,想成為一個奧運選手,然後從小就設定目標,只要是奧運相關的項目,他都想練習,只是沒有太多天分,就如同父親、朋友所說的,「不是那塊料。」受盡嘲笑的艾迪,始終沒有放棄,他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那就是跳台滑雪,僅管英國奧委會擔心他出糗,百般阻礙他的參賽資格,但他不死心,終於在資格賽中拿到參賽奧運比賽權,即使是最後一名,即使每次比賽都是最後一名,但他是當時成為英國跳台滑雪的紀錄保持人卻是不爭的事實。

0.jpg

電影劇情的「刻意」安排,讓艾迪的故事更勵志感人?

電影刻意設計不少劇情,突顯艾迪要參與奧運的機會像是天方夜譚。從小膝蓋不好要戴矯正器、身形笨拙和真正的運動選手相去太多等設計,用不少喜劇的方式表演;在製造阻力和對立上,也刻意安排「反派」的角色,像英國奧委會、挪威代表隊、英國代表隊部分欺負艾迪的成員等,雖然劇情鑿痕很深,不過電影或許一開始就設定是商業電影、娛樂電影,所以選擇以通俗戲劇的手法來呈現這個有點「瘋狂」的故事,演員選角也找來帥哥泰隆艾格頓戴上復古有點滑稽的遠視眼鏡扮拙。

001.jpg

電影刻意設計還塑造了另一個虛構人物要角,由「金剛狼」休傑克曼飾演艾迪的教練布朗森皮瑞,因為這個角色,使得艾迪的勵志有對照,因為這個角色,使得《飛躍奇蹟》的勵志故事,不顯單調。

電影以艾迪不要命式的瘋狂行為,引出布朗森皮瑞重拾跳台滑雪運動的熱誠,沒有艾迪就沒有布朗森的浪子回頭,同樣,沒有布朗森的啟蒙訓練,艾迪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抓到訣竅,拿到奧運的參賽權。艾迪完成了自己從小的夢想,布朗森也重新站回體育圈,讓他的曾對他失望透頂的教練改觀,彌補過去的師徒情。

014.jpg

艾迪投「機」取巧嗎?

真實世界的艾迪在奧運上,未來應該是絕響了,為了比賽的水準為由,1990年奧會重新修訂了跳台滑雪的規則。在艾迪參賽前,這項運動52年從未更改過參賽標準,只能說當時艾迪對奧運各項比賽的規則門檻有深入研究,掌握時機,但敢去報名這項運動,不怕摔不怕死,膽子夠大。

不過真實的艾迪並非沒有滑雪運動背景,只是他一開始並非專攻跳台滑雪,會轉攻跳台滑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訓練開銷是一個大問題(體育選手的訓練費用和出國比賽費用往往是選手無法參賽的因素,電影中看到的英國奧委會拚命找廠商贊助,艾迪花光父母的積蓄,現實中不少體育選手就常面臨經費拮据的困境)。艾迪當時已身無分文,跳台滑雪的訓練費用比較便宜,所以他改練跳台滑雪,他曾為了省錢找地方住,還住過精神病院。

05.jpg

要證明別人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艾迪能成功的關鍵是……

背後有一個偉大的母親:艾迪的母親絕對是他的頭號粉絲。從小艾迪的母親就拿一個小盒子送給他,鼓勵他裝進這個奧運夢想,拿到獎牌就放到這盒子裡,但這盒子後來從小到大,裝滿的是艾迪摔破的眼鏡。艾迪的母親一直鼓勵他,在他一度要放下奧運夢時,母親仍然相信他能完成,即使家中的經濟一再被艾迪拖垮,母親仍拿私房錢供給他。艾迪的父親僅管扮黑臉,每次都想把艾迪拉回現實面,但劇中他是也有些刀子口豆腐心,氣歸氣,也有點默默支持他心中這個不成材的兒子,所以當艾迪辦到時,他以兒子為榮。

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人對自己的能力要清楚,也要懂得自己的優點和專長,艾迪對於自己的運動能力有一定的程度了解,所以他研究奧運比賽的規則,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的運動項目,他設定不是一定要去拿金牌,他只求能進入奧運會比賽,於是找了在他認清自己能力可以辦到的項目,那就是跳台滑雪。

找到最好最能互補的教練: 劇中艾迪找到布朗森,看中的是自己所欠缺的天賦和技巧,他需要的就是像布朗森這樣的天才來指導他,布朗森知道艾迪不怕摔膽子大,這是一般挑戰90公尺級所需要的膽識,於是兩人互相鼓舞的訓練,布朗森在艾迪身上也找到他過去所欠缺的運動家精神及紀律,有了互補,訓練就更有默契,自然達到的成效更好。

製造機會更要把握機會:艾迪很清楚,外在的環境是一直變的,如果他放棄1988年的奧運,再等4年就一定會有機會圓夢,甚至有更好成績嗎?艾迪原本就設定要取得代表權,他要的是參賽的機會,如果拿到又不去參賽,那有何意義,對他的人生而言,只是逃避的藉口,於是他抱著即使在奧運殿堂是最後一名,那又如何,至少他要做到對自己設定的目標和夢想的承諾。

004.jpg

運動家的精神是什麼?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要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成功有時是結果論,但過程的努力和付出更是重點,運動員值得喝采的是拿到獎牌的甜美,但如果沒有拿牌,並不代表就是完全失敗,至少先問是否努力過。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當初舉辦奧運所提倡的奧運精神即是「奧運最重要的不是拿牌,而是參與。」艾迪似乎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

012.jpg

電影中,金牌選手「芬蘭飛人」馬帝在最後90公尺高台的電梯裡雖然短暫與艾迪對話,卻也是劇中重要的對話,他將自己與艾迪比喻成時鐘裡的1與11,兩個長得很像的數字,從從順時針方向來看,距離是遙遠,但從逆時針方向來看,卻相距不遠,意思是說,雖然兩人實力懸殊,但只要能夠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和發揮自己最好的實力最夠了,這就是運動家的精神。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