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漢Ben-Hur 2016—復仇王子救贖路~~重拍經典絕對需要膽識
我於2010年前看過的大銀幕電影實在不多,不過,其中有兩部老電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一齣是1939年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另一片則是1959年的《賓漢Ben-Hur》。
兩部片的共同特色是皆由名著改編、片長超過3小時與絕對經典的史詩巨作!到現在我還能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看到當年觀影時受到視覺震撼與全心感動的我,因此在影廳看到新《賓漢Ben-Hur》預告時簡直無法眨眼,這般經由電影連結歲月河流中不同時光的自己是多麼讓人著迷的moment。
重拍經典絕對要有膽識,重拍經典也有與時俱進的意義,我相信導演提默‧貝克曼比托夫 Timur Bekmambetov與製作團隊重拍《賓漢》是對前作的緬懷與致敬,2016年版《賓漢》有超越前作的長處,也有其不足之處,但不論IMDb或Rotten Tomatoes給予此片多少負評或低分成績,我在觀影後,心中對它是抱持肯定的。
肯定的理由之一是編劇基思·克拉克Keith R. Clarke和約翰·雷利 John Ridley再改編的劇本有許多情節優於1959年,為了說明此點,以下會先敘述2016年版本劇情,之後再與1959年版本做對照。(《賓漢》尚有1907年及1925年兩個黑白片版本)
故事線橫亙西元25年--西元33年等八年期間。
耶路撒冷的猶太族王子猶大·賓漢Judah Ben-Hur(傑克·休斯頓Jack Huston)有一父親收養的義兄馬薩拉Messala(托比·凱貝爾Toby Kebbell),兩人一起成長情同手足。一次,賓漢和馬薩拉騎馬競賽時不慎摔傷,賓漢母親對馬薩拉不太諒解並慫恿女兒蒂爾扎Tirzah(Sofia Black-D'Elia飾演)刻意疏遠,馬薩拉頓感寄人籬下的失志,故決定告別賓漢家族前往羅馬為本國皇帝效命。賓漢寄給馬薩拉的信如石沉大海,他在此期間則娶了賢妻以斯帖Esther(娜莎莉·波尼亞蒂Nazanin Boniadi)。
三年倏忽而過,由於羅馬帝國專制且剝奪人民自由,耶路撒冷出現一群猶太族「奮銳黨」到處挑戰反抗羅馬軍人,賓漢救了其中一名反抗軍並安置於家中養傷。此時,在戰場上立了戰功成為軍官的馬薩拉,風光返回耶路撒冷,擔當捍衛當地治安大任。
馬薩拉商求賓漢以王子之姿勸退反抗軍,心中持和平理念的賓漢同意,卻還是無法達到馬薩拉的全數要求。正值兩人關係緊張時刻,住於家中的「奮銳黨」反抗軍趁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皮魯·艾斯貝克Pilou Asbæk)遊行時突然射箭謀殺,此舉撕裂馬薩拉與賓漢情誼,讓毫不知情的賓漢家族成員付出慘痛代價:猶大·賓漢上戰船當奴隸,母親妹妹釘上十字架。
賓漢帶著仇恨在戰船上過了五年後,因希臘攻打羅馬的海上戰事而死裡逃生,又因懂馬且醫治馬匹而被非洲族裔富商伊德勒姆(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收留。為了澆熄心中復仇火焰,重回耶路撒冷的賓漢聽從Ilderim之計,以賽馬競技向馬薩拉宣戰。
【1959年版本與2016年版本之異同】
一、動作場面浩大,牽動人心
1959年版《賓漢》曾獲第32屆奧斯卡共11項大獎,此電影給我的視覺衝擊就是「大」:羅馬建築物壯麗雄偉、船隻碩大、羅馬軍隊龐大、出現的人物數量大、海戰場面大、戰馬車比賽盛大…當年沒有電腦特效,動輒幾千或萬餘多人的壯觀場景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2016年《賓漢》的浩大場面也不惶多讓,當然這其中有些特效要拜現代科技之賜。海戰部分,個人認為呈現出比前作更震撼寫實的效果,當作戰指揮官「船艦是你的身體、鼓聲是你的心跳」的聲音在戰奴間迴響、當希臘人跳上羅馬船潑下滾燙瀝青、當希臘船衝撞羅馬船後碰擊出海面一片片火光…使人完全屏氣凝神。
而戰馬車競技場面的逼真度亦與1959年不相上下,宏偉競技場裡數以萬計觀看的人群沸沸揚揚、每隊配備四匹駿馬的八組戰馬車待命,當總督丟下手帕開賽後,也展開為得勝利不擇手段的人性大作戰,揚起的黃塵土如煙霧瀰漫難以直視前方,橢圓型賽場中選手、戰馬車、駿馬齊飛,血腥暴力指數越升越高,使人不忍卒睹。
總之,兩個版本的動作場面毫無冷場,情感氛圍掌控極佳,一直牽引著觀者的心。
二、劇本的變換更迭
(一)耶穌基督
眾所皆知,電影《賓漢 Ben-Hur》改編自盧‧華萊士Lew Wallace其1880年原著《賓漢:基督的故事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算是宗教影片,主旨在於勸善、原諒與救贖。
1959年版以賓漢的故事為主軸,開場雖敘述了耶穌的誕生,但成人耶穌出現時僅以背影或未顯現臉部的肢體動作來表現,連釘於十字架時也以遠影方式處理,歌頌耶穌基督聖德的方式較幽微間接。
2016年版雖仍以賓漢故事為主,但開場不久耶穌Jesus(羅德林哥·桑特羅Rodrigo Santoro)就以木匠之子的身分出現,他與賓漢面對面交談,教導賓漢換向思考「愛你的敵人」;賓漢被縛於木架即將送往戰船當奴隸前拿水給他喝;之後在市集傳道、與信徒們濟弱扶傾;最後被羅馬軍抓走釘上十字架。劇中耶穌均以正面示人,算是重要角色。此版宣揚基督教義不遺餘力,宗教意味濃厚。
至於這樣的改變好或不好就見仁見智了,我本身沒有預設立場,耶穌的選角頗佳有說服力,但還是覺得宗教風格稍稍淡薄些較好。
(二)猶大·賓漢與馬薩拉
原有手足之情的賓漢與馬薩拉為何會干戈相向,1959年版本與2016年版本兩人的反目成仇過程描述可就大不同了。
1959年版本沒有講述賓漢與馬薩拉的成長背景,僅知兩人是好友,一見面就是馬薩拉回到耶路撒冷擔任指揮官之時,馬薩拉要求賓漢約束族人惹事動亂之舉,賓漢則直陳羅馬軍隊應退出給予猶太人自由,後來因賓漢不願背叛族人與馬薩拉產生歧異,於是馬薩拉銜恨在心,以「丟擲屋瓦陷害總督」羅織賓漢謀殺之罪。
2016年版本則讓馬薩拉從小被賓漢父親收養,兩人是感情緊密的義兄弟。後來因賓漢騎馬受傷一事分道揚鑣,又因躲於賓漢家的「奮銳黨」反抗軍圖謀殺害總督而決裂,這個過程裡,兩人因立場不同而引發衝突點,馬薩拉心裡也充滿兩難抉擇的痛苦與掙扎,多番輾轉才使馬薩拉對賓漢家族痛下絕命撒手鐧。這樣的情節無疑比前作來得細膩與合乎人性,鋪陳反對黨謀殺一線替代屋瓦砸人也合理得多。
談一下演員,預告片看到賓漢由傑克·休斯頓飾演時頗訝異,這位男星的作品我看過不少(《海濱帝國》、《里斯本夜車 》、《愛情沒有終點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 》),幾乎都是斯文深情形象,少見陽剛氣息,在此齣影片有了別於以往的角色挑戰,也有突出表現,是頗具標竿的轉型。
(三)猶大·賓漢的家人
當賓漢被抓去當戰船奴隸,賓漢母親與妹妹這條支線的發展欠佳。
1959年版本,這兩位賓漢的親人是下放黑牢,後來得了痲瘋病,再因耶穌的救贖而重新擁有健康。2016年版本竟是馬薩拉的副官為了替他減輕罪惡而未將此母女釘於十字架,兩人被關於秘密監牢且得了痲瘋病。然後此副官又去通報回歸耶路撒冷的賓漢,最後母女也因耶穌之死降下大雨而重獲新生。老實說,這段劇情缺乏邏輯曖昧不明啊。若是馬薩拉下令讓此母女免死會更好一些,之後接續大團員也較能言之成理。
另外,賓漢之妻以斯帖單獨前往羅馬軍營,勸退馬薩拉莫與賓漢同場競技,其行為也是諸多矛盾。其一、以斯帖是戰奴之妻,哪能隨意進入羅馬軍營,又以何立場跟指揮官說東道西;其二、戰奴之妻與夫同罪,馬薩拉卻沒有拘捕她;以斯帖平日與耶穌一起活動,馬薩拉竟從不知曉。賓漢家族被毀、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以斯帖前後兩次都能置身事外也算奇事。
(四)「奮銳黨」反抗軍
2016年版本新增這條支線非常出色。
西元一世紀,羅馬帝國興盛,耶路撒冷每個人民都須謙卑服侍羅馬皇帝,更不容異族有異議。1959年版本對此強權帝國欺壓異族的行徑沒有太多著墨,猶太民族也沒有具體反抗浪潮,這些不足則由2016年版「奮銳黨」反抗軍給彌補了。
為了建造競技場,羅馬國竟挖走猶太人祖先的墓碑,此一滅祖惡行激發了猶太反抗軍的力量,見機作亂搗毀羅馬軍隊的行動並牽引出謀殺總督支線。看過許多猶太民族被欺負的影片,鮮見此民族起身反抗,本片算是佳例。
(五)重生的戰船奴隸
1959年版本中,賓漢當了戰船奴隸三年後遇到一位對他另眼相看的作戰指揮官,在海戰中賓漢救了此羅馬軍官並成為他的義子,後來賓漢告別義父,返回耶路撒冷途中遇見一位愛馬也喜好馬車競技的阿拉伯酋長,末段此酋長支持賓漢以戰馬競技打敗馬薩拉挫其銳氣,而羅馬義父一線則不了了之。
2016年版本去除指揮官義父支線,將義父和阿拉伯酋長合而為非洲族裔富商伊德勒姆一人,而賓漢是靠智慧與運氣在海戰中脫逃與存活,此改編更合情理。畢竟羅馬軍官成為義父實在太夢幻,也失去賓漢一定要以戰馬競技決勝負的必要性(因為有錢有地位可以復仇的方式多更多)。
(六)結局
1959年版本結局是馬薩拉在比賽中受重傷等待截肢,卻因為要告訴賓漢其母親與妹妹得了痲瘋病以顯示賓漢尚未贏此比賽,最後馬薩拉因拖延過久死亡。馬薩拉臨死前仍未悔改,安排死亡合乎情理。賓漢、以斯帖則與母親、妹妹團員於自宅。
2016年版本結局是馬薩拉在比賽中受重傷並截肢,賓漢受耶穌感化而決定放下心中仇恨。於是,賓漢、以斯帖與母親、妹妹皆與馬薩拉重修於好,眾人歡欣團員一片和樂。
照理說,前段既已塑造馬薩拉是個仍具善念的人,結局要如此完美也不是不可行,但這個美好結局因沒有仔細布局與經營而來得太快速太倉促,不免顯得假面。老實說,我也被這個完美結局給驚嚇到,相信一些負評也是由此而來。
綜上而論,2016年版改編後優缺點都有,而故事勇於突破經典還頗具條理,個人認為優點多一些囉。
【紛亂時代中的哲思辯證】
2016年版本讓我欣賞與肯定的理由之二是跳脫非善即惡的二分法,劇中貫穿了深刻的思維論辯,在此做點淺論。
一、自由與奴役
賓漢是猶太族的王子,本身是錦衣玉食的貴族,他是個善良溫和的人,反對暴力,更反對以暴制暴,所以一方面他會全心救助「奮銳黨」傷者,另一方面也會斥責他們帶來動亂不安。
但以「奮銳黨」成員而言,賓漢根本養尊處優、不知人間疾苦,他哪能體認貧困又被奴役的痛苦,他哪能感受「不自由,毋寧死」的悲憤。對反抗軍而言,活著如果失去自由且任人宰割糟蹋,還算是人嗎?所以要勇敢對抗來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待賓漢成了戰奴,往事景象在腦中迴盪,此刻完全能理解「奮銳黨」反抗所為何來,更能體悟失去自由又受人奴役的椎心之痛了。原來,忽略奴役的事實無法帶來平等,在豪宅內的優渥生活也不是真自由;不為信念與真理奮鬥,就無法開啟和平之門。
二、種族主義、文明與野蠻
「奮銳黨」成員養傷時,賓漢詰問他「沒有與羅馬人相處過,何以認為羅馬人都是壞人」,這樣的問題具反思的力道,也帶出了種族主義與偏見的議題。
馬薩拉的祖父曾對抗羅馬而被釘於十字架,他是個出身低的羅馬男孩,後來雖被賓漢父親收養受到良好撫育,心中仍覺不如貴族猶大·賓漢,他力爭上游想擺脫低賤平民枷鎖故而從軍。
羅馬軍隊征戰各地,以顯示自己是世界的君王帝國。馬薩拉從軍後參與多場戰爭,感受到戰爭的殘暴與血腥,但被洗腦「以戰爭消滅他族才能建立繁榮、文明與安定的國家」而全力以赴。
以種族意識來決定誰生誰死,以戰爭的暴力來獲得安定,這到底算是文明還是野蠻?
三、上帝是否存在
以斯帖說了句「上帝是正直的,我們也要行正直之道」,賓漢質問「真的有上帝嗎,那麼,祂怎能容許世界存有不公不義,讓世界存有苦難?」
這句問話沒有直接解答,卻在劇中演繹出來了。上帝給人類擁有選擇的自由,人類則要為自己的選擇權概括承受後果。
四、復仇與寬恕
「仇恨使人活下去,給人力量」,賓漢靠著這股力量熬了五年終於復仇,但是,當他看到馬薩拉被馬踐踏後的殘破之軀心中仍有不忍,也無喜悅之情。
賓漢受耶穌釘於十字架時所言「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而感動,「耶穌的聲音拿走他手中的劍」,賓漢終於遠離仇恨、憤怒,寬恕了馬薩拉。黑馬與白馬的對立在此落幕。
賓漢的選擇,讓自己不再恐懼;他的選擇,也讓自己獲得心靈救贖,走向重生之路。
順道一提,當年看過《亂世佳人》後還讀了原著與買了DVD珍藏,如果,《亂世佳人》也能重拍或是重新上映那就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