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森林》:走不出的森林。
「自然之浩大,總能忠實地反映在我真摯而脆弱的靈魂裡。」
知名鋼琴家揭露一樁關說案,導致先生與兒子遭槍擊身亡,傷心欲絕的她在母親的陪伴下走入森林,逃避外界紛擾聲音,並試著拾回心碎的靈魂.....。
《德 布西森林》主要演員只有兩位(母親和女兒),以及一座與她們共處的森林,傷心的女兒(鋼琴家)即傷心的森林,森林即自然,被獵捕的梅花鹿、斷裂的神木、土 地的過度開發、山老鼠的橫行等,對照的是現實生活裡層出不窮的疏忽(漠視)、暴力與傷害,一如鋼琴家的忙於工作與疏於照顧孩子感受、丈夫的貪婪、以及兒子 的無辜牽連受害等;電影裡,鋼琴家的母親擅長辨識哪些野生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則有毒性,那是傳承自奶奶的智慧,而她把同樣經驗傳遞給女兒,祖母、母親、女兒 三人,便有生命綿延之意,也在闡述人要懂著(學習)和自然相處,才能「活下去」,自然的受害與死亡與我們(人類)的受害與死亡,息息相關;鋼琴家說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作品以自然聲音為創作靈感,她在走入森林後才能體會德布西作品意義,訴說城市生活的吵嚷,讓她(包括她的丈夫和長年生活在都市的人們) 遺忘人類與自然如此貼近的事實,走入自然,其實也就是找回自己心底的聲音。
《德 布西森林》從受傷的靈魂講到受傷的土地,從靈魂的療癒講到土地的療癒。劇本架構看來沒什麼問題,差不多就是《看見台灣》碰上《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然 而電影看的我煩躁,倒不是演員不好,陸弈靜的表演依然穩定,桂綸鎂也有表現出角色的失魂狀態,影片配樂和攝影也具水準,可是......《德布西森林》夜 戲多到我想翻臉,銀幕上黑麻麻一片,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影子在晃啊動啊,或許導演希望觀眾能更注意到聲音的存在(聆聽自然的聲音),但就算注意到聲音又 如何?對電影(以及觀眾的投入程度)到底是加分或扣分,或許可以再多想一下。
(底下會提到關鍵劇情喔)
再 者,「旅程的終點,從放下的那一刻開始。走進來,找到自己,走出去,你會不一樣」《德布西森林》電影預告擺上這幾句話,嗯,我可以理解導演想藉鋼琴家的 「個人」故事延伸討論環保/環境議題,但整部電影之於我仍是太過於意義不明,太耽溺於某一種氛圍中而不可自拔,老實說,看完電影,我都不確定鋼琴家是否有 撫平她內心的傷痛,她進入森林是為逃避丈夫和兒子的死亡事實,結果進了森林,竟連母親都被毒蛇咬傷過世,三個家人的死亡都與她有著直接或間接關係,這樣的心結該怎麼解?總不能因為鋼琴家在山林小屋外仰天吶喊就代表「找到情緒的出口了」或者幻想亡母擁抱著自己說:「過去了,都過去了」,就代表過去了,都過去了吧!更糟糕的是,鋼琴家母親死前那句:「誰都不能相信,我們回不去了」的控訴,我到電影結束前都沒想透箇中意義。
而《德布西森林》尾聲那顆長時間補抓鋼琴家「曖昧多層次表情變化」鏡頭,看的我莫名其妙,那到底是代表鋼琴家看開了?想通了?還是瘋了?又或者,我其實被電影預告(還有海報)上的文字給引導到錯誤方向?事實上《德布西森林》不是一部關於「走出去,你會不一樣」的作品,而是關於一輩子只能被偌大愧咎感吞噬(擺脫不掉)的電影。《德布西森林》開場,鋼琴家做了個夢,她在雜草叢生的林間找尋失去(逝去)的孩子,電影結尾,她依然深陷在雜草叢生的林間,她並沒有解脫(也不想解脫),反而是試著把坐在漆黑戲院裡的我們,一塊拉進那深邃的林間,為著我們各自的罪懺悔。
《德布西森林》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太賣弄氣氛、簡化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懂著利用場景和環境來強化主角心境的變化(《德布西森林》的夜戲散落在影片不同段落,事實上,假如電影前半場都是夜戲,接著在某個關鍵時刻/戲劇性轉折後,影片突然都以日景為主,我反而會比較喜歡),而角色心境從「困」到「開」的過程也沒能獲得有效解決;觀賞電影過程,我一度覺得《德布西森林》若是拍成鬼片,應該會很有趣,要不就是桂綸鎂的心魔喚來山野間出沒的鬼怪(《紅衣小女孩》來著,哈),要不就是電影最後解密,發現桂綸鎂始終是自己一個人在深山遊盪,那個陪在她身旁、保護著她的母親,早在多年前去世,母親,不過是桂綸鎂的思念,或可解釋成母親以另一種方式前來幫助女兒走出她的生命低潮云云。
唉,看完《德布西森林》,只能感嘆的說,今年到目前為止(10月底),依然等不到一部厲害(看完會讓我想要跟朋友推薦)的台灣電影。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