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記憶與落空期待。



(拍寫,底下會提及關鍵情節,請斟酌閱讀)

觀賞《攻殼機動隊》前已經打過「預防針」,即使影片視效看的人眼花撩亂、畫面盡量貼近動畫版本、動作場面也努力求多求視覺驚奇,但真人版《攻殼機動隊》依舊看的我失望與失落;原以為真人版只是將動畫版討論的議題給說的更「白話」些,意外劇情更動幅度頗大(我只看過劇場版第一集,所以只能就第一集跟真人版做比較與討論),動畫版敘述「突變的電腦程式追求生存權」,真人版則是「勢力龐大的財團奪取年輕人性命將他們變成武器」,從電腦/無生命體(人類認定)與人類的戰爭,變成年輕人與成人、低下階層與上流階層的戰爭,關於「生命/肉體/意識」的討論就少了點想像空間。

接著《攻殼機動隊》給了少校一個「身分」(少女/青年/革命家)、給了觀眾一個「遷怒」的對象(弱勢V.S無良企業家)、並在片末藉少校之口說出:「我們緊抓住記憶,以為可以賦予我們人格,但我們行為才能賦予我們人格。」,這段話聽來有些矛盾,少校之所以會變成武器,正是因為她的沒有「記憶」(容易被控制),殘存記憶為少校帶來改變,才有後續的身分追尋,否定記憶與行動間的關係,也就否定少校行動的可貴(記憶的影響)
再 者,動畫版裡的垃圾車大叔因為被「植入」假記憶才會心甘情願幫忙「傀儡師」工作(大叔將虛構記憶視為真實),這個設定雖被真人版保留下來,但編劇又將動畫 版裡的垃圾車大叔和殺手結合成一個人,一邊保留「大叔被清洗掉記憶」的哏,一邊又讓我們看到他遭受控制(身不由己),成為「九世」的傀儡,嗯...,假如九世可以直接操控大叔行為,植入虛構記憶這件事不就一點意義都沒有嗎?動 畫版關於「記憶與性格」的討論之所以迷人,在於劇情提及人的行為(性格)受制於記憶(即便是虛構的記憶),記憶可以讓人行善也可以叫人行惡,記憶之於人的 關係是曖昧且無法被輕易拆解,反觀真人版的「我們行為才能賦予我們人格。」,給予觀眾一個「明確答案」,限縮觀眾反覆思辨咀嚼的可能性。




此 外,人類為追求「更便利」生活將自己改造成「半人半機械」到底是好或壞(科技發展到了極致會有怎樣的結局),動畫版同樣沒有說死,真人版則伴隨著少校的台 詞:「捍衛正義就是我存在的意義」,擁抱她的「生化電子身軀」,擁抱了科技。(諷刺的是,沒有變成生化人之前的少校/素子,本來是反抗科技過度發展的 啊......)

看完《攻殼機動隊》,覺得本片的缺點在於它努力解釋一些不太重要的情節,例如巴特的電子眼由來,或許編劇是想多表現點少校與巴特的曖昧情感,可惜效果不彰,動畫版從巴特在船上看見少校裸體的心動與撇頭(電影有保留這一幕,但處理的很呆板)以 及他對少校的全心付出(幫助少校脫離政府掌控),便讓觀眾清楚感受到兩人關係的深厚,反觀真人版,始終對巴特與少校間惺惺相惜的情誼感受不深;看完《攻殼 機動隊》,覺得本片的缺點在於應該好好討論(發揮)的議題被重重提起輕輕放下,靈魂是什麼、記憶是什麼、擁有意識就代表擁有靈魂嗎、沒有肉體的意識可以有 怎樣的發展、科技發展到極致會變成什麼模樣等等,真人版都無力提出更有意思(且更粗糙)的見解。




《攻殼機動隊》不僅劇本無法打動我、感情戲無法打動我(不喜歡少校和母親相認的親情大戲、也對九世和少校互喊對方名字毫無感覺)、Rupert Sanders導演呆板的場面調度也讓娛樂性打了折扣,視效努力做到極致(浮誇),但我就是進不了影片營造的情境中,無法好好享受電影的分秒,想來,或許 是我對動畫版的「記憶與期待」,影響了我對真人版的感受(也許在沒有動畫版的前提下,或許評價會比現在好一些?),記憶和喜好與性格,一直有著深厚的連動 關係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