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牠》長大,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把「I」改成「E」,然後只專注在那些陽光、青春、美好的部分,這部《牠》活脫就是80年代《E.T.》那類闔家觀賞的溫馨冒險片,觀眾絕對可以在這群小主角們身上看到熟悉的身影,回憶起兒時的純真快樂,然後嘴上泛起無邊的笑意。
然後再被可怕的屍水血海沖了個滿臉,提醒你童年的逝去,或著在你頭上也是砸下一桶血水,告訴你一切都不過只是一場美夢,該覺醒囉。
或著說,該「長大」了。
而「長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頭每隔27年就在德利小鎮肆虐,以「小丑」外型登場嚇人、擅長化身獵物心中恐懼的魔物,與其說「牠」真的是令人看到心中害怕的東西,不如說牠象徵的正好就是故事中這群小主角們的「成年禮」,是一個跟童年告別的成長故事。當然,成年人內心中當然也會有害怕的事物或許這位「跳舞小丑」也跑去逗弄其他成年人玩耍,但故事既然只專注於描寫小朋友的心理,那創作者想要給大家看到的面向當然就是呈現年輕人身處青黃不接的青澀煩惱(抑或其他更可怕、更淒慘、更不足為外人道的陰暗),或著至少只想要探討這個時間點,至於27年後的故事,又是另一種層面了。
雖然原著本身的能量豐沛,但也不是說有好的原著,就能夠拍出好的電影。否則的話,前面那部活生生血淋淋的《黑塔》就是最棒的例子,更何況作者還是同一位呢。
導演生涯只拍過一部還不錯的《母侵》,Andy Muschietti沒有打算只把《牠》拍成一部單純只讓小丑惡靈出來嚇人的空虛電影,這次的改編成功的重點,除了將美好的80年代氛圍完美重現,更重要的是流暢明快、簡潔俐落的敘事節奏,時而詼諧、時而熱血,就連恐怖詭異的氣氛都掌握得極佳。雖說主角群有高達七八位之多,但都不含糊的盡量交代了每一位的心理困境。就算少數因為篇幅關係刪減到只餘淡淡的暗示,但那股「我想要把故事完整說好」的誠意和企圖心的確躍然於螢幕之外,打破了一般恐怖片劇情故事薄弱空虛的印象,精緻紮實直逼《厲陰宅》,前陣子洗刷首集汙名的《安娜貝爾:造孽》即便力圖振作,遇到《牠》的高質感,依然瞠乎其後。
長大很難嗎?不就是隨著時間流逝,一歲一歲的年華老去而已嗎?
但是當你回首過往,其實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不論你自認為有多麼失敗,就像是片中的「魯蛇俱樂部」一樣,但要成就今天的你,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一定也克服了許多「小丑」設下的阻礙,憑藉著自己的力量,或著借助親友的扶持,雖然可能不像電影一般的戲劇性或轟烈,但你依舊拾起了身邊的球棒,努力地將幻化在你眼前,揮之不去的小丑爆打一頓,然後,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可是小丑不會死。「牠」永遠都還在。所以你必須隨時都準備好「牠」的再次到來。
那麼,「牠」到底是什麼?
撇除原著中約略提及的超自然來歷,「牠」當然是代表主角群的心魔,即便某些煩惱實在是單純的可愛又可笑,但當時的我們不就是這樣?想擺脫父母的控制與過剩的期待、擔憂兄長會因為自己搞丟了紙船而生氣、逼迫自己面對不願意做的事情……當然故事為了戲劇性得選擇更具衝擊力和充滿死亡陰影的事件來表現,因此也多了拒絕接受胞弟死亡的現實、父母死於大火等。儼然是這群少男眼中「女神」般存在的Beverly則展現了同年齡女生往往比男生更成熟的一面,當然她的處境或許也是最悲慘的一位,當別人還在擔憂無法滿足父親期待的時候,她已經在煩惱如何在鬼父的魔爪下求生了。但她展現出來的勇氣和堅強卻也是令人動容。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她還是能夠笑著對同樣受到霸凌的邊緣人少年們伸出援手。而比較特別的是,她的恐懼意象和《魔女嘉麗》實在相似,不免覺得這是否是Steven King自己的一種刻板印象。
除了恐懼,其實「牠」也都會在各種「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出現。比方說,霸凌事件發生的當下、對於霸凌事件冷漠處理的大人。這個「牠」根本就是集合世間一切黑暗的化身。
至於能夠打破黑暗的是什麼?
以故事來說,就是小朋友之間純真的感情吧。
雖然原著小說中在下水道中還有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衝擊劇情,但其實刪掉了也不會影響想要表達的東西。
那如果輸了呢?你就「漂浮」了。看起來雖然「自由」,但卻面無表情,了無生趣,彷彿失去靈魂一般的飄浮在空中,隨波逐流,然後,成為了你本來最討厭的那種大人。
至於27年後,這些小朋友長大了,不再純真了之後,究竟又會遇到什麼可怕的事情和夢靨呢?度過了升上國中的暑假,就已經算是真的「長大」了嗎?還是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得面對「長大」的挑戰呢?每一天的到來就像是戰戰兢兢地打開面前的嶄新禮物盒,不曉得會不會跳出一隻小丑笑著揍你一拳。12歲有12歲的煩惱,22歲有22歲的煩惱,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煩惱和恐懼。
比方說,或許未來的小丑會拿著帳單追著你跑之類的。
祝大家長大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