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鹿之死》:最合理殘忍的選擇是?



「最合理殘忍的選擇,是殺死一個小孩。」

知名心臟外科醫師史蒂芬擁有完美家庭,妻子安娜是眼科醫生,大女兒金與小兒子鮑伯,外貌姣好課業表現出色,史蒂芬一家是人生勝利組的完美典範,直到史蒂芬負責執刀的手術發生疏失,造成男子強納森死亡,為彌補愧咎感,史蒂芬固定與強納森兒子馬丁見面,給予馬丁欠缺的父愛,然而馬丁並不領情,詛咒史蒂芬妻兒全部死光光.....。

喜歡Yorgos Lanthimos導演的新作《聖鹿之死》,打造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異」世界。《聖鹿之死》跟《單身動物園》一樣,都拋出難解的道德題(逼問觀眾,如果你/妳是劇中角色,你/妳會怎麼抉擇),並一層一層剝開人類社會的假面具,看到每個人內在最殘忍自私的一面。

(底下有雷,請斟酌閱讀)




《聖鹿之死》之於我是黑色喜劇,即便影片節奏慢的可以,但荒謬喜感依然不斷自畫面中漫出來,我邊看電影邊想,怎麼都沒人笑?史蒂芬一家人相處時,過度強調優雅禮貌,說是文明,不如說是表面功夫做足,大夥內心打什麼鬼主意可一點都瞧不出端倪;此外,史蒂芬的妻兒遭受馬丁「詛咒」,馬丁要求史蒂芬親自挑選一個人(妻子或兒女)作為祭品(一命換一命),如果不從,史蒂芬的妻兒將一個接一個死於怪病,史蒂芬一開始不相信馬丁所言,直到兒女相繼癱瘓厭食,才知事態嚴重;神祕詛咒與死亡陰影當然不好笑,然而當史蒂芬妻兒認知到:「父親/丈夫根本無力與未知力量對抗」時,他們的心境全部有了變化,原本跟母親比較親近的孩子,忽然都變得比較愛父親,其中,大女兒金淚眼婆娑地跟父親說:「殺死我吧,這樣我可以拯救母親和弟弟的性命,我的生命是你給我的,所以由你來取走我性命再適合不過。」,金的話語如果放在其他電影,大概是最賺人熱淚的時刻,但放在《聖鹿之死》中,再諷刺不過,明明前一秒才爬出家門想逃命,下一秒又能換一副嘴臉假裝自己情操偉大。

同樣的,鮑伯沒有發病前,說他不想剪短頭髮、想跟母親看齊當名眼科醫生,發病後,不但自行把頭髮剪短(父親喜歡的樣子),並且跟父親說,其實我想跟父親一樣當心臟科醫生,我之前說想當眼科醫生只是怕母親傷心難過而已(年幼孩子其實很清楚知道巴結誰比較有用);或者,「關鍵」的家庭會議召開前,安娜刻意跟丈夫說:「我要穿你(史蒂芬)最喜歡的那件黑色禮服喔」;為能活下去,每個人都表現出自己最乖巧(自私)的一面,不禁想到一個老笑話,森林中遇到熊怎麼辦?夥伴A對夥伴B說:只要我能跑的比你快就好了;想來,這才是人性中最真實的模樣?一如安娜建議丈夫殺死其中一名孩子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反正小孩再生就有,顛覆我們對母愛的想像;很殘忍很卑劣,.....還是有點好笑?




《聖鹿之死》的荒謬不只表現在人的求生本能,也講人性的膽小與矛盾,當兒女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時,史蒂芬特地去學校拜訪老師,想要依據成績高低挑選一個「值得活下去的孩子」,這一幕有夠酸(酸到我眼淚都想掉下來),聰明的孩子比笨小孩更值得活下去、更有「投資價值」?唯有面對棘手難解的道德題,才越能看出(彰顯)一個人真正的本質(例如無法根除的歧視與階級意識);此外,史蒂芬問老師:假如只能選一個人,你喜歡金還是鮑伯多一點?以及片尾史蒂芬採用「盲選」方式殺人,不管是問老師喜歡哪個孩子多一些或盲選殺人,看似點出史蒂芬內心的掙扎與難捨,但那是否也暗諷史蒂芬的不願承擔責任?一個勇敢的人,會獨自扛起責任,而一個沒有肩膀的人,則會用「公平」(但其實是卸掉自身壓力,把決定權交給「他人或命運」)的手段,讓所有人一起分擔史蒂芬的過錯;卸責,也是電影一個有趣的議題,史蒂芬跟安娜說,強納森之死要怪罪麻醉師,根本不關外科醫師的事,而麻醉師也跟安娜說,強納森之死根本不關麻醉師的事,外科醫師才要付全責;為求事業發展順遂,不負責任並撇清所有過失關係,這是在社會上生存的必要手段與技能。

我不確定這樣公不公平,但這是我想像中最接近正義的樣子。」

沒有愛,沒有信賴,只有卑劣人性,《聖鹿之死》讓觀眾看見史蒂芬一家的狼狽、看見人人為己的私心(別忘了麻醉師對安娜的「勒索」,只要有機會就想佔一下便宜的貪婪),也讓觀眾看到馬丁的狠毒,馬丁在片中說了一個故事,他說父親死後,有人說他吃義大利麵時,用叉子把麵條捲成一團吃掉的模樣,像極自己的父親,馬丁說等他長大後,才發現每個人吃義大利麵的方式都一樣,他並沒有比較特別;這則故事暗示馬丁並不比其他人更好更高尚(我們最後都長成一樣的人),史蒂芬卑劣,馬丁也不遑多讓,一開始馬丁想要湊合史蒂芬和自己母親在一起,圖的是「擁有一個父親」(但不惜破壞史蒂芬的家庭),史蒂芬刻意迴避馬丁後,金與鮑伯才開始發病(嫉妒與仇恨的巨大力量),我以為《聖鹿之死》最恐怖的設定在於馬丁其實不知道誰才是真正害死父親的兇手(有可能是史蒂芬、麻醉師,也有可能父親確實已經病入膏肓),他選擇纏上史蒂芬,一是怨恨醫療過失對馬丁一家(受害者)的影響,但真正的加害者卻可能不受法律制裁(醫院壓下糾紛,低下階層的人去哪投訴?),一是馬丁嫉妒史蒂芬擁有完美的人生與家庭,破壞一個完美(且高高在上)的家庭,其實更痛快,不是嘛?




那麼正義該是什麼模樣?史蒂芬一家付出慘痛代價,就是正義?安娜曾問過馬丁:「犯錯的明明是史蒂芬,為何要其他人付出代價?」,對馬丁來說,史蒂芬的手術失誤(馬丁認定),不也是由馬丁母子付出代價?我們或可說,史蒂芬妻兒的發病是馬丁想要史蒂芬體會失去家人的苦痛,但我同時也在想,一個男性(史蒂芬)無論是有罪或無罪,都擁有掌控他人(馬丁父親)與妻兒(女性與沒有權勢的孩子)生死的權力,而這份權力,除來自顯赫的社會地位外,甚至是經由馬丁(低下階層)所賦予,不覺得這個設定格外諷刺與貼近現實人生嗎?

《聖鹿之死》拍的精采,節奏拿捏出色(但對部分觀眾來說或許會覺得太過緩慢吧),劇本曖昧又挑釁又衝突又飽滿,演員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飾演史蒂芬的Colin Farrell和飾演安娜的Nicole Kidman,兩人合作完《聖鹿之死》接著又在《魅惑》碰頭(前者男性強壓女性,後者女性強壓男性),我喜歡兩人表演的張力,也喜歡「全身麻醉」的性愛遊戲,老早暗示安娜一角在床上在家庭的弱勢地位;我也喜歡飾演大女兒金的Raffey Cassidy,《明日世界》小小女機器人,外貌愈發亮眼,演技越發成熟啊;飾演馬丁的Barry Keoghan,今年暑假檔的《敦克爾克大行動》,讓我注意到這名年輕演員(更早的《暴亂夜》也有不錯表現),接著在《聖鹿之死》氣場大爆發,無論是動或靜,都有展現馬丁的陰沈與威脅感,而且,我覺得Barry Keoghan的銀幕氣質跟《正義聯盟》的閃電俠Ezra Miller有點相似哩;最後小提一下,飾演馬丁母親的是《獨領風騷》的Alicia Silverstone,明明年紀比Nicole Kidman小快10歲,怎麼扮相反而更顯老氣呢?!(好啦,太亮眼裝扮也不適合這個角色定位)

補充:
《聖鹿之死》的故事原型出自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作品「伊菲革涅亞在奧里斯」(金的論文題目),關於驕傲自大的阿伽門農國王惹怒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為平息女神怨氣,國王聽從祭司所言,打算獻祭長女伊菲革涅亞,伊菲革涅亞一開始不從,但為民族利益只好走上斷頭台,卻在劊子手刀落一刻,消失於斷頭台上,改由一頭公鹿取代她的位置。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