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密】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微雷)
Dunkirk用了一種很奇妙的手法說故事。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篇幅,呈現了時空、地域、角色網路大幅跳躍的故事線。最後像小籠包的收口,褶子的軌跡如彩虹般流暢,並在一個施力點完美地扭合在一起。
敦克爾克「大行動」這個名字翻得有點多了。雖然不這樣翻可能不易宣傳,但回顧本片的著墨,Dunkirk本身是一個集合名詞。不是地名,不是行動代號,而是所有參與其中的族群。每個人,都應該被記得。
有些演員出現的比較頻繁,但敘事角度上沒有所謂的主角。透過他們,我們能看見的是,各用一個角色代表背後經歷相近的「一群人」。本片令人佩服的精緻之一在於,有時候,僅僅四五句對白,或一個屈身、回眸,便能道出角色們累積的故事,理解他們行為的邏輯。
導演的疊疊樂平衡得很輕巧。身為一個常被搬上大螢幕的二戰一部份,沒有那麼多的槍林彈雨,也沒有正面交鋒的高強度活動,甚至在氣氛上抑制得沒那麼危機四伏。僅僅是無止無盡的等待;抱著希望絕望地等待;恬不知恥、苟延殘喘地等待;繃著交感神經,每多撐一秒,都可稱之為獲勝的等待。
在這樣尷尬的氣氛中,就拿捏在一個尖尖上,不落入任何一個個人的情緒,或主觀立場,連對敵國的敵對意識都很克制,但又身歷其境、感同身受。或許是敦克爾克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奇妙的樞紐。本片在不提及前因與後續效應之下,只專注在本事件的成就,盡可能地公允、平實,講述Dunkirk的參與者。令人五體投地。
=== 人資觀點 (雷點+20)===
如果「撤退」是一則任務,那麼該如何執行這場專案?
本片中,可以看見許多在資源有限下,臨時變通的方案。包括貨車搭建成的船塢、大船出不去換小船來;船沉了,再找一艘棄船等漲潮。甚或搭著傷兵的便車,換得一條回家的希望。這些舉措都可以看見團隊合作的默契,與當責的作為。傑克威爾許所提出的4E+1P人才中,的其中一個E果斷力,也顯現在上中下游的決策中。筆者並非歷史考究者,而是就本片所展現的訊息進行呼應。
- 當閃電劈向困窘的敦克爾克海灘,最高層壯士斷腕地進行撤退。明知道拋棄的資源對捉襟見肘的經濟多麼珍貴,但即刻定調唯有「人」才是能夠真正產生價值的要素。
- 海軍司令官抵達後面色凝重,也知道任務艱困。觀察出問題的癥結,便採用替代措施向本土求援。印象深刻的一幕亦包括,現場的陸軍表達出對漲潮計算的無知,海軍僅輕描淡寫一句「還好你不是海軍」,隨即專注於任務的進行。糾正或怪罪,對當下的情勢都毫無幫助。
- 術業有專攻。陸軍發現碼頭傾倒,由基層自發地將貨車聯結起來。展現出「我還能做什麼」的思維。
- 飛官的油箱故障後,即刻做了一個標記,作為返航油量參考點。當然地面上有人質疑空軍究竟去哪了,但最後返航油量參考線終究為了飛行員心中更重要的目標,而僅僅列為參考。
- 儘管可能是較有爭議的一點,但小兵目擊另一名小兵準備抬起擔架,兩人眼神一交換,便明白此刻的合作,能夠獲得的共同Benifit,也是相當難得的敏感度與默契。
- 最令人感動的莫過於,受到徵招的私人船艇前往戰區的踴躍,以及國內對敗將的包容。
此外,諾蘭導演的故事裡也沒有遺忘同理「怯懦」。不論是魚雷攻擊的生還者、偽裝的逃兵、還是義憤填膺找人怪罪的意見領袖,各種爭議舉措,都出自於本我與自我的拉鋸,為心理的不安,尋覓一個出口。既可被理解,也可被接納。故在這些情境下,都有人站出來理解怯懦的人。同理,比怪罪更有力量。
這場全國目標一致的專案,在螢幕裡,不同的時間軸上,透過各自的分工,預約了後來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