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馬影展]《傘上:遍地開花》:詳實而清晰的紀錄片

傘上:遍地開花

2014年初台灣發生了由學生帶領佔據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無獨有偶,該年底的香港,也為了爭取真普選而發動了佔領中環的公民抗命運動,史稱『雨傘革命』。兩場運動都在各自的國家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儘管後者遭到警察清場而以失敗告終。革命結束後,關於『雨傘革命』的紀錄片也陸續問世,2016年,紀錄片《亂世備忘》(Yellowing, 2016)便以此為題,並入圍當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今年,我們又看見了另外一部雨傘革命的紀錄片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這一部作品是《傘上:遍地開花》(Umbrella Diaries: The First Umbrella, 2018)。

傘上:遍地開花

《傘上:遍地開花》顧名思義便是以這場革命成形到事件發生的前期為主要記錄的歷程,電影由導演梁思眾率領團隊近距離跟拍紀錄,彷如戰地記者深入前線般,因此觀看這部電影會有親臨現場的感覺,不但會熱血沸騰,看到學生和參與群眾遭到武力攻擊時,甚至會有痛心疾首的難過。

 

四年來,陸陸續續有關於雨傘革命的紀錄片出現,深入現場近距離跟拍的影像剪輯也不在少數,但是我認為《傘上:遍地開花》值得細細觀賞,值得入圍的特點在於這部紀錄片的仔細和條理。電影很仔細地將雨傘革命的緣由交代給觀眾,讓不是香港本地的觀眾,也能夠深入理解這場運動的導火線和訴求,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觀眾因為了解事情緣由,評斷這場運動的合理性,因為理解產生了共鳴,不讓外部觀眾被排除在電影所記錄的事件之外。

傘上:遍地開花

本片同時將許多不同立場的團隊所持有的觀點記錄在內,更可貴的是,影片作者並未將他所抱持的信念加諸在影片中,客觀地將每個團隊的思維放在電影當中,由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如何將公民素養帶到中學校園裡,又社會如何接納這群學生的理念並支持所帶起的運動,又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為首帶起的和平佔中運動為何在進場時造成部分公民離場,當然,也有想要爭取普選但是反對佔中的團體,港人如何在警察開始行動時更加團結。說起來,這場革命目標雖然很明確,但是構成卻相當複雜,組織也相當多樣,導演和他的團隊的思路卻極其清晰,有條不紊的梳理事件的前因後果和旁生歧出的枝節,令人敬佩。

傘上:遍地開花

身為台灣人,觀賞這部電影的時候,雖然事件遠在天涯,卻近在咫尺的感覺,四年過去了,台灣人民在太陽花學運後仍然享有公民自主的權力,但是香港人在雨傘革命後卻受到中國當權的打壓,那些參與活動的人不僅聲音無法傳遞出去,有的甚至入監服刑,形成的對比是相當諷刺的。而我們台灣人似乎也快忘記了擁有這個公民自主的權力是一件多麼自由而美好的事情,當近期有人以『不允許意識形態的集會遊行』為訴求作為政見,竟還有人高舉雙手贊成,甚至有的人會認為『不缺我這一票』缺席選舉及公投,這是多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

傘上:遍地開花

當我們享有這些權力卻不珍惜的時候,試圖想想我們隔壁的香港,他們沒有這些權力,想要爭取卻力不從心的處境,我們是否更該認真看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緬懷曾經有過這樣的自由。於此同時,推薦大家去觀賞《傘上:遍地開花》,這樣題材的電影想當然爾一定沒有辦法在咱們對岸的那個國家上映,但是我們有辦法做的就是去推廣這部電影,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更多的人看見香港的處境,或許……或許,即使渺茫,也或許能有些改變。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