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6個隨機的數字
這幾年都會儘量找時間觀賞奧斯卡〝最佳電影〞與〝最佳外語片〞入圍影片,2019年德國片《無主之作》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它的片長三個小時,會吸引我前去觀賞的主要原因是導演曾拍過讓人感動涕零的《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此片曾榮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竊聽風暴》和《無主之作》之間相隔12年,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在這期間也僅於2010年執導了《色遇The Tourist》,是位作品極少的導演。
《竊聽風暴》敘述1984年代一名經驗老道的東德探員主動提出監聽一對劇作家伴侶,從一開始致力揪出他們的犯行,監聽過程中卻被其藝術家生活與正直品格打動,最後決定冒險出手相救…故事動人心弦餘韻無窮。《色遇》則於驚悚氛圍中牽引出浪漫雋永的愛情,當年我看到結局時,除了對此對戀人的特殊境遇與感情頗感震驚外,心中也被那心有靈犀的愛烘得暖洋洋的。
兩片調性看似相差極大,但一貫流盪著溫暖情懷,主題都是在談愛,這也是導演的信念與風格。
《無主之作》的德文片名是《Werk ohne Autor沒有創作者的作品》,中文片名採其譯名取為「無主之作」。英文片名「Never Look Away永遠別看向別處」取自於劇中阿姨對主角Kurt的期勉。本片也許因歸類為藝術片,雖有多幕裸體與作愛場景,但僅列為12級輔導片。無疑的,歡愛畫面唯美、充滿感性,烘托出藝術家夫妻的濃烈情感。
《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都由導演編劇,以德國為主要背景、主角都是藝術家、都有演員沙巴斯帝安·庫克 Sebastian Koch。《無主之作》年代稍早且時間軸距更長(1937—1966年),故事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生平與畫風為主軸進行改編,用極多篇幅論述藝術與自由、人性的善與惡,以及邪惡政黨歷史帶來的心靈創傷與省思。
故事於美不勝收景緻中、於激昂優美旋律上、於親情愛情的流轉裡,緩緩啟迪了主角Kurt的藝術自由意識與自我認同。Kurt最終拋棄過往回憶的禁錮,並將其化為創作資源和養分,蛻變成獨樹一格的藝術家。
世間有許多惡人,也有素昧平生卻能主動救援照護的善人。遇到壞的事壞的人先不要否定一切,認真過生活奉獻己力,就有機會扭轉劣勢。《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傳遞世間的美與善,高貴的人格猶如亂世中一盞盞明燈,照亮迷惘者的路。
本片也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一幕Kurt作畫時,鏡頭由遠方照出建築物的大窗戶,再由小窗格映入Kurt的作畫身影,風吹影動,畫室內三幅畫作合而為一,如夢如幻如真,目眩神迷。
劇中講藝術理念與創作、講納粹的「最終方案」、講戰爭與東西德歷史、講共產極權社會主義…議題範圍廣泛且劇中角色眾多,有些橋段不免稍顯冗長或顧此失彼,或許剪輯成精簡版更佳。
不解的是Kurt如何能從廣告刷字工人進入藝術學院(可能是當時的制度之一吧)、艾麗Ellie的母親看到剛從女兒房間跳出的裸體男人Kurt竟十分淡定,之後還幫助他租屋、卡爾醫生為何允許男人租自家房間並讓他與女兒Ellie共處一室?Ellie對父親為其墮胎所發出的「他為何不肯放過我」怒吼也有些劇情不連貫。
影片可依主角寇特Kurt Barnert(湯姆·希林Tom Schilling)的人生進程分為四大段,一是幼童時期姨甥之間的情感與阿姨伊莉莎白·梅伊Elisabeth May(Saskia Rosendahl飾演)的自由奔放思想對他產生的影響、二是與醫生卡爾·席班Carl Seeband(沙巴斯帝安·庫克 Sebastian Koch)之女艾麗Ellie(寶拉·比兒 Paula Beer)相識相戀結婚。
三是Kurt夫妻倆在柏林圍牆建造前到達西德展開新生活,Kurt結識藝術系教授和同學、四是Kurt在杜塞道夫大學體驗西德藝術觀所帶來的衝擊與突破創作困境展現獨特才華。
觀賞此片需稍稍了解德國歷史。影片時間背景從1937年到1966年,這期間德國經歷希特勒政府興起的1939-1945年二戰與納粹的種族政策(如屠殺猶太人)和優生學(伊莉莎白阿姨被列為身心障礙者,她後來被醫生動了絕育手術,最終更送進了毒氣室)。
德國在1945年5月戰敗後,領土被美、英、法、蘇國分區佔領,其中蘇俄佔領德國東部(故劇中卡爾醫生曾被俄國將軍狠甩耳光),之後東西德因治理方式與經濟政治上的落差(東德極權、西德民主)而逐漸分裂,1961年東德政府建造了柏林圍牆以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逃往西方(Kurt夫婦在此之前幸運的移居西德)。
【A鍵就是藝術】
影片一開場是小男孩Kurt的阿姨伊莉莎白Elisabeth帶他去德勒斯登Dresden參觀美術館,解說員對當代藝術大放厥詞,直陳抽象的、前衛的作品不足以代表人民的生活與想法,像連小孩都能畫的「康丁斯坦」畫作竟價值2000馬克,那是工人一年的薪水,這種畫作能提升藝術家的層次嗎?語中帶有不屑,讓Kurt聽了也不想當藝術家了。
梅伊阿姨告訴小男孩Kurt凡是真實的事物都是美的禮讚,指揮巴士司機齊按的喇叭聲是藝術,彈奏鋼琴時,A鍵也是藝術。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萬物的力量源源不絕,人類尋找的真理隨時都可能出現。她希望Kurt別侷限自己,「別看向別處Don’t look away.真實是美麗的Everything true is beautiful.」。
共產主義下的東德推崇社會寫實主義,Kurt進入東德藝術學院後,教授批判畢卡索有才華卻走偏了,他的成就都是虛名;又言當代藝術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應以人民為主題。於是Kurt的藝術工作就是畫大型「工人階級一條心」壁畫,Kurt卻認定這是裝飾不是作畫。
Kurt雖與人生的謬思Ellie結了婚,有房有車生活也過得舒適,但久而久之,Kurt心感煩悶決定從東德出走。
【油膏與毛氈】
1961年Kurt與妻子到達西德後,他進入杜塞道夫Düsseldorf大學就讀,此處興盛的藝術作品是講求創新與概念,同學告知Kurt「繪畫」被視為如無聲電影般過氣,幾乎沒有人在作畫了。這過度的自由氣息,卻又讓Kurt有些無所適從。
Kurt發現同學們的表現方式與運用的素材多元,作品呈現於表演藝術、裝置藝術上,如將自己全身塗黑塗白的、在桌椅上釘各色鐵釘、割塑膠畫布…強調要去尋找具有個人特色的「概念the idea」。Kurt真的很用心去發掘,割畫布流出紅色顏料、佈滿腳印的長畫布、黑底白色圓圈以及用報紙鐵絲融合的人體雕塑,都是他精心的創作。
安東尼Antonius教授(奧利佛·馬蘇奇Oliver Masucci)教導學生不必管政黨政治,藝術家要做自己的革命者,唯藝術能讓人們不受外在約束重回自由。一日,Kurt在課堂上提出6個數字的價值理論,引起Antonius注意,教授發覺Kurt的與眾不同,主動去參觀他的畫室,之後對他說了一個故事。
Antonius曾參與二戰,一次出任務飛機被襲擊而墜落,他的頭部受到嚴重灼傷,前來救援的韃靼人(應指隸屬於俄羅斯的韃靼人)不但未視其為敵軍,還悉心照顧了他一整年,他的頭部傷口被韃靼人用油膏厚敷身體以毛氈包裹而漸漸痊癒。對他的人生而言,油膏與毛氈是最真實的,那是陌生人至高無上的愛。
真理就是自己,自己所經歷的所體悟的才是形塑自我的重要素材,Antonius質疑Kurt的作品不能表現自己。此番言談如暮鼓晨鐘,Kurt毅然決然燒掉所有作品,苦思能代表他的藝術。
【讓6個隨機數字變得有意義】
創作路上遇到瓶頸,Kurt望著白色畫布發呆好長一段時間都難以下筆,被無預警前來的岳父嗤之以鼻稱為「空虛的寓言」。以前Kurt畫圖時曾認為他再怎麼畫也比不上相片所呈現出的真實感,當一張報紙上的相片觸動了他的心思時,Kurt跟著感覺走,畫出了一張張〝相片繪畫〞作品。
畫東德通緝罪犯、畫阿姨和小男孩Kurt、畫岳父卡爾醫生,這些人都與Kurt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是最真實的素材。窗外光線將三張作品其妙連結在一起,成為最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卻也讓參與優生計畫賜死伊莉莎白等人的岳父嚇到說不出話來)。這與青少年時代Kurt在樹上的人生頓悟相呼應,萬事萬物都會產生關聯,而我是其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Kurt作畫的素材取自於各式相片,報章雜紙上的、朋友家的、親戚家的,還有妻子Ellie的懷孕相片「下樓的裸女」,他先將照片以投影機投射在畫布上以白、灰、黑色畫出,再以柔軟的刷子輕刮製造出特殊的「模糊」效果。
雖然由Kurt繪畫,但照相的人,相片中的人可以說是共同作者,不能單獨以其中一人當作創作者,故名為無主之作。這些無主之作也連結了歷史情義和傷痕,連結了愛與怨、痛苦與幸福。
6個隨機的數字原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朝,這6個數字成為彩券號碼,就會變得有價值變得美麗。
所有藝術作品在完成前也是6個隨機的數字,看似平凡的素材,加入情感與個人獨特意識,它會散發出光芒,作品具有震撼視覺與撫慰人心的時刻,即成為真實有意義的永恆存在,這就是藝術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