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怒漢:大審判》:不正義裡的正義仍是正義嗎?
俄羅斯發生一樁兇案,來自車臣的18歲少年涉嫌殺害他的繼父,聽完法庭交付的證據與證詞後,12名陪審團員前往臨時討論室(小學禮堂)討論最終判決,第一輪投票,11位陪審團員都投下有罪票,唯有一名陪審員力排眾議給出無罪票,他說我們的判決事關一名少年的一生,希望大家不要太快給出結論,應該給予少年最後一次機會,這名陪審員試著從不同角度審視兇案,逐一改變其他陪審員的判決,有罪與無罪兩派人馬為此爭論不休,最終,少年將會獲得怎樣的判決?
《12怒漢:大審判》看得我激動不已,場景精簡卻不無聊,12個不同年齡與階級與職業的角色相互辯論開火,議題從一開始的兇案一路聊到社會裡存在的各項問題,階級、失業、種族、戰爭、歧視、偏見、群體壓力等等,觀點不斷翻盤,衝擊觀眾對是非黑白的想像,就連最後的判決結果,都讓我內心糾結不已,人往往同時存在著好人與壞人兩樣性情,有時候是正義感勝出、有時候損及自身利益,心生反正大家都這麼做的小奸小惡就會出現。
電影最讓人無奈的設定,莫過於評審團身處的學校禮堂場地,禮堂天花板管線外露問題存在多年,每個人都看到問題,但沒有一個人真正著手改善,小孩子說我年紀小不關我的事,大人說我要忙這個那個,也不關我的事,所以一件錯誤的事情就被晾在那裡幾十年,晾久了,好像也就見怪不怪;管線外露象徵社會裡存在的顯而易見的問題,原來,要讓社會沈淪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人人自掃門前雪,大夥一起擺爛,黑的也能看做是白的,多麼荒謬,可是.....又是多麼地寫實。
《12怒漢:大審判》片中,陪審員們說了多則故事(親身經歷或聽聞),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個觀點,每一則故事都能跟電影最後的判決結果做出呼應,好一個紮實而不含糊的劇本,反覆辯證人性的高貴或卑劣、社會的公義與不義、法律的理性與非理性;《12怒漢:大審判》令我想起程偉豪導演的《目擊者》,或說,《目擊者》的劇本有跟《12怒漢:大審判》借鏡?兩部影片都有兇案、都有對人性的批判與期許、也有搶戲的小鳥等;《12怒漢:大審判》片中有名看管墓園的陪審員說了個故事,故事內容以及他與其他陪審員的對話,都有許多值得深思之處。
墓園陪審員:『我管理墓園已經八年了,想想看,你想安葬一個親人,安排一場普通的葬禮,你到了墓園,最後的告別,親戚都在哭,一個陌生老婦人站在附近,她看著墓地說:「天哪,可憐人。」,親戚問:「怎麼了?」,一看墳墓,積滿了水,怎麼可能?怎麼辦?你不能讓摯愛睡在池塘裡,老婦人偷偷說了一些建議,他們跑去找工頭,「墓地裡都是水,請幫幫忙。」,工頭說那是地下水之類的,把水跟爛泥挖出來,但不久水又滲出來,大家嚇壞了,老太太拉拉其中一人的袖子,指指隔壁的墓地,完全乾的,而且沒動過,有趣的事來了,親友跑去問工頭:「我們有可能換墳墓嗎?」,工頭說:「你們瘋了,那邊15分鐘後有別人要下葬,不可能,表格都填好了」,他們於是跪下來流淚懇求:「拜託幫幫忙,多少錢我們都給,只要告訴我們價錢。」,剩下的就很簡單了,他(工頭)看親友的穿著打扮,你們,2千美金,其他人500,窮人?他鳥都不鳥你,他們把墓碑換過來,死人得到了乾的墳墓,親戚滿意回家後,繼續哀悼,老太太得到500元盧布(俄國幣),他們把墓地底下的塑膠布抽出來,15分鐘後,原來的墓地也乾了,工人再去準備另一個淹水墳墓,結束。』
陪審員A:『好險我岳母是火葬。』
陪審員B:『非常有意思。』
墓園陪審員:『幹嘛這樣看我?你們工作的地方不也這樣?大家都在做同樣的事,所有人,只是方法不同,對吧,朋友。』
陪審員C:『你戴的是勞力士錶?』
墓園陪審員:『對。』
陪審員C:『很貴吧?』
墓園陪審員:『當然。』
陪審員C:『用墓地的錢買的?』
墓園陪審員笑說:『對,是墓地的錢,我不用說謊,只是我也會用這些錢整修教堂,每天我都會買小麵包,給在墓地四周晃蕩的流浪漢吃,我還在故鄉建了一所學校,離莫斯科830公里遠,他們還有體育館呢,歡迎來參觀,我們可沒有這種醜陋的暖氣管,管線全部地下化,在該在的地方,學校還有電腦教室、液晶螢幕,老師都是當地人,薪水很高,遠地學童還有交通車接送回家,這樣下課就不會閒晃去吸強力膠,如果你問村民:「這些建設學校的錢哪來的?」,你會發現他們一點也不在乎,他們需要一間學校,好學校,所以我用死人的錢幫助活著的人,因為沒人要做這些事。』
看完《12怒漢:大審判》,好想找Sidney Lumet導演的《12怒漢》來瞧瞧,看看兩個版本差異多少。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