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我想妳了。



「妳覺得我們應該要告訴奶奶嗎?如果她有事情想做呢?如果她想說再見呢?」

六歲就跟父母移居美國的比莉,聽聞奶奶罹癌可能不久人世,她的中國親戚們一致決定跟奶奶隱瞞真相,並以孫子浩浩的婚禮為藉口,讓親友同聚一堂;思想西化的比莉想跟奶奶袒露實情,卻也在與親友的相處中,理解他們的想法......

觀賞《別告訴她》前,很怕會是另一部煽情的《喜福會》,結果電影情調更偏向李安導演的《推手》和《囍宴》,用溫柔包容且不強調異國風情的方式,探討東西文化的對立與衝突與矛盾。

《別告訴她》片中,全家人共聚用餐,席間提及移民問題(奶奶的兩個兒子,一個移民日本,一個移民美國),待在中國的瑜萍(比莉父親的堂妹吧)以指責的語氣說中國很不錯,不要老想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暗批比莉父母崇洋且沒有盡到孝道),比莉母親聞言直說:「假如寶(瑜萍兒子)去美國後就不會回中國,妳還是會讓他出國吧?」瑜萍聽了尷尬,不知該如何回應。瑜萍說現代中國賺錢比美國更容易、也說自己很愛國,但一有機會她依然想把孩子送出國,說明當代中國父母對美國依然抱有憧憬(羨慕)的態度。

類似的文化衝突(對立)在片中不斷出現,包括親人逝去一定要大哭大鬧才算有感情,沒有哭鬧就會被說是不孝(東西方對於流露情感的不同態度)、或是比莉母親說當年他們剛到美國,喜愛彈琴的比莉只能看著教堂鋼琴興嘆,牧師得知此事後,二話不說把鑰匙給了年幼比莉,歡迎她隨時來教堂彈琴,比莉母親用這個故事表達美國社會對於「人」的尊重,但比莉也懂得補充說明:「那個教堂不代表全部的美國。」同樣戳破美國一定更好的假象(每個社會都有他們利弊的不同面相)。

「中國有句諺語:如果你得到癌症你會很快死去。殺死他們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懼。」

又或者,比莉大叔海斌說:「西方人重視個體,東方人重視群體。」兩人就該不該向奶奶道出真相展開辯論,對西方人來說,訴說實情是因為不想對方有所遺憾,對大叔來說,不跟對方說出真相,卻是「我們幫他們(病痛的家人)承擔苦痛」的努力,同一件事情,因著立場的差異,而有了不同想像。




《別告訴她》的動人在於兩種不同價值觀不斷交火,王子逸(Lulu Wang)導演總會留給觀眾自行解讀的空間,沒有非要給出一個答案;當然,我們從比莉一開始亟欲跟奶奶道出真相到後來幫忙掩蓋實情,明白她從抗拒(或不理解)中國文化到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的轉變,導演用全家人走在一起的畫面,表現了比莉的改變(個體到群體)。

《別告訴她》的動人,在於影片藉城市景觀的改變(高樓紛起,老舊房舍被拆除),訴說時代的快速變遷,卻也透過比莉一家團聚的故事,述說傳統精神的延續。

《別告訴她》的出色,在於這部影片沒有用旁白提醒觀眾角色在想什麼,而是放手讓畫面述說角色的喜怒哀樂;我喜歡影片藏著的許多笑哏:奶奶問比莉:「妳怎麼回來的啊?」比莉說:「游泳回來的。」、比莉拔罐後,背後滿滿的紅圓點、奶奶想要湊合孫女和她的主治醫師的即時反應、或是全家人去墓園掃墓一段,對於水果該不該剝皮或是要不要讓爺爺抽菸而起的爭執等。

喜歡《別告訴她》片中,人與人之間難以一言道盡的比較與嫉妒與怨懟等心情,例如比莉母親和瑜萍的鬥嘴、母親對於自己哭不出來就被視為「異類」的無奈與反感等;喜歡電影有滿滿的哭點,但導演處理的節制,沒有流於濫情;喜歡導演表現家人對我們的影響,例如比莉父親因為哀傷而想抽煙,卻又因為女兒的一句話而決定不抽,家庭關係越緊密的人越容易大程度地被家人的意見影響著

喜歡《別告訴她》尾聲,比莉一家準備返回美國,奶奶即便身體不適,依然堅持送到樓下並看著他們離去,當車子緩慢駛去,我們看到身影逐漸變小的奶奶,邊哭邊跟兒孫們揮手道別,然後,我就淚崩了。我家從小就搬離台南到北部生活,每年過年都會回南部拜訪親戚探望阿公阿嬤,阿公過世後,阿嬤身子看來更孱弱,每次假期結束準備返回台北,看著目送我們離開的阿嬤,心中都有不捨與愧咎。直到有一天,阿嬤走了,南部也就鮮少回去了…

「妳為什麼回來了?」
我想妳了。

《別告訴她》是正片比預告好很多的作品,王子逸導演的劇本溫柔、敘事穩定,演員群戲精采,喜歡比莉父親(馬泰飾演)的壓抑和母親的強勢(林曉傑飾演)、喜歡飾演比莉的Awkwafina,她的尷尬與真情流露很是動人、喜歡飾演奶奶的趙淑珍,這個角色寫得相當討喜,沒有過分地咄咄逼人也沒有過分強調悲情,而是幽默風趣又充滿對家人的關心(控制)與愛。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