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既親密又疏遠的「局外人」

曉恩在英國讀書,畢業後,回到香港參加妹妹的婚禮,妹妹跟著丈夫搬去加拿大生活,曉恩暫時留在香港陪伴母親,母女倆感情並不好,總是吵架,直到一趟日本探親之旅,才讓曉恩對母親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許鞍華導演的《客途秋恨》,把母女關係、故鄉他鄉的矛盾情感與心情,處理得細膩。曉恩年幼時在澳門長大,爺爺奶奶對她特別疼愛,面對寡言沈默且嚴厲的母親,曉恩有著距離感。電影前半段,母親煮了菜要女兒一起吃,但爺爺奶奶卻在房間另一端煮一鍋菜,曉恩總是棄母親不顧,跑去跟爺爺奶奶吃晚飯。年幼的曉恩不懂母親為何這樣「古怪」,反而幫著爺爺奶一起「欺負/排擠」自己的母親。

曉恩長大後才知道母親原來是日本人,當年日本戰敗,不太會說中文的母親在澳門與公婆一起生活,母親在婆家的地位低落(她的弟弟又對姊姊嫁給中國人感到不滿),加上丈夫長年在外打拼,女兒年紀太小不懂事,心事無人知,苦只能往肚裡吞。後來跟著丈夫搬去香港居住,學會了中文,心情像是脫韁野馬,穿著打扮舉止談吐都變得外放(補償心態),曉恩看著母親的轉變,既是驚訝,也是瞧不起,覺得母親像是暴發戶,不斷展現(吹捧)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怕別人看不見她的幸福。

妹妹婚後,曉恩陪母親回日本探親,不會說日文的曉恩在日本被親友們熱情地包圍,旁人講什麼她都聽不懂,不免有些尷尬,她就像是當年的母親,成了家裡的「局外人」,即使旁人好禮相待,依舊感到寂寞與孤單。或許是感同身受,讓曉恩稍稍懂了母親內心的苦悶(無法融入群體),也比較能理解母親逢人便說自己的女兒多乖巧多好多棒的行為,像是在自我安慰(催眠)當年的「選擇」(嫁去中國)不是錯誤的決定

「這裡菜不對了,生生冷冷的,肚子裡老有空空的感覺,還是廣東菜好...」

然而,《客途秋恨》最妙的設計是母親在澳門和香港生活了十幾年時間,回到日本探親,母親也對日本感到不適應。年輕時公婆嫌媳婦煮的菜生冷難吃,怎知老了,自己也抱怨起日本菜生冷難吃。《客途秋恨》看到後段,我其實是很同情母親這個角色的,日本是她的故鄉,理當親近,只是離鄉太久,回到日本難免被當成外人,多了分生疏(生活習慣在過去幾年也已經改變)。香港是母親的落腳之處,但她在香港又會遙想與思念自己的故鄉,覺得跟香港既親近又有些隔閡。我想,在他鄉打拼或生活的人,都有著與曉恩母親相近的心情吧,不管身在何處,「異鄉人」的身份,總會一再地浮上水面,無法遺忘。

《客途秋恨》談母女情與身份認同(香港、中國、日本)的部分很有意思,可惜我看的是中文配音版,口白的情感生硬,讓人無法全心投入劇情中;另外,曉恩的舅舅(大舅)一角,讓我看得不是很明白,大舅剛出場時,表現的好像完全不會說中文,但影片演到某一段,他又能用中文流利地跟姪女(曉恩)互動,由於大舅年輕時曾經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所以我覺得他「應該」會說中文,只是曉恩第一次跟大舅碰面時,她說自己不懂日文,大舅還是一直對曉恩說日文...

最後,陸小芬在《客途秋恨》的扮相很美,但或許是對她太過熟悉,總覺得她不像日本人,應該說,陸小芬的肢體語言很不日本,但放在《客途秋恨》這部片,「很不日本」的演法,又似乎可以成立?母親為了融入異國環境,或許很努力地掩飾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久而久之,也就忘了自己原先的模樣吧。另外,陸小芬跟飾演曉恩的張曼玉,年紀相差不到十歲,硬要陸小芬演媽媽也太勉強!!!這讓我想起達斯汀霍夫曼演出《畢業生》時是 30 歲,而飾演羅賓森太太的 Anne Bancroft 則是 36 歲,兩人年紀差不多,但一個演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一個卻是中年婦女...外貌成熟(老成)的人碰到娃娃臉的人,應該內心都會有點不爽吧!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