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再唱》:找到自己的位置。
「沒有不好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
久埔國小面臨廢校危機,老師們決定成立合唱團,希望能在比賽中贏得好成績,進而保住校園。然而,距離比賽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擔任音樂指導的代課老師韻芬對學生們不具信心,而擔任合唱團指揮的體育老師 Bukut ,選擇不放棄,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拼到底...
楊智麟導演的《聽見歌.再唱》,可以粗略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提及偏鄉教育困境,資源不足與少子化問題,使得校園難以永續經營。原住民家庭普遍經濟並不優渥,孩子們沒有太多閒暇時間練團,參加比賽或許有些過於勉強。Bukut 擔任合唱團指揮,沒有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他,只能從過往學到的知識來教導孩子,而這些知識往往與原住民的自身文化沒有太多淵源。
《聽見歌.再唱》下半場轉了個彎,告訴觀眾,用他人的方法來參加比賽只是模仿,找到自己的聲音(根源),才能發光發熱。從上半場制式的衣著打扮與指揮手勢,到下半場無倫是歌曲的選擇、指揮的方法、或是服裝打扮,久埔國小的師生們都找到不同於他人的路(真正的「特色」原來是自己的文化底蘊),尋回內在的自信。
儘管《聽見歌.再唱》不算完美,人物設定有時會讓我覺得很刻板(例如評審的反應)、學生家長們對 Bukut 的責備有些莫名其妙、韻芬吃飛鼠腸子的反應或是後來的土石流危機,我都有點出戲,情緒太過氾濫與煽情。但整體來說,我喜歡《聽見歌.再唱》,電影有幾場戲有打動我!
一,「中央 C 就是 Do 。」
Bukut 找不到 Do 在鋼琴上的位置,隱喻著 Bukut 找不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我是誰?我的文化是什麼?我能如何向學生與他人推薦自己?Bukut 在擔任指揮的過程中,通過學習與思考,逐漸找到內在的中心點(核心價值),找到自身的位置。
二,電影片名叫做《聽見歌.再唱》,族人教導孩子們學會聽彼此的聲音,唱出美麗的合音。放在生活裡,是在呼籲觀眾們,學會聆聽他人(不同年紀、階級、身份、族群、性別、性向)的聲音,才能唱出「和諧」的合音。
三,《聽見歌.再唱》裡有一群欠缺自信的大人與小孩,韻芬不滿意自己只能是代課老師、Bukut 只要碰到音樂就會想起以前被學校老師羞辱的過往、原住民孩子因為唱歌的方式與其他人不同,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歌唱比賽過後,校長對 Bukut 說他在台下看著舞台上的孩子們,因為觀眾給予的掌聲而露出驕傲愉快的神情,校長說:「孩子們的信心可以用掌聲擦亮。」謾罵與貶低(歧視)讓孩子失去信心且變得自卑,掌聲與鼓勵則讓孩子(與曾經受過傷的大人們)找回自信。
《聽見歌.再唱》最後並沒有告訴觀眾比賽結果為何,也沒說學校有沒有被廢除。但我想著,有沒有贏得比賽或者學校有沒有被廢除,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老師與孩子們在舞台上快樂地唱著歌,驕傲於自己的出身,這份榮耀感與自信心,會像顆種子般,在他們的心裡發芽,不斷地茁壯長大。
四,音樂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當然是音樂啊!音樂能打動人,電影差不多成功一半。《聽見歌.再唱》一首獻給母親的歌曲,厚,聽得我熱淚盈匡,光是這一幕、這首歌,我就沒法不愛這部片了(撒基努演得超好,好到我希望年底金馬他能入圍!)。請一定要去戲院看《聽見歌.再唱》,用讚讚的音響聽天籟美聲,絕對值得!
五,本片的演員也有不錯的表現,童星們的演出都很自然討喜,不會讓人覺得油氣、Ella 的表演偶爾會讓我覺得「演得太用力了啦」,但是她喝醉酒大哭大鬧一幕,又覺得她的演出其實很動人。至於飾演 Bukut 的馬志翔,好可愛喔,我是說,好可愛喔(哈哈哈哈)。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