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有錢也是一種超能力

多位高譚市官員遭到殺害,兇手謎語人留下訊息給蝙蝠俠,要他解開謎團。出道未久的蝙蝠俠隨著案情發展,看見高譚市難被根除的貪污暴力包庇亂象,他能否阻止謎語人的殺戮,能否帶給這陰雨綿綿的城市,一點點的希望?

Matt Reeves 版本的《蝙蝠俠》沒有讓我失望,老實說,前半場的「推理戲」看得我有些無感,蝙蝠俠是一個太會猜燈謎的男人,高登才唸完題目,他已經解出答案,觀眾沒啥機會享受解謎(推理)的樂趣。影片前半場的風格會讓我想起《鐵面特警隊》,上流階級很黑暗,熱血警探(本片則是警司與私刑者)攜手揪出幕後兇手。

真正讓我愛上《蝙蝠俠》的是影片的中後半段,謎語人現身,計畫逐一實現,電影前半場小心翼翼埋下的哏,慢慢收攏並發揮作用。《蝙蝠俠》談階級差異,貓女不知道蝙蝠俠的真實身份,卻能猜出他應該是富二代(言談間洩漏他的位階),點出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優勢」。蝙蝠俠之所以能成為蝙蝠俠,除了想要復仇想要伸張正義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他無須擔心經濟問題。

《正義聯盟》的閃電俠曾經問過蝙蝠俠:「你的超能力是什麼?」蝙蝠俠回答:「我有錢。」這句台詞聽起來很俏皮,但「富有」確實是一項「超能力」。試想,如果蝙蝠俠沒有萬貫家財,哪可能弄來這麼多的高科技產品,又是防彈盔甲又是火力強大蝙蝠車。反觀貓女和謎語人的住所窄小,他們的裝扮清湯掛麵,每次出任務,不是靠體能對付敵人,就是靠靈活的腦袋打天下。年幼的布魯斯韋恩在父母親遭人殺害後,內心充滿仇恨,以為自己是最悲慘的人,殊不知,能夠「選擇」成為蝙蝠俠,就已經比別人幸運許多

「父親的罪孽,必須由兒子償還。」

《蝙蝠俠》刻意讓觀眾看到蝙蝠俠、貓女和謎語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年輕人,都是孤兒,都充滿憤怒,都是「私刑者」,而且他們都在對抗失敗的上一代,對抗失職的「父親」。對我來說,《蝙蝠俠》是一部直視近代美國社會困境的作品:難以翻轉的階級,無所不在的謊言,以及各種天花亂墜卻從未兌現的承諾,導致美國族群越來越分裂越來越無對話的空間。年輕人為何會憤怒?階級對立為何日益高漲?社群媒體的煽動言論為何能夠打動某些極端份子的心(單純受到煽動,或者謎語人說中了他們的心聲)?《蝙蝠俠》片尾那場看得人心驚膽跳的勝選夜暴動,像極了去年美國國會大廈事件的翻版,是的,高譚市的墮落,正是美國的墮落,蝙蝠俠、貓女和謎語人,代表著不同立場的美國選民(上流階級,中間選民,底層群眾),面對已然僵化的體制,他們以不同的方法「創造」出自己的出路。

「復仇不會改變過去,無論是我或是他人的過去。人們需要希望,知道有人在保護他們。」

《蝙蝠俠》與《小丑》其實是「同一個故事的兩個面向」,《小丑》從底層階級來看國家之惡(人民的憤怒),《蝙蝠俠》則是來自上流階級的自省,看清「父親(美國)」的失格,並試著讓經歷重大災難(分裂)的家園重新站(癒合)起來。電影尾聲,蝙蝠俠拿著火炬引領眾人走出體育場館一幕,畫面很煽情很芭樂,但我有被打動。《蝙蝠俠》片中出現多次新聞主播說:「以下的畫面會令人感到不安,請斟酌觀賞。」每一節新聞都在覆訴(強調)「恐懼」的力量,這同時也是蝙蝠俠的信念,唯有令人恐懼,才能解決問題(達成目的)。影片最後推翻了蝙蝠俠的信念,布魯斯終於明白:施行恐懼的自己,就跟依靠武力威嚇他人的權力者沒有兩樣。這個世界不需要販售更多的恐怖(剝奪了人們對於生的渴望),這個世界需要的是透過希望喚醒人們心中的勇氣,有了勇氣,或許才有站出來捍衛家園,做出更多努力的意願。

Matt Reeves 的《蝙蝠俠》整體成績令人欣喜,只是第一集已經達到這個高度,下一集要再突破,難度相對的高啊。演員方面,我喜歡 Robert Pattinson 飾演的蝙蝠俠,魯莽又血氣方剛又擅於猜謎又耳根子軟(很容易被他人說服),會讓我想起《皇家夜總會》時期的 Daniel Craig ,以年輕人的角度去重塑一個觀眾熟悉的角色;我喜歡 Zoë Kravitz 飾演的貓女,走出不同於蜜雪兒菲佛的路線,更加地平易近人,心境也更形複雜;我喜歡 Jeffrey Wright 飾演的高登,像是和蝙蝠俠一起出任務的拍檔、喜歡 Paul Dano 的謎語人,沒有金凱瑞(Jim Carrey)的花俏,比較貼近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小丑風格,還喜歡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的企鵝人,有點搞笑也有點趣味。唯一的缺點,大概是 Andy Serkis 飾演的阿福,不是 Andy Serkis 演得不好,而是這個版本的阿福篇幅有限,使得他在醫院對布魯斯的親情喊話,理當感人的橋段卻沒有辦法打動我。

最後,聽著《蝙蝠俠》的電影原聲帶,覺得「Can't Fight City Halloween」的旋律好像《星際大戰》喔。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