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十號半:我要上太空》:共有的回憶,以及獨有的回憶

「艾瑞克,你還有什麼感想要補充嗎?」主持人
「我想他們(太空人)看到的景象是既美麗又陌生的,這是語言所無法形容的。」艾瑞克
「這或許是後代子孫也難以體會到的感受,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夢想踏上月球,現在,即使在夢想實現以後,一切還是像做夢般地不可思議,我想這就是美夢成真的感覺吧。」

1969年,美國太空總署建了艘尺寸過小的太空船,他們聘請少年史丹擔任測試員,經過一個月的培訓後,史丹早阿姆斯壯一步登上月球,然而,史丹的登月任務被視為機密,不為人知...

拍過《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年少時代》、《年少輕狂》等片的 Richard Linklater 導演,再次以新作《阿波羅十號半:我要上太空》表明自己對「時間與成長」議題的熱愛,這是 Richard Linklater 的第三部動畫作品,雖然真人動作捕捉的動畫技術與前兩部相近,但表現方式截然不同,《心機掃描》與《夢醒人生》的畫面極為天馬行空,《阿波羅十號半》的畫面則意外地樸實,影片輔以大量的旁白(史丹回憶他的童年),帶領觀眾回到六〇年代的美國社會,重溫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打不完的越戰、美蘇的武器科技競賽、鄰居孩子的各種遊戲、熱門的電視節目與音樂、人們對於登陸月球的憧憬與想像等。

《阿波羅十號半》大量書寫過往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為了讓觀眾看見「時代的改變」:2022年的今天,電視台不再只有三個頻道,人們不得在公共場合抽菸,開車喝酒不被允許,按鍵式室內電話變得少見,孩子們準時出現在家中觀賞特定節目的日子也已消失無蹤。那些曾經真實存在於生活中的「日常」,對於當代孩子來說只是一則又一則的「故事」,難以體會成長於該年代的箇中滋味。對於成長於六〇與七〇年代的人們來說,過去也變得像是一場夢,記憶偶爾清晰偶爾模糊,再也分不清哪個回憶更真實哪個回憶只是加油添醋的想像,就像史丹的登月任務,除了太空總署的人以外,他的家人朋友都不曉得史丹有過的奇幻經歷。

史丹的登月行動沒有被記載在史書上,人們無法確定他的經歷是「真實發生」或只是一場「白日夢」。無法被證明真假的過去,是回不去的時光,是「這或許是後代子孫也難以體會到的感受」。想想,「時代與成長」不正像是一場登陸月球的壯舉嗎?有些時刻是集體記憶,有些時刻又很個人(私密),史丹即是生活在群體中的人們(我們)的縮影,既不孤單(共享時代回憶),又常常在某些時刻感到孤獨與寂寞(屬於自已私密心情的成長回憶),一如全球六億觀眾共同見證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歷史時刻,但踏上月球時的複雜情緒,卻可能只有阿姆斯壯(或是他的夥伴)才能體會。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 Richard Linklater 導演的作品,這部《阿波羅十號半》很挑觀眾,猜想年紀大一點的觀眾、對美國文化有一點點涉獵、喜歡導演敘事氛圍的朋友,應該會看得很享受(至少我很喜歡),如果對美國版《童年往事》沒有興趣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部片很囉唆,沒有重點吧。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