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盟約》:生者與死者的生命共同體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1972年10月,一架從烏拉圭飛往智利的飛機發生空難,墜毀在安地斯山脈深處,倖存者得在冰天雪地且糧食短缺的艱困環境下求生,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絕地盟約》(La sociedad de la nieve),曾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我們要活著回去》(Alive, 1993),在熟悉事件發展的前提下觀賞《絕地盟約》,依然被深深打動。相較於舊版,J.A. Bayona 導演的《絕地盟約》各方面都大幅提升(導演之前的《浩劫奇蹟》也一併推薦),無論是場面調度、演員群戲、配樂的使用、敘事節奏、影片特效、化妝與攝影等,都有極高水準。誠心建議 Netflix 開一家電影院,專門放他們家在串流播映但無緣上院線的片,像是《西線無戰事》或《絕地盟約》,絕對絕對值得在大銀幕觀賞!!

「等我們挖到莉莉安娜時她已經死了,他們繼續挖出我們的朋友時,一個死了、一個活著、一個死了、一個活著...,我用盡全身的力量抱住莉莉安娜,感受到這輩子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愛,我突然發現人生的目的:就是把我緊緊抱在胸口的那種愛,帶回給我的孩子們。」

災難片怎麼拍才好看?請看《絕地盟約》。角色繁多,卻不會讓人感到紊亂、場面調度驚人,完全拍出險峻環境求生的無助感。而這起事件最常被討論到的一點是「為能求生,人們會做到怎樣的程度」,導演沒有故意把畫面拍得血腥殘忍(這是對罹難者的尊重),而是從生還者的抗拒到接受的態度轉變,去講述生存的妥協與無奈。至於影片選擇的「主視角」與《年少日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絕地盟約》處理的更得我心。《年少日記》受限於視角,壓縮了議題的廣度,《絕地盟約》則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像」生者與死者的「生命共同體」狀態,非常動人。

《絕地盟約》前半場緊繃得叫人喘不過氣,後半場又讓我大淚崩,甚至在生還者終於獲救離開山頭時,原先恐怖無情的山難場景,竟也流露出一份惆悵與哀傷之感。為何要重拍這個故事?電影開場的橄欖球賽以及勞工學生抗議,已經點出影片的精神:團隊合作與否將對比賽結果產生影響。導演像是藉由這場災難,重申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互助與理解與信任的重要性,用以與現在世界紛亂局勢做對照。

「每當他們想起我們,就會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沒一起回來?這場災難意義何在?”只有你們能賦予意義,你們就是答案,#請繼續互相照顧,把我們在山上做過的事詔告天下。」

年度愛片,大推!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