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親愛的陌生人》:再一次的相聚時刻

「我總覺得我像家裡的陌生人,出櫃只是讓原本的歧異有了名目,到頭來...並不是誰的錯。」
「說來好笑,現在情況固然好多了,但以前那種脆弱無助的感覺,很容易就回來了。」

再看《親愛的陌生人》,還是好愛,應該會是一輩子愛著的片子吧(而且可能是年紀越大,會哭越慘的片...)。亞當因為自己的同志身份以及父母的突然離世,讓他鎖上心房,直到多年後才有機會彌補兒時沒能好好說再見的遺憾。第一次看時,覺得亞當父母的鬼魂是因為疼惜兒子的寂寞而現身,這次重溫才發現父母親的重返人間,也是要彌補他們內心的愧疚感。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會是長或短,也沒有人知道陪在家人或伴侶身邊的時間能有多長,有時候,我們會把看似平凡無奇的時光視為理所當然,直到時間所剩無幾(用盡),才感到懊惱與後悔:「如果當時能更珍惜那段日子就好了。」

「我不奢求永遠維持下去,我只是覺著...還不夠久,還差得遠。」亞當
「但...怎樣都不夠久吧。」母親

亞當透過一趟跨越生死的奇遇,解開心結,坦然面對生命的不完美,學習愛人與愛自己。哈利在與亞當相戀的日子中,灰暗的生活,才多了一道光,撫平他身為邊緣人的孤寂與哀傷。亞當的父母親在與兒子共度的時光,重新檢視親子關係,並學習接受兒子真正的樣子。

不同於《我的完美日常》,主角有能力去「選擇」一種特定的生活,並且堅持到底,《親愛的陌生人》裡的人物都在處理生命中的無力感——離散與死亡。就像亞當哭著要父母親再多留一點時間,母親也只能無奈地說:「但...怎樣都不夠久吧。」對我來說,《親愛的陌生人》不單是在講救贖,講逝去的時光,它更是在講接受,接受死亡,你無力阻止,只能珍惜當下。

《親愛的陌生人》的劇本改編得太好(精準捕捉到原著的精神,卻又發展出另一層觀點),看似兩條互不相關的故事支線,卻因為亞當兒時的創傷,一路連結到多年後他與哈利的互動,說明人在生活中點滴累積的一切,都不只是在那個當下影響到自己與他人,更可能變成長久的傷害。

「我根本無法想像你的感受,你一定很寂寞。」哈利
「對,但我總是感覺寂寞,甚至在那之前就是了,那是種新的感覺,就像...一種驚恐:我會永遠孤單一個人。後來年紀漸長,那種感覺揮之不去,成了心理的一個結,失去他們(父母親)後,它和其他事情攪在一起:關於身為同志,感覺就像...未來無關緊要。這聽起來有道理嗎?」亞當
「有...我知道人很容易便會停止關心自己。」

《親愛的陌生人》沒能獲得奧斯卡提名,但那一點都不損及電影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再看一次電影,依然覺得這部片的群戲真好,每.一.個.演員都好,Andrew Scott 實在強大,他在這部片的演出,我可能日後每次重看,都會忍不住讚嘆一次吧。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