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晚餐》:改變,要即刻開始行動

「也許我過於杞人憂天,不管你們對此多麼有信心,但我卻不覺得樂觀。」
「不,不會的,您得知道世事不斷地改變。」
「但我覺得世事的變化沒有你們想像中的那麼快。告訴我,你不認為你們這麼快下決定,對我們來說也很不公平嗎?」
「某方面來說,是的。但我沒想過要您們馬上接受我們,是小喬告訴我說一切都不會有問題,她老是說我爸既民主又反對種族歧視,並且畢生致力於反抗種族歧視,她說您一定會歡迎我,我說,那我一定要來拜訪您。」

約翰與喬安娜相識二十天便決定結婚,一個是黑人,一個是白人,他們的父母親被迫要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內,接受這段愛情與婚姻,但面對不那麼友善的世界,即便兩人的父母親都很開明,也會對這樁婚事感到不樂觀與疑慮...

1967年的《誰來晚餐》,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是處處說教,而且過度樂觀(約翰和喬安娜的父母親剛好都是性格較為寬容的人),但影片還是提出不少有趣的觀點,引導觀眾思考種族問題。

(一)喬安娜的父親之所以反對這樁婚事,在於他認為這個世界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不同種族的結合,擔心女兒日後將會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而想要出手保護。喬安娜父親的考慮並非沒有道理,但為何電影要把兩人決定婚事這件事設計得如此匆促?為何要讓兩個人的父母親很快做出決定?

人們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時,總會需要多點時間接受,但就算給了更多的時間,人就會改變嗎?我們就能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嗎?或者,很多時候要想做出改變,不能只是「我再想一下」,而必須是「我們來試試看吧」的立即行動?

(二)電影透過約翰和父親的對話,點出以保護和犧牲奉獻為名的親情,有時候會淪於情緒勒索,父母親將孩子帶到世上,養育他們是父母親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也在下一代成為父母親後,需要扛起的重擔。感激父母親把自己帶到世上並養育長大,但不代表兒女就此成了父母親的資產,在一部50多年前的影片看到這樣的論述,還蠻驚喜的。

(三)《誰來晚餐》片中,約翰說自己很幸運,遇過的人都不曾對他有偏見。這段話有幾層含義:一,美國社會對有色人種並不友善,不被他人所歧視,竟是一種「幸運」。二,在一個沒有太多偏見和歧視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或許能培養出對自我的自信與對他人的善意。約翰如此,喬安娜也是如此。

(四)「我們都會贊成你們,但未來你們要面對不只是自己家人,而是在生活中,他人對你們的結合感到驚訝與震驚的反對,你們會一輩子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去面對這樣的質問...」

約翰的願景是在非洲開設醫學院,讓更多的年輕人獲得醫學方面的知識,未來便能拯救更多的人。電影提到約翰的願景,不只是要強調約翰的「性格(一個善良有理想的人)」也是編劇對於這部影片的期待,透過電影(文化)的力量,讓更多人注意到種族問題,消弭種族間的歧視與隔閡。無奈的是,種族問題帶來的種種誤解與仇視,依然大程度地影響著現今的美國社會。

(五)喬安娜的母親開除有種族歧視的畫廊經理希拉蕊,這場戲雖然有帶來大快人心的戲劇效果,但我也不禁要想:希拉蕊的成長環境,導致她以偏見的方式看待有色人種,碰到如希拉蕊一樣的人時,我們是要將他們拒於門外,或試著改變他們的想法(即便這件事可能永遠無法達成)?

(六)《誰來晚餐》的隱喻用得很直白,甚至說教,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是喬安娜的父親點了一客冰淇淋,原以為會是自己以前吃過的口味,沒想到吃一口後發現自己沒吃過這個口味,一開始他感到嫌惡且生氣,卻在吃第二口後,覺得這個新口味其實還不錯。冰淇淋當然就是喬安娜父親對約翰的想法,一開始對女兒跟約翰在一起感到錯愕,後來明白約翰其實是個不錯的年輕人。

有趣的是,喬安娜父親駕車離開冰淇淋店後,意外擦撞到一名年輕黑人的車子,兩人為此起了口角,這場戲的亮點是黑人男子一直抱怨說:「應該要立法不要讓老人家開車上路!」又另外點出歧視不只存在膚色的不同,年齡的差異也會帶來歧視。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