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創作,是為了找到「同類」

小學四年級生藤野,發表在校刊上的漫畫常受到師長與同學的稱讚,直到在家自習的同級生京本的作品出現在校刊上,純熟的畫技,令藤野大受震撼,她嫉妒京本的才能,決心花上數倍的時間精進技術,以期能打敗從未見過面的「敵人」,然而,命運將這兩人緊緊地連繫一起,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藤野與京本得以相識,並成為共同創作的夥伴,在藤野的鼓舞下,京本克服心理疾病,慢慢走出家門...

改編自藤本樹作品的《驀然回首》,擅長用很短的篇幅,快速(且有效)交代時空背景與人物狀態,例如影片開場,藤野花費許多精力才終於完成校刊作品,校刊發印後,獲得同學的齊聲讚賞,藤野卻故意用蠻不在乎的口吻謊稱自己只花了幾分鐘時間便完成作品。

藤野享受被人稱讚時,飄飄然的感覺,淡化創作的辛苦,說明了她的虛榮心與好強,直到京本作品的出現,藤野突然明白:原來校內還有比自己更厲害的人存在。《驀然回首》用一個畫面:藤野突然身處在巨大的教室與人群中,便點出藤野的自我懷疑,以及「首度」感受到競爭的壓力(自我的渺小)。

才能,或許可以讓人贏在起跑點上,但人生不是百公尺比賽,而是漫長的馬拉松,耐力和毅力,才是完賽的關鍵。同儕看藤野的作品,想像她是天才,「隨便畫」就是一篇有趣的作品,渾然不知藤野付出多大的努力。藤野想像京本,卻也是類似的心情,覺得對方宅在家不用出門,才能畫出比她更優異的作品,直到藤野幫忙老師將畢業證書送到京本家,看見京本門外走廊上滿滿的練習本,才懂得京本與自己的相似。所謂的天才,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苦練,才能讓作品發光發熱。

(底下會有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驀然回首》中段花了許多篇幅描述藤野與京本一起創作的日子,對她們來說,那是最純粹的時光:努力作畫就有回報、身邊有個理解自己的人,就不孤單。而這兩個人,一個負責人物繪圖與故事發想,一個負責繪製背景,他們的工作分配,也跟性格相符:一個習慣(希望)「被看見」,一個選擇「隱藏在背景」之中。當藤野和京本的作品奪得比賽大獎肯定,她們相約出遊慶祝,一天結束後,懼怕人群的京本對藤野說:「能走出房間太好了。」內心的暗面,被如陽光般的藤野所照亮。

只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藤野繼續走在成為全職漫畫家的路上,京本為能精進畫技,決定去美術大學就讀。藤野的作品開始受到讀者的注意,變成業界新崛起的明星漫畫家,但是每週趕製畫稿,創作的單純樂趣,變得不再單純。另一方面,京本期待自己的畫技能變得更好,不再只能「看著(追趕)藤野的背影」,而能與對方並肩同行。然而這份期望,卻因為一場暴力事件而破滅。

如果當初沒有認識京本,是不是遺憾就不會發生?為了不讓憾事發生,我們願意捨棄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嗎?《驀然回首》最動人(哀傷)的論述,在於「視角」所產生的各種誤讀:藤野還未認識京本前,將對方視為對手,完全不知道京本深愛著自己的作品。京本一直覺得自己在追逐著藤野的背影,想要趕上對方,卻不知對藤野來說,京本的背影也在遙遠的彼端,她也曾苦苦追趕,甚至氣餒到短暫放棄成為漫畫家的夢想。(其實,造成京本喪命的暴力事件,也是「誤讀」產生的暴力)

京本因著藤野繪製的四格漫畫而走出房門,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京本過世後,自責的藤野也在京本創作的四格漫畫中,找到走下去的力量,帶著好友未竟之夢繼續前行,拒絕向暴力屈服。創作的目的是什麼?藤野在片中如此自問,電影最後告訴觀眾,創作的目的,不只是要滿足發表的慾望、要功成名就、要獲得他人的肯定等,創作的目的,或許只是想要找尋「同類」,只要找到一個懂我的人,創作就有它的價值。

觀賞《驀然回首》時,勾起好多回憶。小時候愛看漫畫也愛塗鴉,美術分數在班上都是頂尖,很常被指派繪製班上的活動海報,準備高中聯考時,也很自然地選擇就讀美術學校。進入美術學校帶給我的最大衝擊是:從小引以為傲的美術能力,在班上僅是中後段程度,完全跟不上厲害的同學們。儘管我還是喜歡畫畫,但一度想要成為漫畫家的夢想,高中時便放棄了。當我看到藤野不想輸給京本,努力拼了兩年時間,卻在看到京本的新作品,突感大受打擊,喃喃自語地說:「我放棄了。」那一幕讓我紅了眼眶,兩年的努力以及對自己的失望,全被濃縮在那簡短的幾個字裡。

藤野是運氣好的人,京本的告白,挽回了她的夢想,而大部分的人一旦決定放棄夢想,其實就是徹底的放棄,不再為了追夢而挺身跟世界對抗,甚至有一天會反過頭來嘲笑那些追夢的人:「你什麼時候才要長大啊?」

《驀然回首》的出色,在於它並非鼓追吹夢想有多美好多勵志的作品,它從未跟現實失去連結,而是不厭其煩地告訴觀眾,追夢是有代價的,除了要放棄與朋友一起打混的娛樂時間,追到夢想後,要想維繫住那個夢想(夢想成為工作),得要付出更多心力。

看清楚了現實,才不會被虛幻的想像所擊倒。《驀然回首》的真誠,也在於此。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標籤